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跟着老吴走老区”系列报道之一

红情绿意生机勃发 老区住龙踏歌而行

  编者按:地处浙闽边际的住龙镇,曾是刘英、粟裕所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浙江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于此诞生,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设在这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5月,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共龙泉地方党组织建立70周年暨龙泉解放56周年纪念活动”主要内容之一,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市新闻传媒中心、市广播电视台、市委报道组、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参与组成的“革命老区行”采访活动从住龙拉开序幕。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向东全程参与采访,在《今日龙泉》相继刊登了“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

  为配合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策划推出“不忘初心 重走浙西南红色革命路”系列报道,其中“跟着老吴走老区”栏目,将以当年参与采访的记者为主,按照当年的采访线路,采访报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老区人民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革命老区发生的沧桑巨变。报道通过纸媒、新媒体联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口述、图片和当年的报道对比等手段,反映老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变化和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貌。

  记者 吴向东 蒋加丽

  见习记者 刘赐平 叶萍

  红色光芒映住龙

  5月17日上午,“革命老区行”采访团一路直达住龙镇政府所在地住溪村。70年前,1935年8月,住溪苏维埃政府(相当于现在的县级政府)就在这里诞生。

  1935年8月20日,住溪苏维埃政府在廖家祠堂举行成立大会,来自各地游击根据地30多个乡村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红军挺进师三纵队政委方志富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会后有5个“苏乡”、35个“苏村”相继成立,并开展了 “查田、插标、分青苗”的运动。

  在廖家祠堂的废墟上(多年前的一次失火将祠堂化为灰烬),82岁的老交通员张启文(当时才12岁,是儿童团员,帮助红军站岗放哨。)向我们说起了当年在廖家祠堂开会和在旁边张家祠堂吃饭的热闹场面,虽然当时的形势非常恐怖,生活非常艰苦,但大家的革命热情却非常高涨。在现场张老还一字不漏的给我们唱起了当年的《儿童团歌》:“啦啦啦,打倒他,发动派,建立工农兵政府—苏维埃……”87岁的烈属黄德媛老人带着我们去看张麒麟烈士当年曾经住过的地方。

  在住溪的老街上,我们看到这里的许多老房子上都有着当年红军写下的“不断革命”“革命到底”等标语,还有红军和白(国民党)军交战时留下的弹孔……走过这里你会感觉到一股浓烈的“革命激情”在燃烧。在近几年建设起来的新街上,你又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在笔直宽阔的马路两边是崭新的洋房,鳞次栉比商店和穿梭于街道上的小车、摩托车呈现着一派繁荣景象,一个与70年前有着天翻地覆变化的现代化集镇展现在你眼前。在距廖家祠堂约600米远的新街旁矗立着一栋气派的四层楼房——住龙镇政府办公大楼。

  镇政府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住龙的发展情况,住龙于1989年撤乡建镇,1999年成为丽水市第一批小康镇,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339元。镇里已经将住溪苏维埃政府成立遗址——廖家祠堂的修复工程列入今年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现已会同市有关部门着手规划等工作。

  (原载《今日龙泉》2005年5月20日,记者 吴向东)

  西坑村见证烽火岁月

  要不是有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一直往前延伸,很难想象这大山里面还会有村庄。从地伏出来,采访团来到了处在大山深处的住龙镇西井村西坑自然村。

  在村里,我们找到了老交通员毛叶旺(80岁)和范家明(79岁),毛老回忆说,有一次,白(国民党)军来到村里清剿红军,一个白军班长看他年纪小(才10岁),想从他嘴里问出点有关红军的情况,就拿了一个烧饼给他吃。以前他只是听说过饼好吃,但却从来没有吃到过,于是张口就吃。这下可把他的父亲急坏了,生怕他会上当,把情况告诉白军,就在远处朝他狠狠地瞪眼,连续瞪了3次,他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丢下半个没吃的烧饼一溜烟跑了……“我的父亲是地下党员,我家的房子又单门独户,来来往往的红军都住在我家,最多的一天就来了7帮,后来红军走了,白军一把火把我家的房子给烧了。”范老说。

  1936年6月至1937年1月,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重建二纵队和浙西南特委,许信焜任特委书记,赵春和任纵队长。特委人员进入西坑村后,驻扎在村边的天星寺里,在村里的范氏宗祠召开特委会议,决定恢复龙浦县委,同时建立龙遂县委,从而使浙西南根据地又出现了蓬勃的革命生机。西坑村地处两省三县的交界,四周群山环抱,易守难攻,群众的革命热情很高,据说当时参加特委会议的人员有300余人,最多时这个小村曾住过700余人的红军部队。

  在西坑村我们看到,当年的茅草房已变成了现代化的小洋房,康庄大道取代了当年的羊肠小道,去年,村里还对天星寺、范家宗祠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毛叶旺、范家明两位老交通员均享受国家“三老”人员补助,并且他俩的儿子还分别担任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原载《今日龙泉》2005年5月25日,记者 吴向东)

  住溪:红色游学人气旺

  相比14年前,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道,从市区乘车到住龙差不多要半天时间,如今51省道龙遂线龙泉段改建后,道路顺直宽敞,从市区乘车往住龙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便捷而舒适。

  住龙,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春夏时节,这里更是姹紫嫣红,万木葱茏……到达住龙后,我们直奔住溪老街——“红军街”。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嘹亮的童声由远而近,随即,一群身着红军军装的小学生高举少先队旗帜,高唱着《红星歌》,在老师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从我们身边走过。原来是一支庆元县来的少先队正在进行研学教育活动。

