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浙大—龙泉”市校合作春色满园

  记者周晓寅

  剑池街道芳野村虽不大但访客络绎,每年都会有不少海内外的客人到访。这些访客中有雪鬓霜鬟的老者,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曾家大屋是他们必去之所,那里有他们要找寻的记忆和历史。因为在这座小山村、这幢古宅,清楚地记录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烽烟中结下的一段情缘。这段情缘不只联结着一个村子和一群人,也将龙泉这座美丽城市和浙江大学这所著名学府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成为龙泉人民和浙大人美好而又永恒的记忆。

  【背景故事】

  在抗战年代,浙江大学曾在龙泉芳野办学7年(1939—1946),招生7届约1000人。在抗战时期的艰难环境中,浙大分校得到了龙泉人民的倾力支持,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科学家,也促进了龙泉山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7年2月8日,双方再续前缘,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这是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第一个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的校地合作示范点,通过实施“18515”行动计划,不断构建重大合作平台、选派挂职干部和首席专家、创新科技合作形式等,有效地突破了长期制约龙泉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为龙泉发挥生态优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18515”行动计划的成功实施,校地双方合作不断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12年3月,双方开启第二轮合作,通过实施“15582”行动计划,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合力探索协同创新健全山区集聚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要素保障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合作成效不断显现。2018年10月,双方开启第三轮合作,共建绿色发展改革创新区,启动了“13550”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的总体目标,聚焦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三大产业发展,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强市、剑瓷文化创兴、教育医疗提质、乡村振兴五大领域合作内容,助力龙泉探索形成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实现绿色崛起的路子。

  【龙泉实践】

  立秋时节,放眼龙泉大地,或是色彩斑斓的旅游风情线;或是蔬果茶叶飘香的农业精品园;或是阡陌纵横的乡村田野……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在龙泉的田畴沃野间铺开,这与12年前的一纸协议密切相关。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怀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梦想,我市与浙江大学再次紧紧“相拥”,探索开展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模式。

  2007年2月,市校双方签订《浙江大学与龙泉市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协议书》及17个合作项目,正式宣告新时期浙江大学与龙泉市校合作的开始。市校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出了一份名为“18515行动计划”的合作清单,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要不是当年在市校合作的帮助下和浙大汪炳良教授‘结亲’,我们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好。以前种地不懂规划,每亩只有几千元收益,但汪教授能让它超万元。”菜农王振旺在谈到汪炳良教授时仍很激动。龙泉农民不仅可以随时向教授们请教技术难题,还能经常一起探讨经营模式、发展思路。

  在龙泉,农民与浙大教授“结亲”的案例比比皆是,让大批农产品经营者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浙江大学汤一教授选育的金观音茶叶成为了“龙泉第三宝”;浙江大学舒妙安教授指导推广高山四季豆被山区农民称为“致富金豆”;在省科技特派员黄利权、尹兆正、马有智等专家的指导下,龙泉畜牧产业围绕生态建设进行了产业大调整,并呈现出养殖设施标准化、养殖方式规模化、养殖品种特色化和农牧结合生态化的良好态势……

  除农业科技项目合作外,双方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为引领,在平台建设、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走出了市校合作共建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第一轮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龙泉与浙江大学市校双方谋划了第二轮合作。2013年3月,市校双方正式启动合作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实施“15582”工程,全面开启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合作的新篇章,并取得了更丰硕的市校合作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龙泉市农业生态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三产调整优化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合作十余年间,我市科技项目申报取得历史性突破,合作领域也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拓展到工业、旅游、环保、规划、教育、卫生、人才培养等众多领域,实现了合作领域一、二、三产全覆盖,合作范围城乡全覆盖。

  “为了双方的合作,龙泉人注了真情,浙大人也付出真心。浙大的很多老师经常往返两地,出没于龙泉的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为龙泉发展出谋划策、引进项目、推广技术。浙大与龙泉也在合作机制建设上作了创新,互相派出挂职干部,为双方的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原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联络处主任徐祖明回忆道,自2007年1月自己到浙江大学合作联络处挂职,这一任,就是十余年,从事和见证了市校合作全过程。沟通协调对接、寻找合作资源、建立人脉关系……一路走来,从当初“想都不敢想”到现在的成果丰硕,验证了两地的共同心声——“龙泉是浙大永远的精神家园,浙大是龙泉强大的发展后盾”。

  2018年10月,浙江大学与我市签订了合作共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协议书,启动新一轮的市校5年合作,实施“13550”五年行动计划。浙江大学将助力龙泉探索形成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实现绿色崛起的路子,在龙泉发展中体现更多浙大智慧、浙大元素。

  “十余载‘热恋’,双方激情不减,真的很不容易!”市校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龙泉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项目576个。此外,在浙江大学各位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累计成功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20个、省级科技项目198个,获科研补助经费1.47亿元。龙泉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超过过去五十年的总和,并且超过丽水其他县(区)总和。在浙江大学的带动下,目前省内外有94家科研院校所陆续与我市展开合作。

  【亲历者说】原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联络处主任徐祖明:

  2007年开始至今,浙江大学与龙泉市进行了十多年有效的全面合作,推进了龙泉全面发展,本人十分荣幸地从事和见证了这一全过程。

  我认为,龙泉与浙大合作感悟最深有三点:一是双方领导高度重视。在所有与浙大合作的县(市、区)中,龙泉是渊源最深,领导最重视,成果最多,工作最扎实,领域最广,亮点最多的。龙泉提出了“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战略,专门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办公室主任的领导小组。浙大人认为龙泉有恩于浙大,有“反哺第二故乡”的深厚历史情结,浙大在“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目标中,把龙泉作为主要示范点来创建。双方主要领导共同提出了“龙泉是浙大永远的精神家园,浙大是龙泉强大的发展后盾”的心声。

  二是有良好有效的合作协调机构。“互派优秀干部挂职制度”是市校合作成功的纽带和桥梁,挂职干部各自渗透对方,形成亲上加亲的和谐氛围,寻找合作资源,建立人脉关系,相互协调互动,合作议事成事。浙大地方合作处、龙泉科技局(市校合作办)等部门,具体负责这项工作,是做好合作的工作基础和运营保障。

  三是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双方领导互动重大活动互邀制,首席专家领衔制,校市合作资金保障机制等,贡献表彰激励制等,有效的推进着合作的有序进行。



编辑:张望 来源: 2019-08-12 20:36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