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杂话说鹅

◎ 项水龙

鹅是被人类驯化了的一种家禽,传说中它来自野生的鸿雁或灰雁。在唐朝,家家户户都跟风养鹅,年轻人迎娶的见面礼不是金银财宝,首先是一只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羽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骆宾王家就养了很多鹅,他还写出了《咏鹅》这样接地气的诗。
鹅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标配”,他特别喜欢鹅。据说,有道士多次求王羲之写经而未得,后想出一计,弄来几只好鹅,果然得到王羲之手书《黄庭经》,这就是“鹅换黄庭经”的故事,有李白《王右军》诗为证:“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另一个故事:传说观音菩萨带了几只好鹅,变成老太太来向王羲之讨字,王羲之写了“宝贝大雄鹅”“宫殿”等字给老太太。等王羲之醒悟过来,却为时已晚,他煞是懊恼,因为观音已经将字带走,并作为“大雄宝殿”的题匾之用。可见,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对鹅有多喜欢,多宠爱。
鹅羽衣丰厚,高昂着长颈,迈着一双修长的腿,唱起歌来字正腔圆,像极了一个绅士,气质绝非其它家禽可以比拟。鹅肉外酥里嫩,吃起来油而不腻,也基本符合大众的口味。鹅优雅的形态、白美的外观以及鹅肉的鲜美,大概就是古人对鹅如此追捧、痴迷的原因。
然而,现在龙泉一带养鹅的人并不多,想在菜市场里买一只鹅,并不像买鸡买鸭那样方便,需提前预定。究其原因,这或许与我们的饮食习惯里,对吃鹅的忌口有一定关系:在龙泉民间有一个说法,说是有的人吃了鹅肉会过敏,会引发一些旧疾。虽然这种说法并没什么科学依据,却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吃鹅肉的兴趣。
记得多年前,在龙泉宝剑园区有家专门烧制本地土鹅的餐馆,虽老板的烹饪技术没什么特别讲究,只是将洗净的鹅用姜蒜生炒,然后加入萝卜干片,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道菜,却招来了许多客人,想吃的话还需提前预约,但不知什么原因,餐馆关门歇业了。后来,莱茵花园对面开出了一家叫“鹅飘香”的餐馆,据说味道也不错,可没多久又转让了。如今,在龙泉城里,已很难找到一家像样的鹅餐馆,一些偏好鹅肉的食客,只好跑到与龙泉毗邻的浦城县去吃。
鹅属于典型的食草性家禽,有水有草的地方便是它的乐园。早年,那些居在溪边河畔的农户,每年都会养几只鹅来贴补家用,有的甚至会养一大群。我老家安仁从前就有一个养鹅户。在附近的田里,我们能经常看到一个戴着斗笠的放鹅娃赶着一群鹅,由于娃的个子较矮小,站在鹅群中,有时只能看到那个缓缓移动的斗笠。只可怜这苦命的孩子年轻轻就屡遭劫难:第一次溺水被旁边的好心人从河里及时救起;而第二次因身处茫茫的库区,就再也没那么幸运,他的生命定格在了灿烂的花季。在我的印象里,他永远是个没有长大的瘦小子,是个哼着小曲戴着斗笠赶着一群鹅在田里嬉戏的放鹅娃,那画面我至今常常想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家也养过鹅,那是一只好大好大的白公鹅,颈长,脚大,红色顶冠高高突起。它叫声洪亮,逞强好胜,一旦遇到生客,生性傲慢的它会毫不犹豫地拉直头颈,大步向人追扑过去,直把小朋友们吓得嚎啕大哭,便是大人们见了它,也要退让三分。那时间,我每天放学回家,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着鹅去田里吃草,或是抱着鹅去逗邻家小孩。突然有一天,我父亲说要把鹅卖了,我将信将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么可爱、漂亮、乖巧的鹅,怎么舍得把它卖掉呢!后来,那只辛辛苦苦养了三四个月的大公鹅,最终以五块钱的低价卖给了区政府食堂。当父亲花了五毛钱从食堂打回一碗鹅肉时,我是怎么也吃不下,我不敢想象所发生的一切,不忍目睹大鹅被宰杀时的血腥场面。刚刚鹅还好好的,像平常一样兴奋,大模大样地走在我们的前面,还以为我们是带它去一个陌生的草场呢,可它万万没想到去的竟是一条不归路。自那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养过鹅了……
时光飞逝,记忆中那些关于养鹅、逗鹅、溜鹅的经历早已成往事,或许若干年之后,等我闲下来有了足够的时间,我还会去老家养几只漂亮的鹅,每天带着它们去芳草如茵的田间觅食,去水波荡漾的湖里玩水,任其高歌、欢舞、飞奔……

