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2019年龙泉市社科获奖课题选登②

挖掘乡土资源 弘扬革命精神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行动研究

管爱平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写作训练。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乡土体验”“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进行乡土写作资源的开发,以此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写作教学  乡土资源  开发利用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分量,每次语文考试,作文的分值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可在写作训练时,总有许多学生抱怨:“没东西可写。”阅卷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批改作文的老师念叨:“学生的作文怎么没有一点生活气息,虚构情节,内容空洞。完全是为作文而作文。”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许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只是一味的“奉命作文”“应试作文”。难道学生真的没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吗?我认为不是的。关键是我们很多时候只一味地应对考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视,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人和事。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生活的美,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呢?近几年教学的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写作素材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可行的良好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开发乡土写作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发现习俗的美,发现乡情的美……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语文课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龙泉既是历史文化名城、江浙生态高地,又是浙西南革命老根据地。乡土气息浓厚,名胜古迹众多,历代名人辈出。青瓷、宝剑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被誉为“青瓷之都,宝剑之乡”。

  风景名胜有凤阳山、剑池湖、将军庙、留槎阁等;历史名人如南宋诗人叶绍翁,隐居白云山的名士管师复等。同时,悠长的历史也形成了各种风味美食,那可口怡人的“黄粿”便是龙泉一绝;更有那晶亮诱人的“乌饭”、香甜四溢的“麻糍”等等。

  红色资源丰富,每个乡镇都有分布。如宝溪乡,就曾是中共浙西南特委驻地、中共闽浙边委驻地。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境内现有炮台、红军随军银行、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枪纪念碑和纪念亭等革命遗址,其中红军挺进师随军银行已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同志在丽水市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以实际行动弘扬践行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让红色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汇聚起“丽水之干”的磅礴伟力。

  这既为写作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增强了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也为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笔者在乡土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尝到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甜头。现将具体做法和思考整理成文。

  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天地中,自觉运用“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描写家乡的特色风物。因此,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融入家乡,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从平常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尽可能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给他们更多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描绘乡土景观,表现自然之美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表达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选择以乡土景物的描写,训练学生的观察和书面表达能力。龙泉这片土地,既有雄壮巍峨的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又有三江(瓯江、闽江、乌溪江)源头、充满神秘色彩的披云山;既有纵横城郊丘陵上的油菜、桑田、山涧,又有独具风韵的溪流、廊桥、池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仔细观察身边的美景,从身边的景物中发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在七年级上册,我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寻找家乡的美景”,要求他们用相机将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拍摄下来,并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所拍的景物。在展示课上,我要求学生不展示图片,不说所写的景点名称,而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该景点的地形特点和景物,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猜测,如猜不出,则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的景点做进一步的介绍。交流、展示结束后,我再要求学生以《家乡,那美丽的_____》为题写一篇介绍自己所拍风景名胜的习作。学生积极性较高,所写的作文大多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还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感。其中《家乡,那美丽的七星潭》有这样的描写:

  放眼望去,几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射在了潭上。在潭水的映衬下,树林忽明忽暗,显得分外幽静了。林间隐约闪动着几处亮光,叮咚的水声在悄悄地告诉你,那就是七星潭的溪流了。你看它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宛如一条缠绕于林木之间的丝带……置身于这美轮美奂的天然氧吧中,我早已忘却了登山的劳累,忘却了所有的忧愁,有的只是美的感受!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凤阳山的风景名胜“七星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描述乡土习俗,感受人情之美

  各地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都有极具地域特色的风土习俗。如龙泉就有“婚嫁做新客”“龙泉石马抢龙灯”“安仁元宵舞板龙”等习俗,其中“龙泉石马抢龙灯”习俗还被丽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丽水市“非遗”保护名录。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独具特色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笔者曾在2011年的寒假要求学生走“入”家乡,根据以下内容收集整理当地的风土人情:

  (1)你的家乡在正月或其他节日里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在这些习俗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你知道这习俗(你最喜欢的这种)的历史渊源吗?能否作个简单的介绍?

  (4)每次举行这种风俗盛会的时候,场面是怎样的?都有哪些人参加?人们的表现如何?会有哪些节目(程序)?

