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动态新闻 >>正文

浙大清风润芳野

2021-12-03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芳野曾家大屋

吴发扬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浙大师生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文军长征”之路。1939年,浙大龙泉分校落户剑池街道芳野村,这个原本叫“坊下”的小山村顿时超凡脱俗,成了书香四溢的文化田园。在那艰苦的七年时光里,龙泉人民与浙大师生相依互助,一起见证了抗日救国的烽火岁月。从此,龙泉人的精神世界里融入了浙大的基因,“求是”精神和自强、自立、自律的品质,犹如缕缕清风,浸润着剑川大地。

  芳野的村民早已习惯把村里的曾家大屋叫做“大学”。当我们走进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宅子时,令人惊艳的不仅是这三层木屋的精美大气,那穿越时空的满屋书香和浙大师生的清纯气节,令人驻足长思而生敬意之情,仿佛时间被凝固于那一时刻。尤其是看到竺可桢教授出任浙大校长的誓词时,一气读来,不由得壮气提神,一个勤奋廉洁的学界泰斗形象仿佛就在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余敬谨宣誓,余恪遵总理遗嘱,奉行法令,忠心及努力于本职,余决不枉费一钱,枉用一人,决不营私舞弊,及授受贿赂。如有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罚。此誓。国立浙江大学 竺可桢”。这段誓词不过短短60余字,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箴言,足以传诵千年而不朽。内容涵盖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厉行节约、任人唯贤、清正廉洁、敬畏法纪。誓词全面而有深度,两个“决不”是一种学者的风骨,更是为官从政者不可缺少的底线与气节。

  当年浙大选定在龙泉芳野设立分校时,在校址的选择和校舍租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契约精神如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之后浙大师生和当地乡绅、村民的和睦相处打下了坚实的信誉基础。

  浙大师生在龙泉,专心致学,追求真理,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校方制定了严格的教职员聘任规则、军事管理暂行规程、考试规则等系列规章制度,自立、自强、自律,俨然一支纲纪严明的部队。战时货运阻滞,物资匮乏,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当地的“桐碱”研制钾肥皂,方便了师生和当地村民的生活。

  在龙泉,浙大师生时刻牢记“求是”校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敢于坚持真理,富有牺牲精神。他们积极向上,以苦为乐,留下了一段段学界佳话。

  条件是艰苦的,意志是坚定的。甘守清贫,不改其志。石坑垄一排排透风透雨的茅草屋,是堂堂浙大的战时教室,还有简易的师生宿舍,被学界泰斗们称之为“风雨龙吟楼”。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初全员返杭后,校方以一种严谨的作风,把校舍登记造册,赠送给了当地政府。

  芳野村曾泽西老人(已故)曾在回忆时说,当时他们也曾在浙大开设的芳野小学读过书,郑晓沧先生与另三位年轻教师就住在他家里。有时父母让他送去一些菜,老师们每回都要付钱。因为浙大的到来,曾吉(已故)从村里的小学一直读到师范,而后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村里的老人们还说,芳野村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村里的老人当中没有文盲;二是民风崇尚凡事讲道理。

  当年,浙大师生来了,又走了。他们不曾带走什么,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自强、自立、自律,即是对“求是”校训和竺可桢校长就职宣誓的最好诠释。

竺可桢校长誓言

编辑:季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