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亲近瓯江源

  

汪群

  作者简介:笔名羊君,男,浙江省安吉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安吉县作家协会主席;《竹乡文学》报主编;《散文选刊》签约作家。有作品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中国作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获得者;已出版《新竹声声》《清泉淙淙》《山风徐徐》《滴水映日》等散文、诗歌集10余部。

  跟着 文字 去旅 行~

  

  亲近瓯江源

  心有灵犀,如随心愿。

  一场“相约龙泉山,奔向最高峰”全国知名作家采风活动,让我像走亲一样亲近了龙泉,感受到了龙泉人的浓浓热情、好客,以及龙泉人民的睿智、朴实与勤劳。

  没有想到,采风的启动仪式,会直接放在江浙最高峰——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虽然不在其山“尖顶”,但那里有一片水天一色的大湖泊——瓯江源头的凤阳湖,海拔也有1200米。我们攀登的坐标,也算是很“高端”了。

  我来自山区安吉,这场活动直接在大自然环境中开启,还是第一次经历,自然萌发、激动的是有点儿心旷神怡与心花怒放的感觉。但“心花”正要开启之时,心头来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举办者将启动仪式在此举行,还有其深刻的含义。省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寄语文学艺术和媒体工作者:你们今天站在了最高峰,脚踩着大地,就是真正的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以满腔的热情来投入创作,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一是要像这座江浙最高的山峰一样,从高原迈向高峰,就是去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峰,二是要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就是去实现和攀登文学艺术创作的最高峰。

  我有点儿诚惶诚恐,只好不动声色地安慰起自己:这次被邀请的作家中,有省外著名作家龙一、陈仓等等,他们的成就非同凡响。我能与他们一起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活动,就应该向大咖们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文学之路虽然迷茫,但信念与理想只有一个,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那天清晨,我们的车从龙泉市区出发,直奔龙泉山的凤阳湖。山路多弯道,峻峭惊又险,与我家乡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山道没有两样。车在行,景在晃,这真是“瓯江山水诗路行”啊。

  我们先在半山腰的“猎户山庄”安顿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环境“很野性”!你说?让作家、诗人到一个狩猎的地方,肯定会让你有一阵子的心跳。有随行者说,这样的高山峻岭,肯定有豺狼虎豹的野兽出没。

  但一想,也不对!诗人、作家,如果没有狩猎人的那种猎奇,那种好奇,那种神奇,甚至那种激越的“冲动”,你的笔端会流淌出闪亮的灵感吗?更何况,你要接地气、高于生活的源头又会在哪?

 

  说到接地气,龙泉山的魅力来了:刚才还是暖阳高空,一忽儿就飘起了冰冰凉的雨丝儿。当你还在为跌跌撞撞的雨丝惊奇之时,太阳又从浓密的树林里折射出来了。雨停日出,雾起雨落,我的双眼也为之朦朦胧胧了。

  当然,也会有一瞬间的光怪陆离和霞彩万道,心里觉得暖和和的那种惬意。这种如临幻觉的缘由,可能是我与龙泉的那颗亲热之心,已经贴得更紧密了。

  走进凤阳湖,我说高高的凤阳湖仿佛就“长”在了天上。

  湖泊两岸巍巍青山、林木森严,倒映在湖面上的金黄色水杉,像一座座倒字形的金字塔,犹如泼在湖面成了巨幅精彩的油画,随着涟漪的水波荡漾开来,画面波光轻拂,如星光点点,立体的动感别有风情。

  瓯江源凤阳湖的万般柔美,立此存照!

  我对“高峡出平湖”,又有了面对面“地气”上的新体验,新升华。

  溯湖而上,让我觉得,这里没有见到特有气势的水流啊?原因是,深秋与初冬并不是丰沛的雨水期。

  风云悸动,先前的一阵阵雨丝儿,也是一拨拨云朵急匆匆地夹带过来,神秘得来无形去无踪。

  你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在密集的灌木林与布满荆棘的杂草丛中发现,一股股清澈的水流,就在那里欢快地跳跃着,歌唱着,欢笑着。

  那么,真正的瓯江源会远吗?

  恰巧,像一户大大小小的家人从山上下来。我们乘机打听,对方回答我们:再往前走,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是“瓯江源”的源头啦!

  我与德清县作协杨振华主席一样,很想去领略瓯江源的风采,两个人似乎就有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默契。振华主席说,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水系的源头,犹如生命之源,希望之源。德清的源头,就是富有诗意的东苕溪。而你们安吉的源头,就是四季如歌的龙王山对吗?我说,安吉的母亲河是西苕溪,她不仅滋润了一百万亩大竹海,而且龙王山还是黄浦江之源呢。它流经西苕溪,与东苕溪汇合在一起,注入太湖后,它们又流向了国际都市大上海!

