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苏珍
“听说今年有24支龙舟队参与端午龙舟赛,浙江大学和丽水也派来了代表队,这真是前所未有的热闹啊!”这几日,龙泉龙舟项目龙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戴水根每天都要河边去走走、看看,听激昂的锣鼓声,看一群群年轻人在龙舟上学划桨。
龙舟,龙泉人又称为“华船”,始于南宋,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在老一辈人心目中,划龙舟既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更能驱除“瘟神”,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以,划龙舟成为龙泉人民祖祖辈辈坚持的传统习俗。
据了解,龙泉传统龙舟原有6支,分别存放于蔡侯庙、丽阳社、谢侯庙、夫人庙、康济庙、五显庙等处。解放后,由于忙于生产,龙舟赛曾经一度停息。文革期间,龙舟被打成“四旧”,船身及棚架、船桨当柴火烧,唯一幸存的水南村红龙龙头被农民放到生产队仓库,用破篾篱等物遮盖,这也是龙泉龙舟唯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
改革开放后,城区各村纷纷重建龙舟,加上今年新增的两条龙舟,目前全市共有12条传统龙舟,端午龙舟竞渡成为龙泉一年一度最热闹的盛会。
西典龙舟重建
从恢复重建,自娱自乐,到成为年度重大文化旅游盛事,今年74岁的戴水根回忆起这些年来端午划龙舟的变迁,感慨万分。
“1967年,红卫兵们‘破四旧’,放在谢侯庙里的龙舟被砸坏了。那些碎板块被送到集体的砖瓦厂,看着它们在火里燃烧,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在厂里当窑工的戴水根时年22岁,心痛不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龙泉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恢复划龙舟活动的声音,在龙泉民间时有响起。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戴水根,“复建龙舟”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1989年,戴水根找到时任文化局局长的舒喜春,建议复建龙舟,得到了支持。戴水根找到了从小在埠头长大的九村姜宝寿、吴文奶和南秦村老舵手赵文龙等人,组成了筹建委员会,分别负责筹钱、找资料、找龙骨等各项事宜。时年80多岁的旧龙舟会会员艾小春被请来当顾问,大家就龙舟的尺寸、划手的位置及人数等进行具体的设计、讨论。
筹建委员会从龙南林业站讨来一条大龙骨,龙骨进城的那一天,敲锣打鼓,全龙泉都知道在造龙舟了。在当时文化局、体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建龙舟的倡议得到了人们积极响应,以九村村民为主,八村、南秦、宫头等4个村村民们筹集资金4000多元。
弘扬民族文化,重振龙舟雄风。1990年4月,西典龙舟建成入水,沉默了数十年的锣鼓声再次在龙泉溪上响起。
那年的端午节,龙泉全城空巷看龙舟。四个村的村民们一起划龙舟,每舟35人,其中打鼓、敲锣、摇橹各1人,划手32人,“嗨嗨,嗨嗨”的呐喊声震天响。龙泉溪两岸站满了加油鼓劲的观众,场面热闹又温馨。
传统龙舟相继恢复
1990年春天,龙泉要撤县设市的消息,让人们自豪感倍增。西典龙舟的重建、下水,极大地鼓舞了周边几个村庄重建龙舟的信心。水南、五村等村民纷纷到九村取经,谋划建龙舟。水南的南典龙舟、三村的东隅龙舟、六村的中正镇龙舟建造等也相继启动,并建成下水。
今年76岁的吴奶儿便是当时的热心参与龙舟恢复的人员之一。吴奶儿家中珍藏着一支父亲留下的龙舟桨,儿时端午节时的热闹情形,激昂的锣鼓声,总是让他念念不忘。
“除了是青瓷之都、宝剑之邦,龙泉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吴奶儿和同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管月福、洪陈芝、柳林根、徐茂生、项焕文等发起了重建北隅龙舟、恢复端午龙舟赛的倡议。以五村村民为主,一群龙舟爱好者自发组建了北隅龙舟协会,分成四组,向企业、单位、家家户户募捐。
群众们热心响应,开始赞助捐款。龙南乡双溪村捐赠了一株长20米、直径50厘米的大树,正是龙骨的最佳之选。擅长木匠活的吴奶儿和季德元等一起去温州、青田安溪学习,并请了造船师傅来龙泉建造。1990年10月,北隅龙舟正式下水,浆击水如飞,引来两岸喝彩声不断。
9条传统龙舟相继恢复,每到端午,便一起逐浪龙泉溪。
