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素兰 通讯员 钟茜雅 盛凌风
“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宁家庭才安宁!”“打仗时,我们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向前冲的。”日前,记者来到退役军人盛桂林家中,聊起当年当兵打仗的事,老人的话匣子瞬间被打开。
盛桂林,1934年11月出生,1951年3月入伍,在原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105师49团一营三连服兵役,曾任连队通讯员、副班长、班长。由于表现出色,在服役期间,盛桂林被评为技术一级能手,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子弹打穿的伤痕也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上。
“冲到山顶的时候,看到对面山上开始交火,火力非常密集,这时候班长问我,小孩你怕不怕?我斩钉截铁地说不怕,打仗就是要冲锋上阵的。”说到当年的洞头战役,盛桂林老人声音洪亮,手势有力,当年那位勇猛冲锋、奔跑如飞的战士仿佛就在眼前。
1951年7月中旬,国民党特务500多人在温州虹桥清江坡登陆,对盛桂林所在的部队进行破坏活动。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盛桂林凭着智谋和勇气,抓获3名敌军,缴获4支手枪,所在部队圆满完成清剿战斗。
当兵作战,不是一个“苦”字能形容的,但“家国”二字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我看来,应该是先有国再有家才安宁,要先保卫国家,家庭才能安宁。”盛桂林告诉记者,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工作、生活中,再苦再累他都能咬牙坚持,即使脱下了军装,却从未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脱下戎装,奉献地方。“虽然变换了战场,但我依然牢记着在部队时的初心和使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7年复员后,盛桂林只身来到龙泉,在原森工局(现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龙泉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记得那些年水电站的发电机、变压器坏了,基本上都是我父亲去维修和更换的。水电站大多建在偏远的地方,父亲经常赶不上回城的客车,徒步走几十里的山路回家成为他的家常便饭。”盛桂林的子女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村民过年能用上电,有一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时,父亲还在城北乡修理发电机,修好后已经没有班车,只好徒步赶回家与家人过年。
“每天早起沿着江滨路上去从水南那边下来,或者是从东大桥上去,再从西大桥下来,经常这样来回转几圈。”如今,86岁的盛桂林老人身体还很硬朗,坚持每天早起骑自行车,一路骑一路看,哪里修路哪里造桥,他都一清二楚。“跟以前比起来,龙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盛桂林老人说,闲暇时最喜欢看新闻和报纸,关注身边的情况和国内外大事,让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