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我在龙泉 如此精彩

编者按:这是一群新龙泉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因为种种原因,来到龙泉。伴着好山好水,他们在这座浙西南小城扎根,开启了崭新的创业之路、寻梦之旅,也给这方天地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在龙泉,他们身处各行各业,既有着揾食打拼的身影,也留下了勉力前行的足迹。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新龙泉人,描画他们“第二故乡”打拼故事和追梦历程,以此激发豪情鼓舞干劲,砥砺前行,创造新时代美丽幸福好龙泉更加美好的生活。

“迷恋这里的山水,迷恋这里的青瓷”

记者 周晓寅                                               

“我从江西景德镇来到龙泉13年了。十几年间,吃过苦、受过累、想过回家。但是在这个地方待久了,确实会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迷恋这里的山水,迷恋这里的青瓷。”
作为一名“瓷二代”,“80后”的刘尚青在17岁就跟随父亲去景德镇表哥钟庆文的瓷器厂当学徒。2005年出师后,恰好赶上景德镇瓷器行业行情不好的时期。经过朋友推荐,2006年,刘尚青踏上了到龙泉拜师学瓷的旅程。
来龙泉不久,刘尚青通过刻花的实践考试,便成功留在了正聪青瓷研究所。刘尚青带着景德镇的手艺来,让他引以为傲的是过硬的刻花技术。但他在学艺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刻花,关于龙泉青瓷烧制,他还有许多要学习,拉坯、上釉、烧窑……
潜心学艺的刘尚青,在正聪青瓷研究所一呆就是8年。在这期间,他一直研究如何将自身刻花技术特点,与青瓷釉色结合得更贴切。“在景德镇,我们会做深浮雕。而龙泉青瓷要上一层厚厚的青釉,很难把深浮雕体现出来。我在这上面下了很多功夫,从以前的深浮雕,一直做到后来的半刀泥、浅浮雕,再到现在的镂空,山水人物等各方面的呈现都比以前提升了许多。”刘尚青说,在老师“学做龙泉青瓷,首先要把龙泉青瓷中较为经典的东西学好”的叮嘱下,他又开始专注于摸索半刀泥技法。半年时间,研究工具、手法,寻找图案与线条的完美结合度,他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操刀,慢慢悟出了半刀泥技法的门道,并熟练地掌握了它。
“家长都是疼孩子的。起初,家人不太同意我来龙泉,在景德镇还有亲人朋友做后盾,在龙泉人生地不熟的,还要重新开始,他们担心我什么都弄不好。”刘尚青回忆起过往那些苦日子——生病没人照顾要一个人冒着雨去医院,兜里没钱吃了大半个月的稀饭配酱油——他一辈子都难忘。因为年少,刘尚青也想过回家。也正因为年少,刘尚青选择了留下,凭着他自身的执着与不舍,以及老师、朋友们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2014年,久经磨练的刘尚青终于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阿虎青瓷工作室。从此,龙泉多了一家由外地人在龙泉创办的青瓷工作室。
在他的工作室里,刘尚青向记者介绍了他较为得意的作品“捧寿炉”。这是一只寓意丰富的香炉,运用了半刀泥技法和半浮雕工艺,曾在全国“大地奖”陶瓷创作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它的主体就像被托捧着的一只寿桃,意指健康长寿,加以传统的蝙蝠和祥云图案,代表福从天降、吉祥如意。
刘尚青如今也带了一些学生,他把所学的手艺倾囊教授,希望学生们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眼看着自己的工作室发展得越来越好,令他欣慰的同时,他也对龙泉的创作、创业环境深有感触。“这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这些外乡来的青年提供了很大的创作条件。我是第一批入驻青瓷创客园的,也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租金补贴的受益者。”刘尚青说,他对将来还有进一步的打算,已经在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预定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场地,在做好原有产品的同时,多涉及日用品、文创类作品,为龙泉青瓷产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明年,我打算把我的父母和哥哥都接到龙泉来。看到我一年比一年好,家人现在非常支持我。我希望他们也来龙泉好好感受一下。”刘尚青说。

“我想一直呆在龙泉,为扮靓龙泉尽绵薄之力”

