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瓯江源·龙泉 >>正文

抗日烽火淬青春

——傅振军在龙泉的战斗岁月
2021-06-28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张献明

1995年,傅振军(左三)与夫人杜毅真(左一)到访龙泉时,与老党员张三妹(左二)、作者张献明(左四)一起。

  第一任中共龙泉县委书记傅振军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事业。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他宽厚、耿直、光明磊落,体现了一个老红军、老共产党员、老干部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品德。因为老书记没有回忆录,本文根据丽水市委、龙泉市委的党史资料,以及老同志的回忆整理。

  参加红军 随挺进师进入浙西南

  傅振军(1916—1999),江西省宁都县人。1932年3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江西省宁都县会同区任儿童团长。1933年5月,参加中央苏区红军,任副连长,之后编入红七军团。1934年7月,红七军团奉命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进发,傅振军任二师三营八连青年干事。部队在福州打了一次大仗,在这次战役中,傅振军负了伤,之后留在闽东根据地养伤,伤愈后参加闽东独立师。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失利后,突围部队根据中央指示组成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开辟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挺进师冲破敌人第一次对浙西南的“围剿”,在福建寿宁县与闽东特委会合,11月,宣布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委。这时挺进师首长把傅振军从闽东独立师调回。先后在挺进师师部、浙西南特委担任警卫员及供给处主任等工作。

  1936年4月,傅振军随粟裕率领的部队北上,在龙泉的岙头山一带活动,找到了二纵队的余龙贵、宣恩金、曹景垣等人,回到省委驻地。

  1936年6月,省委决定恢复二纵队建制,重建了浙西南特委。傅振军随粟裕、许信焜等同志和二纵队回到浙西南,在龙泉、浦城、遂昌边境的游击根据地开展革命活动。这时,由许信焜介绍转为中共党员。

临危受命 任中共龙泉县委书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导致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蒋介石迫于压力,停止了反共脚步,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一支在浙西南浴血奋战了三年的英雄部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从此,挺进师指战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奉命开赴浙南平阳集中整编,由粟裕带队开赴前线,参加新四军;另一部分留下来充实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做好后方的抗战、统战工作。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为了保持浙西南革命斗争的战略支点,1937年12月,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指示》决定,迅速恢复了中共浙西南特委,特委由张麒麟、傅振军、刘清扬、周建生、曹景垣、曾友昔等6人组成,张麒麟任书记。随后,张麒麟率领特委机关20多人从省委驻地平阳回到浙西南根据地。1938年2月,浙西南特委在宝溪乡高山村召开特委全体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了五个问题。在党的组织工作方面,会议决定建立龙泉、遂昌、江蒲三个县委,龙泉县委由傅振军、曹景垣、吴德昌、傅家立等人组成,傅振军任书记。县委成立后,年仅22岁的傅振军走马上任,根据特委的意见,他带领县委机关10多人从宝溪来到龙泉县城附近的西街街道牛头岭村坑儿下自然村。1938年8月,龙泉特支并入龙泉县委。特支并入龙泉县委后,县委成员作了调整充实。调整后的县委由傅振军、曹景垣、舒文、杜大公、马淑闲、吴德昌、傅家立、俞坚等8人组成,傅振军继续担任书记,曹景垣任组织部长,舒文任宣传部长,杜大公任青年部长,马淑闲任妇女部长。

不负嘱托 烽火岁月淬炼青春

  龙泉县委成立伊始,由于县委机关人员所需及来往人员的消耗,造成了物资供应非常紧张。因为省城来龙泉的人较多,物价飞涨,加上没有经费来源,供给极为困难。尽管当地党员和群众给县委很多支持,无济于事。这对刚成立的县委和年轻的县委书记都是严俊的考验。针对这种状况,傅振军和县委一班人与牛头岭支部党员进行研究,决定开展生产自给,在牛头岭支部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租用了附近水田近20多亩,开垦了房子后面“荒山岗”的荒地40多亩,傅振军亲自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种植水稻、玉米和番薯等。当时县委机关大部分人员都是农民出身,对干农活都比较熟悉,他们晚上从事革命活动,白天则干农活,包括翻地、插秧、耘田、收割样样都会干,有时还和小孩子一起拾田螺、捉泥鳅等。由于县委机关人员开展农业生产,获得大量粮食,当年就收获稻谷一万多斤,红薯、玉米好几万斤,物资大为丰富,从此物资缺乏状况得到改善,确保了县委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939年,这个经验在龙泉全县得到推广。后来,傅振军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将牛头岭称为龙泉的“南泥湾”。

  当时县委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非常艰苦,大米不够吃就吃玉米、番薯等杂粮,有时还用野菜充饥。晚上住宿条件也很简陋,因工作需要,除县委书记和通信员、警卫员三个人共有一个小房间住宿兼办公外,其它工作人员都是打地铺,女同志就住在“仓廊”里。被子很薄,天气冷了,就盖上厚厚的稻草。虽然条件艰苦,大家觉得走到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心情都非常愉悦,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龙泉县委在浙西南特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抗战、统战工作方针。傅振军带领县委一班人,利用国共合作抗战的有利条件,各项工作也得到顺利地推进。