  对每个人的生命而言,都有自己出自的源头与目标,都会有自己努力奋斗的前进方向。

  我们在瓯江源头,同样会找到新的答案,以及人生的新境界与新坐标。

  

  再向前,是一条不起眼的弯弯山道,枯枝杂草丛生。有时,还会让你的裤管上,缠绵一些“粘籽”,用手轻易掸不下来,只好细心地将它们一颗一颗取掉。

  对此,你会觉得烦心吗?不,这就是人类崇尚的原生态!

  右侧,是一大片湿地,满眼都是黄灿灿的,称之为“高山草甸”,像长在平原或缓坡上的“芦苇海”。只有顶端的芦花随风摇曳不断晃动,像似一望无垠的“香雪海”,它们已提前进入了冬日里的“生活”。

  左侧,整个山坡生长着延绵不绝、高耸入云的特大刺杉。据了解,其实是“塔杉林”,一株挨着一株的杉树,其形状像一座座宝塔,挺拔刚毅,巍峨雄壮。这些树的直径,我们测试了一下,要数人才能围抱起来。

  我发现,有的树木,在它距离地面二三米处又分了支叉,呈现出两条并行的枝干,争先恐后、挺拔向上。

  我猜测,这些绿色的生命,是它们还在幼年阶段,受龙泉山黄茅尖的特殊地理气候,遭遇了一场场大雪和风暴时的严厉摧残。虽然其枝梢被无情地折断过,压垮过,但它们仍然像刚正不阿的竹子,不畏艰险,壮志凌云,气冲霄汉!一遇春天又抽出新芽嫩枝,一对对兄弟姐妹携手扶帮、合力去攀登一个个属于自己的“高峰”。

  水系的源头,其实并不会都是一条宽泛而浩渺的江流。它们最终汇成其江海之势,也都是靠日日夜夜的细涓集约、汇聚而成。

  哦,我们终于抵达:听到了从石块上汩汩流淌下来的水喧声,又见到了两块重迭着的巨石,其中一块书写着醒目的“瓯江源”三个红字,是杭州西泠印社吕国璋先生所写。

  这里的站点,像一个可以聚焦的“磁场”。不仅各座山体的水源聚集于此,而且通向周边的一条条小道,都能连接各处的山脉脊梁。在它的左侧,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凉亭。亭内迴廊上,一对情侣正紧紧地依偎着,目不转睛地在手机上欣赏他们刚刚摄下的靓丽身影。

  紧靠亭子的一个侧面,见一棵大树上挂有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为了获取信息,我不得已、也只能从这对情侣的身边走过。还好!他们还是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之中。

  这里,还是全国生物多样性(蝴蝶)观察样线。难怪,我们沿途一路走来,发现最多的飞行动物就是各种各样、漂漂亮亮的蝴蝶。

  瓯江源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瓯江的发源地之一,它周围的山体渗漏形成的清澈溪流,又称之“小天池”的湖水。这里重峦叠嶂,芳草连天,美妙得让我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在折返途中,想不到会在右侧山边,现出了一条曲径通幽的古道,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只知道它是“凤百古道”。凤阳山属“百山祖”山脉,这是一条凤阳湖通往麻连岱的古驿之道。在前几年的一个夏日里,我也是采风,去过凤阳山对面的庆元县。攀爬过百祖山,那里也是山高路远,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尤以层层叠叠、一环套着一环的大小瀑布,其产生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使人流连忘返。

  “哇,啊,哈哈,我又发现了一个新奇!”

  忽然之间,从山路下面的一条小溪流里传来了一阵阵惊叫声。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快步走去,发出惊叹声的原来是陈仓老师,他是上海《青年报》新青年周刊的主编,著名作家。他喜欢一个人“闯荡”大自然,他说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观察自然界的点点滴滴与一草一木。

  陈仓老师在这里发现的是一些特别的泥土疙瘩。

  “你们看,这样的泥土见到过吗?它的色泽几乎是纯奶白的,我当时还怀疑过是不是另外一种东西。可是从溪水里将它摸起来时,手感就觉得柔滑细腻,那种手感好舒服,我认为,这是一种精致、奇特的泥土。”

  陈仓老师让我们也来捏一捏泥土,感觉会是怎么样?

  我从溪水里摸起一小块泥团。我说:“这种泥土,就好像我家乡做糯米汤团的那种水磨粉,看一眼就会让人生馋。”

  我们与陈仓老师一起往回走时,聊着聊着,就把这种泥土与龙泉生产的青瓷挂上了勾。

  龙泉是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剑瓷名城。

  青瓷之都的泥土资源,其实也产自于龙泉当地。

  在这座凤阳山的小溪里,发现的这种泥土,也是这座山——山石之美丽化身。这些山石,不知它经历了多少年的水流冲刷,千锤百炼,终于捣浆成这样的糊状和结晶:柔软、光滑、细腻、透明、清亮。

  

  

  



编辑:张望 来源: 2020-06-03 17:12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