记者 周晓寅                                               

2009年,在广东工作的湖北人陈田,无意间看到了一则招聘信息,他主修的酒店管理专业恰好符合条件,工作地点位于浙江龙泉。他那时并不了解龙泉这座城市,上网一查,觉得龙泉地理位置好,距离温州市、福建省等地较近,必定大有商机。于是,他离开大城市,来到龙泉。
在龙泉应聘成功后,他安心地留了下来并且努力工作。因为在酒店负责的一直是跟保洁密切相关的业务,他始终保持着对这个行业的关注。他敏锐地察觉到龙泉保洁行业的市场空白。2013年5月,陈田辞去酒店工作,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创办了龙泉市佳杰保洁有限公司。
保洁,听上去就是一群大妈拿着抹布拖把擦擦拖拖的行为,可陈田却不这么认为。高空外墙清洗、地板石材养护、家具清洗养护等,都属于保洁的范畴。而佳杰保洁经营范围还包括了城市道路、河道等的保洁,以及学校、医院、商场、酒店、广场等场所的保洁。此外,还可提供园林绿化及施工养护、地坪固化、空气净化、有害生物防治等服务。
虽然门类复杂,但一点也不容马虎。“保洁是为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将洁净服务做成专业的好行业。”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陈田带着员工为龙泉的一些业主单位做保洁服务,不怕脏、累、难,还津津乐道。
“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原来学的东西不可能用一辈子。对保洁行业来说,地板、石材等保洁对象一直在变化更新,我们应对的保洁方法和工具自然也要改变。”陈田认为,要想公司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自入行以来,他便全国各地跑,考察学习专业的保洁知识、公司运营管理的经验等。不仅自己学,还组织团队走出去学习参观,再由团队培训基层员工。
“何谓保洁?就是要在有保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清洁。保养关键在于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陈田坦言,如果不具备保养知识,一味地寻求干净,使用不适宜的工具或者清洁剂,会损伤设施设备的表面。这样一来,即使清洁后看起来干净,效果不见得持久。
陈田举例说,龙泉某事业单位大楼里,卫生间的瓷砖使用时间久了会有发黑迹象,这是因为原来的保洁单位保洁不当所致。公司承接了此大楼的保洁工作后,针对瓷砖清洁和大理石抛光难题,反复试验,找到了一种专门保护瓷砖的“秘方”,效果立马得到改善。又比如,在木地板上滴上了油漆,木地板表面也有一层漆,此时要想在一种漆上除掉另一种漆,一般的清洁手段可不行。遇到这种情况,他往往要咨询专业人员,调配特殊试剂,进行多次试验,最终才得以解决。
在龙泉打拼了五六年,陈田的公司已拥有百余名员工。他说,哪里有需求,就会去哪里。除了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龙泉之外,公司的保洁业务还拓展到了丽水九县(市、区),甚至还有跨省的专项服务。
说起创业经历,陈田认为离不开龙泉健康良好的创业环境。他说,自己恰好赶上了政府采购业务市场化的好时机。公司现已成为政府采购业务的省市正式供应商,只要一有业务公告出来,都有机会参与招投标。
回忆起初来龙泉之时,他说还没有那么多的高楼,环境也不比现在。在龙泉的十来年间,陈田见证了城市的点滴变化。因为从事保洁行业,他也更关注环境的变化,他觉得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坏境工作,通过“创国卫”“六三三”、垃圾分类等举措,将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
陈田说:“生活在这个‘天然氧吧’,很幸福、很舒心,我想一直待在龙泉,为扮靓龙泉尽绵薄之力!”

“创业在龙泉,是耕耘也是收获”