1995年10月,9条龙泉龙舟应邀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国际龙舟赛。造型精致、装饰精美的龙泉龙舟,收获中外嘉宾、游客齐声称赞。
“跟竞技性的龙舟不一样,我们是原汁原味的传统造型,所以被单设一组,在西湖上比赛了一天。第二天,我们又摇着橹去三潭印月等景点玩。”如今已经60多岁的季建明,为龙泉龙舟引得世人注目而自豪不已。
1996年6月,国际龙舟俱乐部在加拿大举办国际龙舟锦标赛,国家体育总局点名龙泉组队参加,从此龙泉龙舟受邀不断。
乡愁浓浓端午情结
年复一年,4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龙泉日新月异的发展。青山依旧,绿水常流,龙泉溪两岸高楼林立,江滨游步道亲水而建,市民、游客或观光或娱乐或锻炼,轻松休闲。
城区龙舟逐年增加,道太渔民也来参赛,端午龙舟赛成为了龙泉年度盛事,不少远在外地的游子,也要特地要赶回来参与。擂鼓声、划手们的呐喊声、观众的喝彩声,仿佛奏响了一曲曲奋勇前进的龙泉赞歌。
端午节前后,正逢汛期,龙泉溪往往水势大涨,龙舟入水,在波涛中航行,岸边的人看得心惊胆战,舟上健儿却毫不胆怯,越行越勇。
“后来,下游筑起了橡皮坝,水势才稳下来,相对来说更安全了。”五村的毛日华告诉记者,自己团队里三分之二的人不会游泳,但这毫不影响大家爱好划龙舟的兴致。对于男人们来说,挥浆冲锋不仅是娱乐,更一种挑战,是团队的合作、精神的凝结。
每年端午临近,九村龙舟队队长洪长松、季水明等都要会召集新老队员一起开碰头会。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作为前辈的戴水根总是事无巨细地一起参与活动安排,传授实战经验、方法。并叮嘱大家,既要力争上游,展示力量,更要注意安全,友谊参赛,体现风度。
早年在外做生意,每年端午节,作为鼓手的戴水根总要早早安排,提前赶回。如今,换成了他的儿子们、孙辈们,不论多忙,也要从外地赶回家过端午节。戴水根说,每当听到锣鼓声响起,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共鸣,向往起端午节和伙伴们划着龙舟风行水上、奋勇向前的情形。闲适的晚年生活,越来越热闹的端午龙舟赛,让他倍感欢喜。
“传统文化好,关键要做好传承发扬。”负责北隅龙舟协会管事20多年,吴奶儿对龙舟保管、祭祀、入水等程序已经熟记于心。年过70岁以后,他每年还会上龙舟打鼓,但是却再也不参加比赛了。他把龙舟事务一样样地教给年轻人,希望传统龙舟能在年轻人的手上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 龙泉龙舟旧俗
每年农历四月最后一天,祭祀神佛,各条龙舟相继下水。
五月初一,因为正值农忙时期,有空的村民就来训练,忙的可在家干活。
初二,大街小巷敲锣告示:“华船入水了,划船去!”午饭过后,再忙的队员也要确保归队。按旧俗,东偶、北偶等各条龙舟要到上游谢侯庙拜访,邀请西典龙舟下水畅游。谢侯庙中,人们早早准备了粽子、包子、茶水等热情待客。
初三,西典龙舟沿溪到各埠头回访。
初四,各龙舟队自行组织训练,开展预赛。
初五,正式举行比赛,大闹一天。
初六,龙舟上岸归库,妇女们动手清洗服饰、整理旗帜等。所有曾为龙舟赛出力的村人聚会,俗称“吃会”。
◇ 12条传统龙舟的颜色及主要团队
1.蓝龙东隅蔡侯庙 龙渊街道三村
2.红龙南典丽阳社(郑侯庙) 剑池街道水南村
3.白龙西典谢侯庙 西街街道 九村
4.黑龙北隅夫人庙 龙渊街道五村
5.黄龙东隅康济庙 龙渊街道四村
6.金黄龙中正镇五显庙 剑池街道六村
7.粉红龙欧冶子将军庙 剑池街道南秦村
8.绿龙云岩庙 西街街道八村
9.紫龙英烈庙 龙渊街道二村
10.灰龙阜丰殿 剑池街道曾家村
11.紫龙临江社 龙渊街道临江村
12.红龙 道太乡
◇ 龙泉龙舟的造型
龙泉龙舟的造型,传说是依照宋朝宋王出巡时乘坐的龙船而造。舟身长18米,加上龙头、龙尾,全长约19至20米,身最大阔度1.5米。龙舟分16档,坐32名划手,传说是依照宋王出巡时前后左右各有16名卫士开路而设。
龙头由雕刻工精工制作而成,龙头上装鹿角一对以示龙角,龙嘴的上下唇共有100颗牙齿,以示龙的传人百业兴旺,龙头前还装有龙珠,龙珠会随舟行而滚动。
龙头后40余厘米处有一柱,柱高约180厘米,上有魁星斗一对,表示“龙王”左右的文武曲星,在魁星斗两边挂有两面方旗,旗上绣有纪念屈原及各龙舟名称字号。
在龙舟三档处装有龙门架一个,由左右,中央二对柱组成,中柱高240厘米,边柱高172厘米,柱上有二副对联,对联以纪念屈原、健身强国为主题。龙门架中间有“龙门”二字,“龙门”两边有“吉祥”“如意”四字相依。
舟身上方设有一天棚(面积为1.5米×7米)上开八卦图,上插各色小龙旗50多面。棚架的前后左右均是绣上字画的绸缎,棚下方设有司鼓位,棚后方是撑橹舵手位。舵位后面有摆动自如的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