  在此调查、整理的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篇文章介绍自己家乡的习俗。由于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切身经历过的。因此,不仅学生的写作兴致高,而且所写的作文内容翔实,情感真切,带有丰富的民俗知识。2007届有位学生写过《元宵板龙飞》介绍安仁的元宵板龙习俗,曾在市里征文中获得了佳绩。其中有这样的描写:

  安仁板龙是安仁百姓正月十五迎龙灯闹元宵的一种大型群众娱乐活动,主要目的是为百姓祈福,已有400多年历史。安仁板龙具备了中华民族“龙”的全部特征——牛鼻、狮面、鹿角、鱼尾,整条龙长度有350多米,共有一百五十多节,一般以村里居民的户数为准。全部采用大约1米高、2米长的板凳连接而成。表演的人大约有一百六十左右,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板龙便由安仁中学操场出发,把安仁主要街道绕行一遍,所到之外鞭炮震耳欲聋、焰火照亮整个夜空。大约21点又回到安仁中学进行盘龙表演……

  学生对安仁元宵板龙习俗有了具体的了解,才能如此准确地用数字介绍板龙的长度、节数等,并能通过鞭炮、焰火等绘声绘色地描绘舞板龙场景。

  3.描写家乡变化,表现发展之美

  家乡的变化,学生是有深刻感受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龙泉的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狭窄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如今宽阔平坦的大道,昔日难得一见的小高楼现今也是林立瓯江两岸。特别是几次青瓷宝剑节的隆重举行,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气息。这一切,也都是学生写作的良好题材。

  我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有意识地设置感受家乡变化的主题,引导学生采访自己的长辈或寻访旧照片,对比家乡的古今风貌。如在2010年10月,我曾组织学生开展“感受龙渊20年变化”活动。要求学生收集体现自己家或乡村变化的照片,通过采访父母,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状况。通过20年发展的对比,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家乡的发展成就,再指导学生用笔去描绘。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而且情感真挚,充满对家乡的自豪感。其中《老樟树的诉说》《华楼街的古今》和《老房子的故事》等作品被校刊选用。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乡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作文教学提供了无数的契机。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发乡土写作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结合教材组织活动,增强乡土习俗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和某些关于习俗介绍的课例,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参与本地风俗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俗体验,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如八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到民间采风去”,我结合《端午的鸭蛋》一课,设计了“龙泉的端午情思”专题活动。在端午节前,要求学生去收集本地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歌谣等资料,并在端午节当日组织学生观看龙泉一年一度隆重的端午龙舟大赛,感受端午节的浓厚气氛,然后发给学生有关端午节习俗、民谣、小吃的资料,要求学生与自己所感受的家乡端午习俗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民俗文化。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和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后我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端午习俗进行写作。这样学生作文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也要挂菖蒲、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粘符、吃薄饼等。难怪说中华民族是一家。在龙泉,最受人们喜爱和瞩目的要数赛龙舟了。……你看龙泉溪畔锣鼓敲的震天响,无数的男女老少围在瓯江两岸,个个精神饱满,心潮澎湃,似乎比龙舟的赛手更为激动;你看四只龙舟奋力向前游去,船上几十只船桨随着鼓点整齐的在水面翻飞……

  2.开展调查访问活动,积累乡土写作素材

  在红色革命历程、改革发展过程中,龙泉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而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总是不够全面的,要挖掘文化底蕴,必须借助资料。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家乡物产和历史,丰富学生的乡土写作资源。 

  例如,我在较简单地介绍了龙泉历史建筑“留槎阁”后,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采用访问龙泉文化名人、查找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去了解“留槎阁”的建筑历史和变迁,了解与“留槎阁”有关的诗句题词等,写一篇关于“留槎阁”的说明文。学生兴致很高,交来的日记也普遍较好。特别是一位学生写的《话说留槎阁之古今》更是突出。该文资料翔实,细致的介绍了历史上文人为“留槎阁”题词和重修的情况,如“留槎阁建于北宋初年,阁名为宋代大文豪苏轼题写。宋初的留槎阁、苏东坡题榜与陈舜俞诗被誉为‘江南三绝’。其中陈舜俞‘高阁凌空蜃吐楼’‘旁结雕甍势倚空’等诗句高度赞美了‘留槎阁’的雄伟和壮观”。文中的许多史料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所不知道的,也着实让我增长了知识。

