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生命中的贵人

◎ 周新红

  学生小华送了两本《青玉案》给我,一本放学校,一本放案头。董老的文字,干净利落,情深意重,喜欢至极。他说,小时候家里大人带去一家破庙探望一位江浙老和尚。老和尚摸着他的头说:十七岁外出漂泊,二十三岁与字、书结缘,一生不渝,旁的枝枝叶叶尽是造化,不必多说。

  机缘巧合,我年少时,不期然也遇一算命先生。我家位于中山路上。一位看着我家门敞开着便走进来要点水喝并讨点钱的老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然后转头对我母亲说:你家“娜妮”(龙泉话“女儿”的意思)瘦瘦的,清秀得很,将来能中状元,一生与书结缘,有贵人相助。我那良善素朴的母亲听着,既将信将疑又半信半疑,或者说她更愿意深信不疑地和老人攀谈起来。不谙世事的我则在一旁想:怎么尽是些虚话好话,太不靠谱了吧!

  母亲在世时经常提及此事,大概是对我寄予厚望吧,不得而知。却不料,这一生真的与书结缘,命里真的多贵人。高攀的前辈实在太多,郑邦杰老师就是其中德高望重的一位。1989年初秋一个凉爽的午后,因公事去教育局找郑老师,当时他是龙泉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没有见面之前,就听老爸说,郑老师是他曾经的同事,上世纪50年代他们在县文教局共事过。带着一份期望,轻轻走进办公室,怯怯然问:“请问,语文教研员郑老师在吗?”“我就是。”声音洪亮且磁性十足。但见眼前的这位老人,个子高挑,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真是比我家老爸还帅啊!这样想着,话匣子已然打开,两人居然一见如故,我自报家门,听说是广播电视局老周的女儿,更是没有了丝毫的违和感。听说我也喜欢写作,郑老师便把他桌上《幼林》报的样刊递给我,说:“你帮忙好好校对一遍,这几天我事情特别多。”

  记得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坐在一旁开始欣赏美文。约莫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把一张报纸给校对好。有趣的是,这份工作居然得到了郑老师的点赞。之后,他便把每一期的《幼林》报交予我来做。我呢,也乐于收到这样一份美差,更开心于得到这样一份信任:郑老师不仅洞晓我的偏爱还在成全我的爱好啊!想想这二十多年来,课余时间,我一直在做编辑校对工作,也许跟当初郑老师的信任有莫大关系吧!可惜的是,只一年多的时间,郑老师就到退休年龄了,接替他教研员工作的是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吴丹青老师。

  退休后的郑老师,也许很少出门,反正很少碰到。记得有一次在新华街上遇见,看起来比原来憔悴了不少,背儿也微微驼了。一阵寒暄,说的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儿,但郑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语文教学工作,问长问短。当得知新任教研员吴老师也很关心我并经常带着我外出听课学习时,显出高兴的神情,说:“那我就放心了,那我就放心了。”那个年代的人都这样,视工作如生命啊!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突然接到徐校长的电话,说郑老师因病去世了,想约我一起去殡仪馆送送老人家。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急急忙忙赶到殡仪馆,对着老人的遗体,想起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眼泪竟簌簌簌地流下来。

  今天,回忆往事,情不能自已,泪水竟控制不住地沿着双颊流下来。想起龙应台的《目送》,再一次深刻体会人生的无奈岁月的无情死亡的残酷。

  世道莽苍,俗情如梦,回想往昔老父说过的话,不禁悲从中来。

  是的,郑老师是我的前辈,和我的交往算是忘年交。许多生命中的贵人,不是问候少了,就是离我们而去了,伤逝之思越发浓重:这篇小品不是悼文,是以此纪念给我慷慨教诲深度信任值得我尊敬学习的郑老师。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20-07-22 10:05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