游周岱村

◎ 朱金兴

峡谷奇松野草花,绿林叠翠逐烟霞。

梯田种在云天外,小憩牛郎织女家。

题木岱口村

◎ 王慧

家山如碧水如烟,有质有型薪火传。

昔日瓷窑林立处,宋时风雅又开篇。

入崇仁寺登华严塔

◎ 吴志鹏

入寺方闻钟鼓频,长廊光景一时新。
与君来到最高处,同见樊川岭上春。

题绝壁奇松

◎ 朱金兴


耸峰峭壁倒悬松,出世横空脱俗容。
虽处缝岩无寸土,昂然铁骨展奇雄。

大沙夜境

◎ 王远长

山前暮宇闪流虹,半向灵霄半水宫。
大圣疑情腾雾望,鱼龙自喜悄然融。

题披云山石
◎ 李良花


惊魂崖路险,峦叠各嶙峋。
危石过风动,巉峰顺势伸。
云晨移锦日,雾夕望冰轮。
纵历千年事,无言最可人。

题留槎洲
◎ 傅瑜

一江烟水向东流,绮阁凌云矗碧洲。
横卧长桥驰宝马,浓阴嘉树宿沙鸥。
花香扑鼻华灯灿,月色撩人翠影稠。
乐曲声中旋舞步,情钟古邑几回眸。

千姿百态众动物  异彩纷呈入诗来

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主要源泉,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文艺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映对象。正因为此,各种各样的动物,包括地面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它们纷纷进入诗词歌赋,就最正常不过了。笔者近日抽时间细细研读了部分古诗词,惊喜地发现,我们所知道的动物,大多数都在古诗词中出现过,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反复玩味,趣味盎然。
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西周 诗经《魏风·硕鼠》)
龙、马、蚓、蟹、蛇、鳝: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战国 荀子《劝学》)
鱼、鳖: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战国 吕氏春秋《察今》)
神龟、螣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三国 曹操《龟虽寿》)
鸡、狗、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 颜真卿《劝学》)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唐 王驾《社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 陆游《游山西村》)
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南北朝民歌《木兰诗》)
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敕勒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 袁枚《所见》)
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唐 骆宾王《咏鹅》)
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 王维《鸟鸣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江雪》)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 韦庄《台城》)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清 高鼎《画》)
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鹰、雕: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 王维《观猎》)
猴、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蚕: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唐 李白《子夜吴歌·春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 张俞《蚕妇》)
黄鹂、白鹭、鳜鱼、鲈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 杜甫《绝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 张志和《渔歌子》)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宋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乌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枫桥夜泊》)
雁: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 卢纶《塞下曲》)
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 刘禹锡《秋词》)
莺、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 刘禹锡《乌衣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 晏殊《破阵子·春景》)
蝴蝶、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 李商隐《锦瑟》)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唐 黄巢《题菊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 罗隐《蜂》)
鸭、河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促织: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 叶绍翁《夜书所见》)
鹊、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 袁枚《所见》)
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 赵师秀《约客》)

