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关于我市“五水共治”及“剿灭劣Ⅴ类水”实践的思考

张有钢 摄
  市委党校 黄思源

  “五水共治”是浙江治水和浙江发展开先河之善举。历经近六年的实践,浙江各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连串效应,生态旅游、农家乐(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催生美丽经济新业态,城乡更趋于协调宜居。治水本身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践行“河长制”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五水共治”这个“大口袋”工程囊括了投资、转型、环境、民生话题,与“三改一拆”“大花园建设”等工作交错贯通,几乎可串起当下发展的主要方面。“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第一时段,“三河”感官污染已基本清除;第二时段,2017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提出了“剿灭劣Ⅴ类水”的要求,坚定不移将“五水共治”推向纵深。我市剿劣工作于当年通过省级验收。剿劣战无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2018年以来,我市积极完善“河(湖)长制”,营造全民治水氛围,人们陶醉于久违的自然生动画面的同时,社会文明程度得以促进。

  我市是三江源头,因水而兴,是浙江重要生态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龙泉人甘守大山、珍视好水,近年来,以源头区域的自觉,贯彻“五水共治”战略部署,践行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为守护一江清流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水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领跑全省,两夺全省治水“大禹鼎”,涌现众多美丽乡村。2018年,我市获评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五水共治”永远在路上,目前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单就治污水而言,企业转型、群众环保还远未成为多数人的自觉行为。

  我市“五水共治”及剿劣实践的意义和成效

  1.“五水共治”是绿色生态发展的积极导向

  “五水共治”紧密契合了“两山”理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生态发展、转型发展成就,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粗放式发展,优美水环境在我市初步形成。政府联动“三改一拆”“创国卫”等重点工作,通过深入治水扭转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着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使经济绿色转型,建立了一批科学协调的制度机制;环境执法监管变得更加高效有力,为争取各项国家级荣誉,行政效能、社会参与、干部精气神较以往增色不少,公众环保意识也随之提高。“五水共治”治出了好水和风景,治出了改善环境的新成效和转型新局面。“五水共治”应成为绿色生态发展的积极导向和永续遵循。在这个意义上,为治水付出的巨大人力财力成本是值得的,深入治水的信心是足够的。

  2.“五水共治”加快了经济转型进程

  治水事关民生福祉、成果巩固和供给侧改革等,凸显政治动员、社会参与、绿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义,以更好实现转型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三次来龙泉考察,殷切嘱托我们“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好借力发展这篇文章”“各个产业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我市在治水工作中,突出生态高地的战略意义,广泛发动干群参与,多部门联动推进,市人大政协督导,企业受到转型倒逼鞭策,治水成效有目共睹。以产业转型为例,将培育低耗能、零污染的生态产业作为目标,在遏制水污染源头的同时,将治水成果体现在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上,做大做强生态经济,着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休闲旅游,让美丽环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目前,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5.2∶45∶39.8调整为2017年的11.7:34.9:53.4,2018年进一步优化为10.9:35.6:53.5。

  3.“五水共治”为浙江治水提供了样本

  我市遵循治水促转型的宗旨,上下同欲、众志成城,循序开展、层层落实治水工作,一以贯之完成各项治水目标。这在较大程度上倚重于整套系统做法。以河长制为例,十年前的河段长制在“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得到完善,探索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基于行政区划“河长领衔、行政负责”的河长制模式基本确立,水岸同治、全覆盖管理的责任体系较为完善,形成了“村村有河长、层层有监督、事事有落实”的工作格局,共有21位县级河长、129位乡镇级河长、352个村级(社区)河长。普及河长制APP、微信群应用,形成了领导现场办公、部门密切配合、各乡镇共享治河经验的联动机制,辅以各类督巡查。依系统论观点,这其中体现了“五水共治”系统要在“共治”,在于“五水”诸元素的互融互通、互促互进,以及子元素——各职能部门统筹治水功能,打好“组合拳”。

  4.治污水和剿劣战小结

  对治污剿劣实践进行小结,有助于深入开展工程治水、社会治水和科技治水,打赢持久战。我市治污水的重点是城市、工业和农村农业污水。在“一心五点”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四个园区完成了生态化改造,工业转型步步为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系统进一步完善,污水排放能力得以提升。2018年出台了《龙泉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计划投入6.6亿元项目资金,力争三年完成全市截污纳管工作。我市成功探索出一些山区生态循环模式,如“畜禽排泄物利用”生态养殖、“喷灌滴灌”清洁化生产、荣获“浙江省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的兰巨循环农业等。河湖清淤以点带面扎实开展,长效保洁机制仍需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为全国样板,“生态化综合治理”模式首创特色。