记者 金伟红 通讯员 方智辉                          

近日,记者走进道太乡双平村考坑自然村桃花源农业旅游开发基地,只见园中浓密的枝叶间,一个个白里透红的文寿桃挂满枝头,显得格外诱人,基地负责人李建华与工作人员正穿梭在桃子基地里工作。
 “为什么会选择来这里发展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项目负责人李建华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李建华是浙江松阳人,2016年,他与结交多年的龙泉朋友李长树一同来到考坑村游玩时,发现村中有银坑洞、龙井、观音堂、瀑布等多处旅游景点可供开发。仔细考察一番后,李建华发现,村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水果种植。李建华说,由于外出的村民比较多,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都荒芜了,在外人眼里荒凉的土地并不值钱,而这却让他看到了商机。说干就干,2016年,他和一位志同道合的江西朋友元雪花一道,开始规划项目、流转土地……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目前,我们基地已经完成生态长廊、桃花源、游步道等建设,其中175多亩桃子在去年就有收成,尽管今年受梅雨影响较大,但年产量仍然有15万斤左右,目前已经卖了11万多斤。除了桃子,我们还有桃胶、桃干、桃酒等系列产品,预计今年桃产业就可以带来50万元的收入。”在采摘基地里,李建华开心地告诉记者,文寿桃品种为艳红桃,桃子个大,色泽鲜丽,果肉细嫩,果汁美味,自去年上市以来,就好评如潮,今年桃子还未成熟的时候,就有好多老顾客提前下了订单。
“老板,您好,您家桃子太甜了,我还要再买20斤”“有的,那我给您留起来”李建华一边介绍着,一边拿出手机向记者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李建华还告诉记者,龙泉不仅投资环境好,村里的村民也很热情、纯朴,虽然接触时间并不长,但村民们早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常常帮他吆喝卖桃子,让他很感动。
看到前来采访的记者,附近的村民们也迎了上来,纷纷感慨李建华的到来,不仅让沉寂的乡村重新热闹起来,更重要的是为村里带来了振兴的希望。
“目前,李老板流转了我们村175亩的土地,流转费用是每年每亩400元,一次性流转30年,给我们村里土地流转的费用就有200多万元了。”村党支部书记周治平告诉记者。他说,去年,村里成功申报了A级景区村,桃花源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建成后就可以申报2A景区村,并有望申报成3A级景区村,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更多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
“像我一样长期在基地管理的有5人,我们都是村里人。”村民叶思明说,一年下来,他能获得不少的收入,还能兼顾家庭,比外出打工要好很多。他说,现在采桃正旺,单采桃子就需要20多人,其它正在建设的项目需要工人,也是优先考虑村里人。
据了解,桃花源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是该乡农旅融合综合性开发的典型。该项目总投资2533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包含水果种植、荷花种植以及接待中心、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期为周围景观提升阶段,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获得净收益220余万元。
采访离开时,恰是一场阵雨后,豆粒大的雨珠滚落在一个个粉里透红的桃子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煞是好看。“创业在龙泉,是耕耘也是收获。”李建华说,在龙泉乡村投资创业的四年里,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龙泉人,能融入龙泉创业创新大潮,为龙泉乡村振兴献一份力,他觉得很幸运也很开心。他相信,在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考坑一定会越来越好。

龙泉女婿收获青瓷事业

记者 项素兰 通讯员 叶慧娟                           

“如不是认识我老婆,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到龙泉,但是来到龙泉此生无悔!”作为一名“新龙泉人”,胡中得从内心深处表达出了对龙泉这座城市的热爱。
胡中得是湖州市安吉人,2008年跟妻子林丽红回龙泉探亲时偶然间见到青瓷,便被其深深吸引,与这座小山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泉也犹如一位见证人,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蜕变历程。“大学的时候在课本中学到过龙泉青瓷,来龙泉后才第一次见到青瓷实物。”胡中得说,他没有想到普通的泥巴经过烧制后竟能变成如此美丽的物品,让当时的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于是便萌生了从事青瓷制作的想法。
为此,胡中得和老婆商量后辞去了杭州稳定的工作,在兰巨乡梅垟村开了一间小作坊,一头扎进了青瓷制作中。然而,作为一个之前从未接触过青瓷的门外汉来说,青瓷之路并不好走。“那时候可以说对青瓷是一无所知,连最基本的梅子青和粉青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说制作青瓷了。”回忆起那些年的情景,胡中得仍是记忆犹新。
可贵的是,胡中得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他除了自己看书学习,还经常请教一些青瓷艺人,但是由于语言沟通不顺畅,经常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决定辞职当他的‘翻译官’。”林丽红告诉记者,胡中得对于青瓷的热爱,一家人都是看在眼里的,家里摆满了各类青瓷书籍,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泡在书海里。外出学习回来,车子后备箱放的最多的也是跟青瓷有关的书籍。
除了妻子的支持,远在安吉的父母也跟随胡中得来到龙泉,帮他做后勤工作。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胡中得的青瓷之路渐渐开始走上正轨,渠道也有所拓宽。2013年,胡中得开始专注于青瓷饰品的研究,期间效益很不错。其中青瓷作品《如意算盘》还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要把饰品做好也不是一件易事,刚开始烧制的时候总是不成功,少则扔七八千颗珠子,多则扔两万颗,直到半年后才烧制出成功的青瓷饰品。”胡中得告诉记者,饰品的烧制对于温度的要求十分高,多一度或少一度都会对成品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他也对烧窑技术进行了学习,确保烧制出来的每一窑产品都能尽量达到完美的效果。
“现代瓷会特别亮、会吸引人的眼球,仿古瓷会越看越喜欢,人的心也会越来越安静。”2016年,胡中得把青瓷饰品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开始尝试烧制一些仿古青瓷。为了烧好仿古瓷,他通过不同的烧窑方式,不断调整窑炉结构,并下大功夫研究矿料的配方、火候的高低、窑位的差别等因素对瓷器最终呈色效果的影响。2018年,仅试验就烧制了186窑,通过不断地尝试,他终于得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结论。
“如果说当初来到龙泉,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那么现在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来龙10年来,胡中得见证了龙泉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让他深深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小城市。胡中得高兴地说,作为一个“新龙泉人”感觉很幸福,因为在龙泉,让他的人生成就了更大的价值。

