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宫头姜家大屋:

四百多年古宅 好家风代代传

姜爱华

姜家大屋大门 啸武 摄

  西街街道宫头村,有两幢远近闻名的明清古建筑。

  两幢大房子毗邻而建,高低错落,古朴幽静, 枕山面水,有着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特有意境,是我市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民宅,被国内专家誉为明清时期最有特色的江南古民宅——姜家大屋。这里是姜氏家族数代人奋斗拼搏历史的缩影,亦是姜氏儿女们精神寄托的殿堂。

  400多年前,姜氏祖先从明朝福州知府叶溥后裔处购得这幢庞大的宅子,改称姜家大屋。后子孙姜士焕官至五品,在大屋边另新建了一幢宅子,称为姜家新屋,姜姓子孙后裔从此就在这两幢宅子里繁衍生息。

  大屋门边有两棵古树,一为松,一为柏,多少年来一直见证着这幢房子主人们的悲欢离合。当年,在松树下,那位18岁就考取龙泉“县学”第一名的姜维华,向他的几个孩子传递下了“重宗谱、睦宗族、敦孝悌、训子弟、保祖坟、崇节俭、慎交流、戒赌钱”的家训。

  短短24个字,教会了姜家子孙如何做人。当那位充满人生智慧的老者与世长辞后,他的子孙后代们便秉着长辈的希望,历代以行为高扬着家族的优良家风。子孙们把姜家宗祠改名为“行义堂”,并在宗祠上写了一幅对联:诗书继业登金榜,礼桑承家步玉堂。

  姜维华的第五代子孙姜经德,生于1821年。他以“悌”为自己的字号,孝顺长辈,敬爱兄长。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能文善武,且心地善良。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他不忍心山里人困在大山里,用自家的积蓄,凿山为路,修复了20多条山路,出资建成一座谷岱亭,供行人休憩。他在自己的大宅子里办了一座育婴所,抚养孤儿,为两座大寺庙捐赠钟鼓,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后代。他的五个儿子当中,一为五品官,两为贡生,一为进士,一为秀才,可谓满门皆学子。他自己也被诰封为士直大夫。当地官府敬重他,立下规矩,姜家大屋里的人享有“来官不接、去官不送”的特权。

  姜经德之孙姜萼,生于民国十三年。从小熟诵家训,对自己对他人要求严格。虽为“大少爷”,却没有一丝少爷的浮夸之气,20出头就成为村里人眼中的能人,他乐善好施,利用自己在国民政府任职的优势,帮助村里解决了一件件大事,全村人都以他马首是瞻。

  新中国成立后,姜萼在浙江省诸暨市二轻局谋得一职。在那个非常讲究身份的年代,姜萼因曾在国民政府任过职而被停职检查。回到村里,村民们很敬重他,不舍得他做苦力,就让他做最轻松的活儿——放牛。与他一起放牛的还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姜萼也乐得逍遥,每天与那孩子迷醉在青山绿水间,惬意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那天,是端午节前一日,清晨,姜萼与那孩子拿着鞭子赶着牛群,浩浩荡荡地跨过河,到对面草儿茂盛的草坪去吃草。

  天突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担心过不了河,他与那孩子穿上蓑衣,赶着牛群趟河回家。一头小牛经不住洪水急浪的冲击,腿一滑,便摔倒,迅速被洪水冲走。孩子急了,去拉小牛的尾巴,结果也淹没在洪水中。姜萼赶紧去救孩子,因蓑衣被水浸湿,太重,耗尽了他的力气。据过路人说,那天,他在水中吃力地拉着孩子,试图把孩子拉上岸,可惜体力不支,与孩子一起被洪水冲走了。就这样,姜萼与孩子,以及那头小牛消逝在那年端午的大水中,再也没有找着。那年,他仅36岁。

  “一人仁,一家兴仁。”姜萼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姜氏儿女,救死扶伤,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诗书继业登金榜,礼桑承家步玉堂。大屋里的姜氏儿女以祖宗的家训为引领,老老实实做人、做学问,成为当地声名远播的书香门第。尤其在清朝,姜家出了一位五品士大夫、两位恩贡、五位贡生、十七位进士。

  纵观一代又一代的姜家人,大到能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小到个人有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都是因为大家传承着优良的家风。祖宗的家训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姜氏儿女的骨髓中,大家从小就知道,人的一生很短暂,需要做的就是,用爱与善良慢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道路。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20-09-02 08:3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