  为实现剿劣目标,2017年19个乡镇(街道)共同行动,投入5亿多元,实施44个工程项目,并采取了铁腕做法:通过推行“1+1+1”模式,对全市1065处水体进行排查,摸排出35处劣Ⅴ类小微水体;按一点一策办法、无缝对接机制推进剿劣工作,通过抽查督导、全程跟踪制度,拉网式检查、清单式管理、分类式处理机制,实行长效治水。在治水进程中,创新河长制工作模式,如“东书模式”“石坑模式”“一把扫帚扫全乡”机制;深入做好对群众的治水护水宣传,最终实现在丽水率先剿劣。

  对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的对策思考

  1.始终坚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省里给丽水的新定位是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打好五张牌,率先建成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年初丽水又提出,要以“丽水之干”立行高质量绿色发展。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是无法回避转型升级问题的。“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我市在治理工农业和城市污水上促进了转型升级,如何继续解决好治污促转型的问题呢?我市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仍须从转型理念入手,思想上完成观念转型,以“两山”发展理念及新定位为指引,强力转变粗放型增长,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以长效机制制度激励治水热情,保持韧性,久久为功,继续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完善治水基础设施、深度探索生态循环模式,通过工业整治、农业面源治理、入河排放口整治等行动,在实现治水剿劣的同时,倒逼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企业主动转型意识不强,可通过行政、市场、法律等手段逆向倒逼。

  2.掌握好统筹联动“五水共治”及其与相关工作的方法

  当前浙江处在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须坚守“八八战略”“两山”等重要思想理念。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是做好“五水共治”治标与治本、治水力量、保障机制的统筹,推进跨区域、全流域联合治水,联动推进治土治气。打好“组合拳”,要将“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六三三”“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相关工作融会贯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多措并举培育生态旅游业,大力扶持农家乐(民宿)经济发展。将“五水共治”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任务紧密结合,做优做强生态农业,倡导循环经济,坚持走创新型、绿色化生态工业新路子,全面实施“六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百亿绿色产业集群培育计划,继续精准施策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实现传统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变,促进“一优三特一新”产业体系成型。

  3.完善“多中心治水”等社会参与制度机制

  治水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建立稳定有效的制度机制至关重要。权力支配下的政治动员仅限于很小一部分民众,治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学者认为,政府或私有化模型不能为“公地悲剧”等集体行动困境提供良方。对于治水里的“公地悲剧”,要以一定的制度机制、手段措施激发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直至普通民众的自觉性,仅靠政府是不够的,须架构多中心水环境治理的社会网络。事实上,我市已借鉴这种多中心治水机制,但仍需探索深化。未来目标应是“政府主导、社会(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网络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媒体、社会组织等都参与进来,建议上级政府致力于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垃圾分类立法等紧迫事务上,基层抓好工作的落实,对于一些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文明素养的缺位,固可采纳法规条例、奖惩机制,从长远看,还须投资教育——从娃娃抓起。

  4.广宣传、重创新是治水转型的关键

  没有民众广泛参与的治水不是真正的治水。政府在发动主导、保障实施、推进治水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无法低估,但现实中某些问题并不令人轻松,需要进一步加强治水宣传教育,吸引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各界要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打造立体化的宣传格局,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和监督治水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加大投入、上项目,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同,切实发挥制度作用,让制度监督、约束中的行为变成习惯,从而巩固成果,防止反弹。要吸引智者和乡贤加盟,如文艺家、诗词作者接地气的创作成果,治水“好声音”赛事,势必鼓舞着治水创新。

  浙江是靠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务必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市要利用创新区建设的契机,协同推进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全面创新,力争多出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治水转型时刻呼唤着创新。在转型大任中,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工作创新和技术创新。突出模式创新,比如,保护利用好来之不易的“绿水”,关键是寻找“绿水”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结合的路径,大力倡导类似生态循环、“红+绿”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要聚创新人才而用,集思广益聚民智,不断创新倒逼机制、方式,运用法律、经济、信息化诸手段设计新机制,如调研中发现,“河长制”APP铺天盖地,建议省政府将其进行整合,以达到集约高效利用。要实事求是地借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相信经济转型完成之日,即接近根治水患之时。



编辑:吴必旺 来源: 2019-11-06 12:21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