重庆大哥造梦“花花世界”

记者 项素兰 通讯员 叶慧娟                          

“喂,袁老板,我要200枝太阳花,明天早一点给我送过来”“老袁,明天花束多订100枝,最近需求量比较大”……近日,兰巨乡大巨村悦园家庭农场主袁永军的手机响个不停,不少客户通过电话向他预订太阳花,让他很有成就感。
20多年前,重庆人袁永军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龙泉发展花卉种植事业,在上凉亭租了一块地,种植兰花、鸡冠花、菊花、白玉兰等热带植物,在城区荷花塘附近售卖。从最开始的零散顾客,到后来的顾客盈门,袁永军靠着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好,一年下来收入有五六万元。
“在一束束漂亮的鲜花中,一种颜色鲜艳、形似向日葵的花,在花束、花篮中作为配花必不可少,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需求。”经过一番市场考察,袁永军了解到这种花叫做太阳花,最大的特点就是花期长,一年四季都可开花,并且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开花不断。“龙泉山好水好空气好,市场前景非常可观。”2009年,几经思考后,袁永军放弃盆花事业,在兰巨乡大巨村租赁10多亩土地,搭建了19个毛竹大棚种植太阳花,开始了他的“花样年华”。
创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总要“交学费”的。“刚开始,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种植技术,水浇多了,花出现了烂根现象,死了不少。按照常规的滴灌技术,根本无法让花的根吸收到水分。于是,我把大棚里的滴灌设备改装成了喷灌。”回想起初期创业,杨起良仍然颇有感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摸索,袁永军逐渐掌握了太阳花的种植技术。
袁永军种植的太阳花价廉物美,久而久之,受到了许多花店的青睐,有了固定的客户。“太阳花主要销往市区及丽水周边地区,每逢节庆和结婚旺季花卉需求量倍增,最大的一单曾销售5000多枝。”袁永军用一口流利的龙泉话告诉记者,种植时间长了,经验多了,效益也就一年更比一年好。他核算了一下,农场年产太阳花200多万枝,单项收入有20多万元。
“每到花开季节,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赏花、拍照。”由于太阳花适应性强,管理方便,袁永军找到了致富的路子,越干越有劲头。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袁永军的基地扩大到50多亩,装上了60余个钢管大棚,除了太阳花,还增添了玫瑰、月季、三角梅等品种。2018年,袁永军还在市区开了一家悦园花艺批发部,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开心,袁永军打心底里感谢龙泉这座城市、感谢大巨这个成就他一番事业的小村庄。“现在周边有不少留守老人、妇女在农场打零工,一年2万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够赚钱补贴生活,他们都觉得十分满意。”袁永军致富不忘当地村民,他告诉记者,接下来计划新增几个大棚,扩大种植规模,借助村民的力量为农场除草、采花,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龙泉,
我们有话对你说

人物名片:牟春雷,男,1984年出生,重庆市人,现为浙江国镜药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从上学起,我就和医药行业打起了交道,相继在重庆、成都、昆明、滨州工作。2010年,公司派我到龙泉担任国镜药业总经理,从此,我把家扎在这里,把老婆和孩子也一起接到了龙泉生活。龙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好山好水好空气,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居住在龙泉的幸福感,而且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财富。如今,国镜药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我在欣慰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因为企业要走得更远,必须加强科研力量,实现创新发展,踏上良性循环之路。我们国镜更是如此,作为行业的领头企业,必须要做到引领行业的技术型发展。我相信,在龙泉这片生态创业的热土,我们能走得又稳又远。              记者 杨震山

人物名片:谈建年,1953年出生,王善美,1952年出生,江苏宜兴人,现居住在道太乡大坪村。

我和龙泉的情谊有近20年了,因为女儿嫁到丽水,后来又来到龙泉开店做生意。我和妻子王善美,偶尔会来龙泉看望女儿。每一次前来,我们都能感受到这里环境越来越好,城市也越来越繁荣,一直都对龙泉的青山绿水心向往之。退休后,我便和妻子来到龙泉常住。2010年,我们在道太乡大坪村买了房子。我们的房子依山傍水,门口就是紧水滩大水库,空气新鲜,环境也非常好,村民热情纯朴。村里举办重阳节,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还特意来家里邀请我们夫妻一起参加聚会。没想到退休后,还能来到这样美好的“世外桃源”生活,我们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记者 金伟红

