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宝剑历史悠久,中外驰名。春秋战国时期,欧冶子于龙泉秦溪山麓冶剑。《百越先贤志》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代讳“渊”,改名龙泉。龙泉宝剑由此名扬天下,龙泉亦成为宝剑之代名。
自欧冶子之后,龙泉铸剑技艺递代相传,逐步形成“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在历次全国性武术器械评比中独占鳌头。
秦代至唐代,屡遭战乱,炼剑业时兴时衰。到北宋大观年间,里人何执中任相,极力提倡炼剑,故炼剑业盛极一时,剑铺林立,比比皆是。当时龙泉有一条街,就叫做剑铺街,其名沿续至今。之后制剑业因种种原因,兴衰不定。解放初,政府对龙泉宝剑这一著名传统手工艺品十分重视,制剑业又复兴盛。并为毛泽东、邓小平、杨尚昆、乔石、乌兰夫、尼克松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及国内外知名人士制作个人藏剑,受到极高赞誉。杨尚昆、乌兰夫、李德生、张爱萍等领导人及各界名人都为龙泉宝剑题过词。1997年12月1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龙泉宝剑——IC电话磁卡》,一套四枚。
龙泉制剑业发达,各类剑铺百余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剑匠们还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生产习俗。
从师学艺 艺徒在学艺前,要到祖师爷欧冶子神庙点香膜拜,虔诚祝祷,并向师傅、师母作揖。艺徒进剑铺后的第一个月,天天早上要在剑炉头的祖师神位前敬点香烛,跪拜祖师。艺徒进铺半年之内只能干一些帮锤、拉风箱、挑水等粗工杂务,不得技艺。半年后始能学艺,先铲削剑坯,一年后方能磨坯。“淬火”是一道关键性的工序,全凭经验,师傅一般不传授,单凭学徒的聪明才智,自己去体验偷学,才能学到。
拜祖师爷 龙泉炼剑创始人欧冶子是龙泉剑业的祖师。在北宋时,秦溪山麓的剑池湖畔,就建有剑匠的祖师庙。各剑铺的炼剑炉上都有欧冶子神位,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天都要购买三牲,祭祀祖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剑匠们要携带剑炉到剑池边的欧冶子将军庙中,供生牲(猪头、鸡、黄鱼鲞)及豆腐、饭等祭谢祖师。礼毕,去秦溪山脚挖泥补炉,并取剑池之水,在池畔铸剑。傍晚时,还要挑一担剑池水回店铺,以备炼剑淬水之需。俗认为五月初五是欧冶子炼成第一把好剑,化龙飞往越王手中的吉祥日子。这一天在剑池湖畔炼剑,可得神佑,能炼成削铁如泥,穿洞如粢,驱鬼除邪的珍贵宝剑,此习俗现已废除。
砍树制鞘 古时剑鞘为兽革所制,那时要选用一箭击中的麂、獐、山羊的皮革制鞘,认为这样出阵作战才吉利。清末民初,剑鞘改用珍稀名贵的花梨木制作。采伐花梨木时有独特的习俗,先在农历正月初三选好树,用红纸围贴树干,以三牲祭祀山神,到农历五月初五午时,方才动工砍伐。这一吉日系祖师欧冶子炼就第一把好剑的日子,有吉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