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金庸问剑龙泉行

    天下武侠作家奇多,繁星满天,独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金庸作品一共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三十六册,读者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人一读再读,左看右看,还是金庸。有人说,金庸小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倒不是说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读者,而是指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是将中国传统诗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得以与传统相连接,寻找到一丝苍凉而温馨的归宿之感。其中剑侠文化是金庸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浓重的一笔。
    金庸先生写剑侠,自然离不开剑;写剑也自然离不开中国宝剑的故乡———龙泉。6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他曾在丽水碧湖读过书,并到龙泉小住数日,对龙泉宝剑有所了解,知道龙泉一些有关宝剑的故事。难怪他在《笑傲江湖》中三次提到龙泉,并具体描述了龙泉宝剑、碧水剑以及龙泉铸剑谷、白云庵、水月庵等胜景,使我这个龙泉人读着它,确实感到亲切,让人寻找到一丝苍凉而温馨的归宿之感。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所描写的“龙泉铸剑谷”就是欧冶子在龙泉的铸剑地———剑池湖,所提到的“白云庵”,也确有此庵,位于城区西南方向10里的白云岩景区。龙泉人氏、北宋副相管师仁的哥哥管师复是位隐士才子,曾隐居于此。宋仁宗闻其名,召其不仕,问其何故,对曰:“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看来金庸先生对这副对联是有所研究的。如“满坞白云”中的“白云庵”,“一潭明月”中的“水月庵”,及其藏匿在“水月庵”中的5把“龙泉宝剑”,一潭中跃出的“碧水剑”,还有从“白云庵”中传出的要求解救被围在“龙泉铸剑谷”的定逸师太的求援书信,以及恒山派依仗龙泉宝剑,在龙泉铸剑谷坚守御敌,都被金庸先生演绎得活灵活现。他写龙泉宝剑削铁如泥,他写龙泉“碧水剑”断金削铁,廖廖数字就将龙泉剑的坚韧锋利的性能描述得清二楚了。
    他曾对笔者说过,他之所以写到龙泉铸剑谷,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时他在龙泉曾有一些好朋友,二是对龙泉有很好的印象,因此他就很想在自己的小说里写一写龙泉,宣传一下龙泉宝剑。
    龙泉宝剑系无情之物,本身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当它被掌握在不同人的手里时却泾渭分明了。强盗可用之杀人越货,帝王可用之残害忠良,而将士则可用之杀敌卫国,侠客可用之除暴安良。古代老百姓所希望的就是后一种剑,并赋予它正义的化身。金庸所塑造的也是这类仗义行侠之英雄,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等。
    金庸先生有着渊博的宝剑文化知识,从他的短篇小说《越女剑》中可见一斑:勾践召见薛烛,说道:“你师父欧治子曾奉先王之命,铸剑五口。这五口宝剑的优劣,你倒说来听听。”薛烛磕头道:“小人曾听先师言道,先师为先王铸剑五口,大剑三,小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至今湛卢在楚,胜邪、鱼肠在吴,纯钧、巨阙二剑则在大王宫中。”勾践道:“正是。”……薛烛道:“三年之前,风师兄来到小人家中,取出宝剑一口,给小人观看。小人一见之下,登时大惊,原来这口宝剑,乃先师欧治子为楚国所铸,名曰工布,剑身上文如流水,自柄至尖,连绵不断。小人曾听先师说过,一见便知。
    当年先师为楚王铸剑三口,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宝爱异常,岂知竟为师哥所得。”金庸先生在这篇《越女剑》中,把与龙泉剑的历史渊源有关的几位历史人物,诸如越王允常、勾践父子,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相剑品剑专家风胡子、薛烛,以及欧冶子所铸的“湛卢”等5把铜剑和“龙渊”等3把铁剑巧妙    地组合成一个历史故事,让人百看不厌。