人物名片:李鹏,1987年出生,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现在龙泉市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工作。

2013年,我硕士刚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到市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工作。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我很幸运在龙泉拥有了一个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在这里,汽车空调产业作为市里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好、基础优势最明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企业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越来越重视,我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产品质量检验人员,身处服务企业的前沿,我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将不断提升自我,切实肩负起使命,努力成为汽车空调产品检测工作的行家里手。
记者 林欣颖

人物名片:裘晓翔,1990年出生,绍兴市嵊州县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博系,2013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龙泉市博物馆参加工作,现任龙泉市博物馆馆长助理。

有着辉煌过去和美好未来的龙泉青瓷,对于一个有志于古陶瓷研究和陶瓷工艺研究的青年而言,拥有极大的吸引力。来到龙泉近六载,恰逢龙泉剑瓷文化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有幸参与“比德尚玉——龙泉窑瓷器艺术展”“出宫+回家——故宫博物院藏龙泉青瓷精品省亲之旅展”“海丝之路——南海I号龙泉青瓷归源展”“天府之路——四川遂宁龙泉青瓷归源展”“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等意义重大的展览项目,见证了龙泉文博事业蓬勃发展。
在龙泉工作、生活六年,在专业上有所进益,结交了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收获了爱情。如今已经在龙泉成家,有了爱情的结晶,一家人在龙泉生活十分幸福。龙泉是个好地方,能将自身兴趣、所学专业与工作结合,是十分幸福的事情。                    记者 王苏珍

人物名片:郑强,199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现任龙泉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

我2014年在中国计量学院大学毕业,参加了浙江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笔试、面试都比较顺利,被当时的市安监局录取。当年的8月1日,我与妻子一起来到龙泉,当时到龙泉的第一印象就是满眼都是“绿”,经过五年多的工作与生活,我发现龙泉不但风景美,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本地居民很热情,更为重要的是有很好的干事创业的氛围,催人上进、引人发奋。在这样的氛围下,各行各业你追我赶,争先进位,让我们龙泉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落地,企业“走出去”成为常态,走出龙泉,走向中国,甚至走向全世界,项目资金人才“引进来”成为必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这么好的营商环境,当然会形成虹吸效应。现在我已经习惯在龙泉生活,喜欢在龙泉生活,也希望龙泉会越来越好。
记者 项素兰

人物名片:陈操,1985年出生,山东菏泽成武人,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作为人才引进到龙泉市林业局工作,现任龙泉市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办公室全面工作。

读书期间,我曾到八都、上垟等毛竹重点乡镇,走访调查竹产业发展状况。那时感觉龙泉山真多,满山皆绿,真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环境宜居宜游宜业。至此,我与龙泉结下了不解之缘。自2014年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在龙泉林业部门工作,一呆就是5年多。
人才引进,是政府给全国各地人搭建的一个交流学习平台,我很幸运,也很珍惜,能有幸来到龙泉这个有温度的城市。刚到这里工作时,生活上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样待我,工作上都是铆足了干劲,氛围都很好,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环境。在这里,只要你肯努力、愿付出,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成长,有不一样的收获。
现在是一名新龙泉人,我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和所学知识,将这份热情、激情挥洒到这块热土上,全身心投入到龙泉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当中去,体现出一名务林人的担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 季丹

人物名片:潘丽娟,1988年出生,温州洞头人,龙泉顺风实验学校英语教师,丽水市教坛新秀,龙泉市十大优秀教师。

感言: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收获了一份爱情,那个他来自浙西南山城龙泉。毕业后我们在不同的城市打拼,为了结束“辛苦”的异地恋,2012年,我毅然离开了在温州的家和工作,来到他的城市,熟悉他所熟悉的人事物。初到龙泉,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在家还是在外的龙泉人,一旦谈起自己家乡,每个人脸上都透露着热爱之情。从小辗转于长春、淄博、洞头、金华等多地学习和生活的我,在来到龙泉后,望见了美丽的绿水青山,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感受到龙泉人的热情好客。慢慢地,我爱上了这座城市。尤其是当我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看到龙泉青瓷的时候,内心充满龙泉人所拥有的骄傲与自豪。一直以来,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是我的梦想。来到龙泉后,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更得到了很多领导、前辈、同事和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使我在教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继续为龙泉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记者 周晓寅



编辑:蓝钦琪 来源: 2019-08-30 11:2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