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寅
年终岁末,农民朋友们都喜欢用一年来不同的收成制作不同的美食,而黄粿绝对是龙泉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美食之一。年节准备和风俗礼节从燃烧的灰碱拉开帷幕……
在安仁镇安福村,许多村民还是用传统手工的方式制作黄粿。近日,记者就在安福村体验了一把手工制作黄粿的乐趣,一起分享村民们的丰收喜悦。
在安福村种粮大户叶友仁的家中,聚满了前来帮忙的亲戚好友。“今年收成很好,280多亩地估计有28万斤稻谷。今天,我们碾了400多斤米做黄粿。”叶友仁高兴地说,快过年了,年年这个时候都会有这么多亲戚朋友过来,互相帮忙,一起迎接春节的到来。
能用自家的米做黄粿,这是叶友仁最高兴的事情。不管这一年的劳作多么辛苦,当看到收成时,一切都格外值得。这些浸泡了20多个小时的粳米,又白又亮,炫耀着主人家的自豪。
70岁的洪秀长,是叶友仁特地请来的蒸饭师傅。蒸饭浇碱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决定着黄粿的好坏。这可是一门手艺,一般都得请经验十足的老人来把关。“重点是灰碱。灰碱的量要把握好,如果放多了,饭会太嫩。灰碱泡不好,黄粿会很粘,粘粿棒。饭要蒸熟,用灰碱水拌好还要蒸,蒸好再拿去捣。”洪秀长说。
饭熟后,八九好友便围着石臼开始热火朝天地捣黄粿了。大家齐心协力,经过反复的捅、翻、捣,粳米的颜色渐渐变为透黄,一桶米饭就变成了大黄粿团子,滑韧又热气腾腾。虽是一场体力活,大家却干得不亦乐乎。
将大黄粿团子抬至案板上,人们以手为刀,将大团子切成小团子,再揉搓成一根根柱状小长条,大家都笑称这黄粿像极了孩子的脸蛋,又滑又有弹性。
对忙碌了一年的村民而言,黄粿象征丰收,丰收的喜悦是最好的回馈。每年到了年尾,收成完毕,乡邻之间互帮互助热闹非凡,犒劳自己一年辛勤劳动,过年的氛围和浓厚的年味也随之蔓延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