——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系列谈③
丽水日报评论员
在景宁毛窠村,畲族老大妈钟金钗冒着危险,医治一批又一批红军伤病员,在她一家遭到敌人迫害后,还坚持为红军做事;在遂昌湖山乡,家境富裕的包氏兄弟积极响应抗日救亡运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创办民众夜校、筹建农村剧团、动员青年参军……翻开浙西南革命史,这样的军民鱼水情的例子不胜枚举,浙西南群众奋勇争先,为红军送信、站岗、放哨、治伤,有些甚至献出了生命。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后,粟裕规定全体指战员每人每天写五条标语,找10个群众谈话。部队到驻扎地,尽可能召集群众大会。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发展壮大,最后走向胜利,其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党和红军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的坚实靠山。
今天我们学习浙西南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密切联系群众,牢牢依靠群众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更需要将密切联系群众,牢牢依靠群众力量的精神传承下去。这种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多走、多看、多问、多讲、多思考,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真实的想法,关切群众的实际困难,把问题找出来,把方法想出来,把措施贯彻下去。
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力量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党员干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运用好这一重要法宝。历史证明,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够知民情,解民意,才能够集民智,办大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