  在“红军街”的尽头,曾经是一片废墟的廖氏祠堂、破旧不堪的张家祠堂,还有粟裕将军的办公旧址等都得到了全面修缮和利用,成为宝贵的红色文化景点。不仅如此,这些年来,住龙镇党委政府积极开展红色资源调查,挖掘抢救红色资料,提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复意见计划等,从而使一批“沉睡”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得以“苏醒”,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愈加鲜明突出。

  “现在,住龙镇已经成为省委党校中青班的实践教学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和省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住龙镇党委书记李宣介绍说,目前,镇里正在修复中共处属特委旧址和中共龙遂特委旧址,这两处旧址在浙西南革命斗争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修复红色旧址的同时,近年来,住龙镇借力“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在拆违拆破的基础上,修建了红色广场、弹孔广场等景点,镇容镇貌整体提升,得到了当地群众及广大游客的广泛好评。

  “红军街”的另一头,记者走进一家名为“红色记忆客栈”的农家乐民宿,住溪村村委会主任田初平介绍说,这里原本他们村的旧办公楼,经过重新改造后,整体出租,用于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红色教育的场所,现已成为党建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该客栈能同时容纳40余人住宿,提供70余人就餐,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3万元的收入。

  红色游学,风生水起。红色小镇,游人如织。一群群游客在这里参观革命旧址,畅享山水风光;一批批党员在红色广场宣誓墙前重温入党誓词,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一队队少先队员在这里聆听革命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峥嵘岁月,接受心灵洗礼,住龙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正呈现出井喷之势。

  “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主题党日活动,以及中小学生研学等正逐渐形成业态。现在,每天来住龙镇开展教育培训、党员活动的党员干部和红色研学的小朋友非常多,因为丰厚的红色资源,他们来这里参观、学习、旅游,带动了我们当地的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李宣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群众在家里卖起了土特产,开起了餐馆、民宿,同时,绿色产业中有一些精品的、特色的农产品也凭借着红色资源转化成了一种旅游产品,形成了一种伴手礼,让广大游客和学员带回去。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红绿互衬,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直接带动了住龙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住龙镇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幅超50%,旅游收入达1600万余元,同比增长超56%。随着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的深入开展,住龙红色小镇更是迎来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的热潮,今年1至3月,该镇接待党建团队就达220个。

  踏歌而行,一路向前。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期待着住龙人民携手共绘更加壮丽的革命老区新画卷。

  西井:甜蜜“蜂情”溢四方

  西井,不再是以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随着近年来中蜂产业的不断发展,早已名声在外。

  走进西井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村口红色广场上的浙西南革命纪念雕塑,由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师长粟裕,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任书记宗孟平、第二任书记黄富武、第三任书记许信焜和第四任书记张麒麟六位革命先辈组成的这个雕塑,采用花岗岩材质,整体质朴庄重,革命先辈高大伟岸、气宇轩昂的形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人倍感曾经是红军挺进师的活动中心区域、中共浙西南特委驻地的西井村,厚重的革命斗争历史。

  来到村里,记者首先向村党支部书记王发旺询问当年采访过的老交通员毛叶旺和范家明的情况,得知,范家明老人仍然健在,而毛叶旺老人已于去年去世了。

  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范家明老人,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当记者拿出当年在村里采访时拍的照片让他辨认时,老人家一下子就找到了照片中的自己。“范大爷,您现在还讲革命故事吗?”“讲!除了平时给村里人讲,现在来我们村旅游的人多了,我还讲给游客听。革命故事不能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老人坚定地回答。

  “我父亲叫范光进,1936年,他就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1936年7月—1937年11月担任西坑村党支部书记。1937年红军在金珠湖头开联防会时遭遇险情,他曾保护红军首长安全撤离。我叔叔范光隆也是一名地下党员,在福建省浦城县英勇就义了。”范联富是西坑村原党支部书记,他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解放初期的毛主席丝绸像,说这张毛主席像就相当于叔叔的烈士证书,叔叔没有后人,政府就发给了他。还有一张他父亲范光进1966年应邀参加龙泉县革命根据地代表座谈会的出席证。这些珍贵的物品他一直珍藏着,要作为传家宝传下去。

  据王发旺介绍,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这些年来,西井村充分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先后修复了中共浙西南特委会议旧址、办公旧址、红军指挥部等多处革命遗址,新建了红色广场、革命历史纪念亭、村革命历史陈列室等,不仅增添了红色旅游景观,更有利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山峦叠嶂,森林茂密,野花繁多,空气清新。西井村不仅红色文化丰厚,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村民们承袭祖上的养蜂技艺,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西井蜂蜜”更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

  去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蜜蜂)——蜂收节”暨蜂旅融合启动仪式在西井村举行,吸引了一众国际国内蜜蜂行业的大咖前来探“蜜”,品质深受专家、学者、企业的肯定和好评。

  “我们家代代都在养蜂,现在我也在养。”村民范敦贵告诉记者,2015年起,他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已经有30多桶了,每年能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今年,他种植了大片中草药七叶一枝花,这种花的花粉清凉、消炎、祛毒等功效,通过种养殖结合,把蜜蜂引到七叶一枝花基地去采蜜,来提升蜂蜜的功效和价值。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蜜蜂)——蜂收节在我们村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我们村的知名度,现在养蜂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去年,全村蜂蜜产品收益就达近百万元。”王发旺高兴地说。

  今年3月份,由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宣传推介活动中,全国共103个村庄入选,西井村赫然在列。

  活动主办方领导在颁奖致辞时说,入选村庄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美丽乡村创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优秀范本。



编辑:张望 来源: 2019-05-31 10:49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