  首先是加强了党的建设。根据上级党组织“大量发展新党员”的指示精神,大力动员先进青年加入党组织。1938年8月,为便于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中共处属特委决定,将城区的龙泉特支并入龙泉县委,县委下属区委在八都、道太两个区委基础上,增加了城区、小梅、安仁等三个区委。通过一年多的党建工作,党员数从1937年的322名增加到1939年的1119名,党组织的力量大大加强,威望也日益提高。

  二是做好统战工作。中共龙泉组织与龙泉县国民政府的关系十分融洽,县长唐巽泽积极支持中共抗日救亡主张。由机要秘书徐由整执笔,以中共《抗战救国十大刚领》为样板,起草了《龙泉县施政纲领》,也是十条。一大批中共党员进了国民政府机关的主要部门工作,并在县政府的宣传、教育、文化、政工等部门任职,包括县长唐巽泽的机要秘书徐由整也是中共党员。龙泉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得到稳固和发展。

  三是积极宣传抗战。县委创办了《龙泉快报》《大家看》等多种抗战报刊。傅振军化名“胡振仁”经常以政工队员的身份,亲自到城区向群众宣传抗战。还有一大批仁人志士来到龙泉,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如邵荃麟(解放后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作协党组书记),舒文(解放后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大公(解放后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著名作家葛琴,著名美术家王朝文、王良俭、郭世祯等。通过各方努力,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叠起。

  四是推进民主和民生工作。龙泉县委还积极发动群众并督促国民政府开展“民选乡、保长”和“二五减租”等工作。全县大部分乡、保长都进行了民选,推进了城乡民主革命进程。当时龙泉根据水田原租金50%的实际,规定将租金减到37.5%。“二五减租”的实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是做好后方保障工作。中共龙泉组织还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抗日前线。先后去延安的有林必达、郑玉奎、钟奇、俞谦、周吉文、张志渊、童淑珍等,去皖南参加新四军的有舒文、杜大公、丁浩、屈品生、骆苏星、骆静美、阮秀钟、陶烈、叶诗、杨文等。还为浙江大学等一大批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内迁龙泉做了大量工作。这个时期,龙泉的抗战、统战、党建、民生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当时龙泉已经成为浙江抗战的可靠后方,有“浙江延安”之称。大家都把抗大校歌中的“延河之滨”一句歌词改为“瓯江之滨”来唱。

  傅振军没有辜负刘英、粟裕的嘱托,他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得到淬炼,为后来全面领导浙西南地区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

形势恶化 离开龙泉转战浙西南

  正当龙泉国共合作抗日救亡工作形势大好之际,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掀起反共浪潮,龙泉的国民党党部杨登池等顽固派就随波逐浪,逆势而行,采取各种恶劣手段破坏国共合作。他们控告县长唐巽泽等国民政府官员与中共组织关系密切,要求上级调查处理。龙泉的国共合作抗战工作逐渐陷入僵局。有一天,傅振军从民教馆出来,与唐巽泽擦肩而过,没有打招呼,事后唐问舒文,“胡振仁怎么还不离开”。意思是请舒文转告他,不要公开露面了。1939年7月间,中共处属特委书记张麒麟从丽水开会回龙泉,在龙泉车站被国民党警察扣留,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报告县长唐巽泽,唐县长借亲自提审张麒麟之机,在自己办公室对张麒麟说,现在形势开始恶化,你们要注意安全,随后安排杜大公护送从后门出去,才使张麒麟脱险。张麒麟脱险后,来到牛头岭坑儿下中共龙泉县委驻地,与傅振军等商讨了当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传达了上级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精神,为防止突然事件的发生,决定龙泉县委机关适时撤离牛头岭。1939年9月,傅振军调任处属特委(原浙西南特委)任处属特委委员兼民运部长,由宣恩金接任龙泉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地同时转移到坑源底。1940年6月,傅振军任中共青(田)缙(云)丽(水)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1月,任浙江处属特委组织部长,同年9月任处属特委代理书记。1942年浙江省委遭破坏后,失去上级领导,傅振军在浙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2月,浙江处属特委与闽浙边委合并,组成新的中共处属特委,傅振军任书记,领导处属地区党的全面工作,大规模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49年5月,领导处属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和接管了丽水地区各县。虽几经周折,几次与上级失去联系,他仍顽强地坚持浙西南革命斗争14年。

  新中国建立后,傅振军曾任中共丽水地委副书记兼浙江省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兼普陀区区长、上海市轻工业局党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离休。傅振军离休后,仍然不忘龙泉人民,先后3次来到龙泉,为龙泉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龙泉的党史工作和解决部分老同志的历史遗留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

编辑:季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