老家金田往事

◎ 张平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工作之外,尤其是在退休之后,总让我不时勾起对昔日生活在老家竹垟金田那些往事的回忆。那回忆如陈年的酒,泛香而甘甜,让我在品味中慢慢沉醉……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睹物思情,往事一幕幕。古树、古桥、古碓、古庙、古巷……徜徉于古老的村庄,一景一物,深切明了。1972年竹垟电站建设期间,发电站设备运输需经老家村头古樟树所处的位置通行方可顺利进入厂房安装。为了电站按期竣工,在事关电站建设大局面前,老家人恢廓大度,同意砍伐掉三百多年前老祖宗留下的古樟树。感今怀昔,感人至深。
老家一直流传着三桥五碓的故事。“泥巷多牛迹,茅檐有碓声”,村头上碓、东门碓、坟连头滚筒碓、呼猪儿山下碓、新兴堂堆圩碓,原始的农耕文明是老家的真实写照。
“古道西风吹石碓”,时过境迁,至上世纪70年代初,老家仅剩下村头一座碓。那时农村连碾米机都没有,靠水碓舂米,各家还要轮流。那年秋天,轮到我家碓米,碓一担米,费了半日工,碓好米已是夜深人静,点着火篾挑回家。
从那时开始,老家动手发展小水电,全村社员夜以继日未到半年就新建了电厂。虽然那时电厂的发电功率低,渠沟流水量小,一塘水上午碾米,下午灌满,晚上发电。家家户户用15瓦灯泡,灯火阑珊却看到了农村新貌。
这期间,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各队在和尚山种上了茶叶,大队又在东门新建了大会堂、茶叶厂。“村头造电站,村尾公社小料厂。东门会堂茶叶厂,隔溪溪沿纸浆厂,日日机器开起轰轰响。”这是当年父亲写的一首顺口溜,岁月留真,如今,往日欢畅成为老家人流口常谈。
老家三座桥:村头桥、东门桥、昴山桥(隔溪桥)。古时昴山桥有石碑年号,一块大石头榫洞,铁链牵桥。早年被洪水冲毁,铁链、桥碑流至横溪畔章府会村,被该村拾取。名曰昴山桥,皆有其因。昴山为浙闽赣三省闻名遐迩的香客朝拜圣地之一,几百年来香客络绎不绝,福建政和、周宁和江西广丰一带香客对昴山灵感寺深信不疑。古时交通落后,靠双脚步行,取道金田是通往昴山的近路,该桥面朝昴山,故名“昴山桥”。
1972年夏至前夕,瓢泼大雨,山洪暴发,三桥遭受严重冲毁。雨过后,全村社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齐心合力修桥铺路,感怀至深。几年后,在县有关部门支持下,在水利局和竹垟电站的帮助下,经过测量设计,老桥改建为石拱桥。如今老家的石拱桥、平板桥、石墩桥、三桥相扣,傍花依柳,白练波幔,景色迷人。
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资都是按人头定量分配,粮票、布票、棉票、糖票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的分配特征。记得那年生产队粮食“超纲要”,获得公社奖励纺织鞋类票证,队里召集晚上开会评工分抓阉,我家幸运抽到2斤毛线化了10元钱,打了一件毛衣,心喜若狂,暖心的感受至今犹然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耕生活,全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农村有句老话“无牛不成农,无猪不成家”,养猪既可增加收入解囊羞涩,又可积攒肥料种田种菜,逢年过节更加热闹。
我家养的猪可听话了,猪肥头大耳,吃了睡,睡了吃,白天躺在屋檐下,晚上喜欢睡正堂。肚子饿了跟着人屁股摇尾乞怜,若轻轻触摸为它抓痒,它就横躺竖卧,一动不动装睡。每天清晨要拉屎拉尿,就用嘴唇撬动大门发信号,大门一开,它便健步如飞送得远远的,规律得让人惊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每年古历七月初七,是老家孝义文化的传统节日。从元代延续至今的铜山源古庙,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成群结队前往上香祭祀。1984年,孝义娘娘庙被批准为宗教文化地点,老家人至今依然守护着这一农耕时代的文化元素。
怀想往昔,怡然自乐的事当属一年一度为左邻右舍书写春联的忙碌。先写:春风送暖千家好,欢度佳节万户新,辞旧迎新;又写:世外桃源呈锦绣,人间福地溢春风,春满人间;再看:风和日丽千山秀,国泰民安万象新,吉星高照。一幅幅对联,寄托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与祝愿,看着老乡们在节日里堆满的舒心笑靥,我乐在其中。
“如今白首心乡尽,万里归程在梦中。”回味往事,一村人,一片田,一辈子,蔼然可亲;看今朝,老家在建设美丽家园,推进法治民主,弘扬乡风文明,突出民族特色,传承农耕文化始终不忘初心。此时,彼时,正如著名诗人郭小川所言: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会感到负疚。



编辑:蓝钦琪 来源: 2019-08-07 09:06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