    金庸性极活泼,是老幼皆宜的朋友。2001年,龙泉姑娘、浙大城市学院学生王祎随浙大艺术团赴香港演出,有幸结识了金庸夫妇。金庸见到这位来自龙泉宝剑故乡的大学生,一见如故,称她为“小龙女”,并推荐她到《天龙八部》剧组扮演阿碧姑娘。
    2004年,为弘扬中华剑侠文化的博大精深,品读金庸小说的无穷魅力,展示龙泉宝剑的雄伟风采,在金庸大师八十寿辰之际,由龙泉市政府发起,浙江大学、浙江省作协和钱江晚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百名作家龙泉论剑”“金庸龙泉问剑”大型文化活动在龙泉举行。为此,龙泉的铸剑师们还精心打造了金庸笔下的24把名剑7把宝刀。
    2004年10月24日—27日,金庸先生携夫人林乐怡来龙泉问剑三天。25日下午,在杏园,市委、市政府隆重地将这些名剑名刀赠送给了金庸。看着琳琅满目的刀剑,金庸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金庸在接受刀剑赠送仪式上激动地说:“龙泉虽然目前交通还不发达,但恰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早已名声在外了。我在海外,到任何地方,都有人知道龙泉这个地方。因为龙泉有宝剑和青瓷,有深厚的宝剑文化和青瓷文化。”他还说,本来他想早点来龙泉参加“剑道书香”讨论。
    “龙泉山清水秀,地方好,人也好,非常感谢龙泉人民的热情,但龙泉已经闻名于世,对龙泉我真不知何以为报!”金庸先凝视着这些威光凛凛的名剑名刀,凝视着它们的精气神,感慨万千,说到动情处,竟连说了两句“不知何以为报”。其实金庸小说对龙泉宝剑的宣传,就是对龙泉人民最好回报。
    “昔闻剑池湖,今识欧冶风。倚天抽宝剑,屠龙谁争锋?”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这些名剑名刀大多被儒侠者使用。大凡侠之大者,也是仁义之师,为国为民,其万般情感都透露出一颗菩萨心肠,向世界表达一种善良。儒侠们无论是劫富济贫,见义勇为,其最终目的还是担当起做人的责任。金庸小说中那些仗剑行侠的英雄们,其根本的宗旨是“替天行道”,主持社会公道正义而不顾个人安危,牺牲自己的一切。
    金庸先生的倚天剑有“号令天下,团结民众,反抗杀戮,维护和平”的象征意义。纵观中国历史,几乎太平盛世少,打打杀杀多,所以金庸先生担当起一种社会的责任,通过他的小说传播,向人们展示了这许多刀光剑影叠印着的美与丑的形象,也向世界表达他的善良和道义。
    如今,他笔下的这31把名剑名刀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其情其景,不正是当今人们所热论的剑道书香吗?也许这正是他千里迢迢来龙泉问剑的初衷吧!在龙泉问剑活动过程中,金庸先生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龙泉市博物馆内的古代青瓷、宝剑藏品,以及“铸剑谷”的铸剑表演。他对龙泉大力发展宝剑和青瓷这两大传统产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且挥毫泼墨,欣然题词“凝翡翠兮聚碧玉,得古铜兮铸长剑。中华古文化,龙泉得其二。瓷剑兼文武,龙泉皆有之”。
    参观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时,则勾起了金庸先生对昔日师友的无限情思。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创办于1939年,一直到1946年初才撤回杭州本部。金庸先生在丽水碧湖读高中期间,因为龙泉分校第二任主任郑晓沧教授及乐府诗词专家胡伦青教授是金庸先生的海宁同乡兼长亲,此外还有许多同学也在这里就读,为此他曾来此小住数日,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现在旧地重游,竟有些感伤:“我对龙泉有着很深的感情。”并题词“今来旧址忆故人,不见前辈心耿耿”。
    金庸先生虽长居香港,但对龙泉确实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这就是他为什么继海宁论剑、华山论剑之后,以八十高龄,又赴龙泉龙泉论剑,酬其一贯神驰的仗剑之情。自然,金庸龙泉问剑也为空前绝后的龙泉论剑活动写下了极其绝妙的一笔。
    (叶放)



编辑:季丹 来源: 2019-07-01 18:01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