  3.鼓励学生参与劳作,介绍乡土风味美食

  各地独具风味的小吃也是乡土写作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内容。由于各地的风味小吃极具地域特色,配料、制作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对于这些风味小吃,学生肯定是品尝过的,但“知其味,未必知其原料和做法”。所以,在利用风土小吃进行写作训练前,我都鼓励学生参与小吃的制作,与家人一起准备原材料,一起制作。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一些特色小吃的摊贩处进行实践。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了解小吃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而且有了切身的制作体验,写出的作文更生动,更具体,没有了闭门造车的空洞。

  如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几篇说明文后,我要求学生选取一样具有家乡特色、自己又熟悉的小吃,亲自参与制作,然后根据自己制作的体验写篇文章介绍该小吃。一位学生介绍锦溪“葜曲粿”(即清明果),题目为《家乡的“葜曲粿”》。由于她参与了“葜曲粿”制作的整个过程:采葜曲,蒸葜曲,浸糯米,制粿陷等,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不仅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葜曲粿”的制作方法和得名缘由,而且还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如“葜曲就是鼠鞠草,俗称清明草。全株有白色的绵毛,叶子像菊叶且细小,会开棉絮状的小黄花。清明时节,它萌生绵绵的白毛细叶,生长在田间地头,好不起眼。我们家乡人称它为‘葜曲’。摘葜曲是一件挺悠闲的事。头顶上是蓝天白云,脚底下是沃土绿草。还未到农耕时节,整个田野静静的……篮子快满时,妈妈笑吟吟地告诉我,多挖些,葜曲多放些,做出来的葜曲粿味道才浓呢!”该文在“爱我家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三、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有句俗语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一个社会更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应充分利用本地的重大事件,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对本地的新闻事件,大到社会重大事件,小到校园生活趣闻,学生心灵的感悟自然是不同的。如武侠小说巨人金庸的“龙泉问剑”和民间艺术大巡游等活动都给学生带来了情感上的“躁动”。教师应敏锐地抓住新闻契机,及时地指导学生抓住身边的变化,抓住身边的故事,可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同时要求学生对事件展开力所能及的调查或采访,并就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在文章中进行分析,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本人曾利用2009年第四届龙泉青瓷宝剑节的节庆活动,组织学生观看“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庆祝大会暨民间艺术大巡游”的实况,了解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的重大意义,然后要求学生以“我看龙泉青瓷的发展”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因为龙泉青瓷入选人类“非遗”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许多学生都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很高,写作的兴趣也大大增强。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因为生长在偏远的山乡,我一直羡慕都市的生活。都市的车水马龙,都市的人来人往,都让我感受到繁华的魅力。对比家乡的偏远和落后,我只感到悲哀。但今天,我看到了家乡的传统技艺——青瓷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不必说那被誉为养生之宝的灵芝,不必说那烟雾迷蒙巍峨屹立的披云山,也不必说那碧波清澈,与群山相映如画的龙泉溪,单是那光彩夺目、翠色诱人的青瓷,就让我顿生作为龙泉人的自豪!

  四、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钱理群先生在《贵州读本》中谈到:“……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心生养自己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这就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我们可以通过乡土文学这个窗口,帮助学生走进本地文化名人,了解乡土文化,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奠定丰厚的精神底子,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以龙泉为例。龙泉山水秀美,人文史迹、民俗风情相映成趣。既有历代文人名士留下的大量精美的诗篇,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和管师复的“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又有勤劳的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生动的民间故事,如《朱元璋避难披云山》《高机与吴三春的传说》等。笔者曾安排过一次以“龙泉文化漫谈”为主题的写作学习活动。我特地邀请了几位龙泉的文化名人,如闻欣、叶放,以及《今日龙泉》记者蒋世荣等人与学生谈论龙泉的民间故事和诗歌,面对面地进行写作体会、写作方法的交流。而后,我引导学生拟出了《和龙泉名记在一起》《难忘的会见》《也说“民间故事”》等题目,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中评选出一个题目进行写作。这活动激发了学生情感,学生写作兴趣高,觉得作文可亲、可感、可触,表达的欲望自然更强烈,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状态,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乡土写作资源深具地方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教育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家乡的特色做一些初步的乡土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尝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家乡的美,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开启生活的体验宝库,让广阔的生活资源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为学生作文所用,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作文的良好素材。这不仅拓宽了语文课堂,让学生亲近了乡土文化,提高了写作教学质量,还将促进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解、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生抒写乡土情怀、提升语文素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20-09-18 08:33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