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老窑工金景友:

创办青瓷体验馆 助力复兴源口窑

  记者 金伟红 通讯员 邱可青

  走进道太乡源口村青瓷体验馆,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历史感,昏黄的灯光打射在木制的地板上,只见形态各异的青瓷坯型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陈列柜里,让整个空间独具特色。记者了解到,无论是青瓷作品创作,还是工作室设计,均出自老窑工金景友之手。

  金景友,今年51岁,是道太乡源口村“滴舟记忆”青瓷体验馆的负责人。他18岁开始学习青瓷烧制技术,至今已经从业30余年,对青瓷烧制研究颇深。因此,村里人都爱称之为“老”窑工。

  “1969年,我出生于上垟镇黄渡村,父母都是国营瓷厂的工人。可以说,我是在青瓷厂长大的一代人,小时候玩的最多的玩具就是捏泥娃。”金景友说,出于对青瓷的热爱,1987年初中毕业之后,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青瓷行业,在国营瓷厂当学徒。

  金景友告诉记者,当时的烧窑方式和现在大不相同,是一项需要极具体力和技术的活儿。每当烧窑之时,师傅领着学徒坚守在窑旁控火、控温,整个过程持续3天2夜,中途不能离开,因为窑温控制不好会影响青瓷的品质与成品率。

  “虽然过程艰辛,但确实学到了本领,更磨炼了意志。”金景友坦言,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龙泉青瓷逐渐恢复,一度成为了日本、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抢手货”。他说,但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龙泉的青瓷市场日渐萧条。1992年,迫于生存压力,他离开了瓷厂。期间,他走过温州、武夷山等许多城市,开过店、办过厂,虽然事业并没有朝着令他满意的方向发展,但他从未放弃青瓷。

  金景友回忆道,2006年,市里重视青瓷复兴发展的相关举措,让他看到了青瓷行业新的希望。通过和业内朋友多次交流,他再度踏上返乡创业的道路,回归故乡一心制瓷。

  “2006年,我在龙泉市区开设了一个青瓷小作坊,生产中低端产品。因为烧窑工出身的我对制瓷全过程并不熟悉,因此,只能在这领域中边做边学,向‘高人’请教。”金景友说,通过几年的摸索,他发现高端定制的青瓷市场火热,非常有前景。因此,他逐步将自己的发展路子定为高端定制。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从事青瓷行业的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是激励,更是责任。”金景友说,带着这股动力,他在青瓷行业越做越有动力。2015年,他开始寻找青瓷生产基地,扩大经营范围。

  经过诸多史料的翻阅和专家的咨询之后,他找到了道太乡源口村,并于2016年10月18日在源口村开窑。他告诉记者,源口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拥有龙泉境内最长的古龙窑遗址,拥有出土于此的元代龙泉窑舟形砚滴,青瓷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宋时源口曾是水陆交通要道,溪上客船、商船来来往往,两岸山头窑火林立,火光彻夜不绝,窑烟飞舞漫天……”金景友说,宝地不可荒废,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出滴舟这类器型,恢复源口窑曾经的辉煌,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景德镇陶艺学院教授金文伟及国内外的一些陶艺专家一起探索烧窑技艺,并成立了国际陶艺中心。

  金景友告诉记者,金文伟教授在烧瓷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为了能够在保证瓷器品质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成本,设计出了一款小型的柴窑,并于2017年8月14日举行了点火仪式。这几年暑假,金文伟教授领衔的后宋柴烧国际陶艺中心团队和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的师生一道,相继在这里开展现代柴烧的研究和交流。期间,还有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柴烧老师前来交流,青瓷基地在他的带领下,也越办越好。

  “今年8月份,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周的柴烧体验,感觉很好!”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徐志杰说,后宋国际工作室通过接轨国际院校、艺术机构等途径,搭建各种研习营,为爱好青瓷者提供了一个实践、交流、成长的平台,他们非常喜欢,也很感激。

  “为在高端瓷烧制上更进一步,打好龙泉青瓷这张‘金名片’,我们将继续借省内外专家学者之智,为源口古窑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对于未来的发展,金景友信心满满。



编辑:蓝钦琪 来源: 2019-09-30 09:39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