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从“新安江人”到“新龙泉人”

  记者 项素兰 通讯员 汪方媛

  【背景故事】

  1956年,新安江水电站列入国家“一五”计划,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1959年9月,新安江水电站开始蓄水。1960年4月,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从此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送往华东大地。出于水库蓄水需要,凡海拔108米以下皆沦为水域,在该水域内将淹没遂安和淳安2座县城、3个镇、5个农村集镇、1377个村庄。那年,先后近30万人满怀希望告别故土,迁移至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迎来新的生活。据了解,1964年—1967年间,我市先后接收安置新安江水库移民6000余人,安置在八都、查田等6个乡镇32个行政村。

  【龙泉实践】

  走进八都镇溪坪村,一幢幢楼房整齐有致,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记者来到了村民王中年的家。“快请进,快请进。”王中年憨笑着用一口流利的龙泉话和记者打招呼。走进客厅,墙上挂着全家幅、生活照等,照片或黑白,或彩色,浓缩了个人、家庭和时代的变迁。

  “现在的生活,和我们刚来的时候真是天壤之别。”说起移民后的生活,王中年感慨万分。1964年6月20日,年仅4岁的王中年跟随父母,举家迁居溪坪村。“当天,本地村民在村口敲锣打鼓迎接,我们一家7口就带了些生活用品,被安置在几户村民家中。”王中年说,村民们的热情让初来乍到的他们,放下了对未知新生活的不安,渐渐融入。

  对于初来乍到的移民来说,这里没有青砖楼房好住,满眼所见净是黄泥房平房;没有青石板路好走,出门全是黄泥路。“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就是老房子和牛棚。”王中年说,这些成了他在童年的深刻记忆。随着对新家园的熟悉和一家人的勤劳奋斗,1966年,一家人齐心协力盖起了八十几平方米的泥土房。

  “虽然住进了新房子,但是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条件仍然艰苦。”王中年说,他家新房只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里面放两张床,四五个兄弟一铺床,衣服、裤子、鞋子也是大的穿了给小的穿。一斤重的衣服,经过缝缝补补,最后有四五斤重了。回忆起往事,王中年仍记忆犹新。

  团结、勤劳的新安江移民也给当地的村民留下深刻印象。迁到溪坪村后,移民们齐心协力开垦土地抢种玉米、蕃薯,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生活的逐渐融入,移民们还开始种植茶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收入。他们带来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更是让当地村民刮目相看。“他们出门都是背着锄头,带着柴刀,即使在炎炎夏日的中午,也总是挥汗如雨、耕作不息。”村民许健如说。

  随着龙泉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安江移民的生活条件也跟着发生变化。2005年,王中年一家告别了泥土房,在村里盖起了第一栋洋房,其他移民也先后盖起了小洋房。2011年起,王中年先后担任村监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建设少数民族文化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从淳安移居溪坪村时只有151人,现在已经有356人,占了溪坪村总人口近一半。现在大家生活都很美满,许多村民都盖了两三幢洋房,也有了私家车。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的好政策和龙泉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移民的关心和帮助。”王中年说。

  不仅是溪坪村,如今,新安江移民们已完全融入龙泉生活,一批批新老新安江移民走出村庄,从教、从商、从政,为服务龙泉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4年移民至查田镇青坑村的新安江人方冯珍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父亲曾在龙泉第一家五金汽配企业——农机修配五金厂工作,见证了龙泉五金行业的兴起。”2000年,方冯珍在查田镇创办恒丰汽车空调配件有限公司,其中大部分员工都是新安江人和本地村民。她直言创办这家企业是受父亲的影响,想把父亲身上五金人白手起家创新业的拼搏精神和“移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下去,也想把汽配行业做强做大。

  在五金汽配行业不断向好的发展形势下,2003年,方冯珍的公司搬迁至大沙工业园区,原有的租用厂房已经升级为现在的标准化厂房,原先的粗放型加工也进行了优化和升级。在这其中唯一不变的是,公司的大部分员工仍是当时一起迁居过来的新安江人和当地村民。方冯珍说,50多年过去了,新安江人与龙泉本地的村民早已成为一家人。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科学规划,积极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科学合理分配资金,整合项目精准扶持,不断完善水库移民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移民创业致富步伐,着力提升移民后扶政策实施效果。

  市移办按照“立项一个、扶持一个、建成一个”的原则,出台富民壮村项目扶持政策,鼓励移民村利用后扶项目资金,新建或修建村级物业项目盘活集体资产,并以租赁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我市发放直补资金1290万元,全年投入项目资金2742万元,完成项目83个,其中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57个,创业致富项目26个;为全市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投入600余万元,直接受益22个移民村,增加移民村集体收入,使移民地区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生活有来源。



编辑:张望 来源: 2019-09-25 17:5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