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瓯江源·龙泉 >>正文

苏轼与留槎洲

2021-08-02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潘海树

  清·光绪《龙泉县志·卷之一》留槎洲条载: “在大溪之间”“双流夹逝,而洲峙于中,其上有阁。当洪涛滥觞之时,台阁与林木蜿蜓波心,似欲浮动,有长鲸出波奔冲霄汉之势。乡宦河才翁泛西湖,偶谈及此,太守苏东坡喜曰:‘得非张謇氏之槎乎?’书留槎阁三字,贻之陈舜俞为诗,遂名播当世。”

  《卷之二》留槎阁条载陈舜俞诗:“闻说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两溪流。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浩荡乾坤供醉眼,凄凉风雨送行舟。凭谁为问槎边客,未必无人犯斗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不但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卷入北宋政治斗争旋涡的中心人物之一。青年时代的苏轼以其横溢的才华和渊博的学识,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制科第三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神宗初年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反对,因此出为杭州通判,嗣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自湖州任上追赴诏狱,狱竟,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幼年嗣位,旧党秉政,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时执政大臣尽废新法,一意孤行。苏轼则主张保留新法中的免役法和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等措施,因此又招致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讦排挤,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哲宗亲政,新党东山再起,苏轼以垂暮之年,被贬至岭南惠州和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内徙,次年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苏轼手泽《东坡志林·卷一·记游松江》篇载,“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 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

  由此观之,苏轼通判杭州在王安石拜相的第二年(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熙宁七年(1074),转知密州。苏轼出知杭州在元祐四年(1089),距通判杭州已过十八载岁月。当年相送苏轼自杭移密至松江的老友杨元素、陈令举(陈令举:陈舜俞,字令举,潮州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黜)、张子野、李公择、刘孝叔皆在十五年前即为异物了。是以,苏轼命洲榜阁,陈舜俞为诗当在苏轼通判杭州期间。苏轼“书留槎阁三字贻之陈舜俞为诗”,泛舟西子湖,陈舜俞自是在座者之中。而陈诗衬证史载苏轼命洲榜阁之不伪。

  想当年,颠危困厄境中之苏轼毕竟英年。表里山河,龙渊形胜。天马行空,诗入奇想。觅博望仙槎之归处,寄情怀于芳洲。而令举之诗,悠然神会之作。诗中所谓欲乘槎“犯斗牛”者,非子瞻,他人莫属。是亦知友交心之语矣。

  苏轼,天纵大才,翘楚天水一朝,芳洲得嘉名,龙邑之幸,千古美谈。

编辑:季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