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風雨越王勾踐劍(下)

    四、称奇:勾践剑千古不锈·加速器分析解迷
  前文已述及,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二千四百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迷,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见图)。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 分析部位 元素成分(%)
    Cu Sn Pb Fe S As
                 (铜) (锡)(铅)(铁)(硫)(砷)
剑冈         80.3   18.8      0.4       0.4               微量
黄花纹     83.1   15.2      0.8       0.8            微量
黑花纹     73.9   22.8      1.4       1.8      微量    微量
黑花纹特
黑处         68.2    29.1     0.9       1.2       0.5      微量
剑格边缘 57.3   29.6     8.7       3.4       0.9      微量
剑格正中 41.5   42.6     6.1       3.7       5.9      微量
    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 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表刃部 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越王勾践剑原图,那么,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剑上是怎样铸制的呢?专家们分析认为,是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分两次浇铸使之复合成一体。这种复合金属工艺,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到近代才开始使用的,而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采用。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五、荣与辱:三度出展扬美名·一朝受损举世惊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和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越王勾践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自1965年出土至今,一直由湖北省博物馆(简称"鄂博")收藏。三十六年当中,共出国(境)展览过三次:
  首次出展是在1973年6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隆重亮相。郭沫若为该展览亲题诗篇:“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为有幸一睹这把名剑的风采而在祝辞中“对中国政府这种特殊的照顾与好意”表示衷心地敬意。
   第二次出展是在1984年12月,香港。为庆祝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 香港问题圆满解决,越王勾践剑与新近出土的吴王夫差矛一道在香港华润集团新开设的展中国文物览馆里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各国友人见面。此展览命名为《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两件展品被香港各界人士誉为“稀世珍宝”,古代兵器的“双璧”。 当年郭沫若先生的题诗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也是中新文化交流的五项活动之一。但是,就在这次出展过程中,这把千古名剑不幸遭到了人为的损坏:
  越王勾践剑受损是在这次展览结束拆展时发生的。1994年8月24日拆展时,由于新方工作人员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
  越王勾践剑的受损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响。湖北一家报纸为此发表了题为《不是“国宝”要出国,而是“活宝” 要出国》的文章。文章指称湖北省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出展吴王夫差矛博物馆收藏的越王勾践剑“出土20多年,数次飘洋过海,最终难逃劫难,……惨遭损坏。”该文经某文摘报转载后,立即引起文物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勾践剑的受损情况作出的正式结论是“轻微损伤”。
  当年亲手把勾践剑从古墓中捧出的著名文物专家谭维四教授说,某报的报道明显失实:第一,“惨遭损坏”的说法与国家文物局专家作出的正式结论不符,言过其实;第二,勾践剑的三次出展均非 谭维四教授检查古剑受损情况出于商业目的,所谓“洋人牟利,国人出国,文物遭殃”以及“不是‘国宝’要出国,而是‘活宝’要出国”的说法,不仅是对广大文物工作者抹黑,也是对我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否定。
  谭维四教授表示,虽然越王勾践剑只是"轻微损伤",但这件事足令我们从中吸取教训。
   六、是与非:克隆品横空出世·越王剑风云再起
  2000年底——2001年初,《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浙江青年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我国“克隆”成功越王勾践剑》、《“克隆”越王勾践剑起风波》、《复制越王勾践剑,引发事端》……
  这次“克隆”越王勾践剑行动系由浙江杭州某公司策划发起,为了迎接2000年博览会的举行,以弘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破解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不朽之“谜”为主题,由上海交大、中国铸造协会等部门多位国内冶铸专家联手组成攻关小组,选取用优材质青铜料与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以一国重宝——越王勾践剑为原形,精心制作,使其材料、形制、外貌与原剑一模一样。
   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宣告“克隆成功”。
   “克隆”的越王勾践剑称为“越王勾践复制剑”,由上海交大下属一家单位承制。此次复制的越王勾践剑编号绝版生产2500把,公开发行870多把,其余作为贵重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已获赠收藏该剑的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9”号;浙江博物馆收藏“1929”号;香港特别行政区收藏“ 引起广泛关注与轩然大波的“越王勾践剑复制剑” 1997”号;越王勾践故里--绍兴博物馆收藏“1993”号;绍兴欧冶子铸剑故地“欧冶山庄”收藏“2500”号,并埋入数米深的坑内,其上筑一“剑亭”,到公元2500年时再将剑取出。
   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香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等一批名人也获赠“越王勾践复制剑”,原籍浙江海宁的金庸先生也是古越国的后人,早年还专门著有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接到复制剑后金庸先生十分高兴,欣然命笔题辞:“越王勾践剑·雪耻之精,复兴之魂。”
  “越王勾践复制剑”一时间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消息不径而走。
  作为越王勾践剑原剑的唯一合法收藏单位,湖北省博物馆对金庸笑拥“越王复制勾践剑” “克隆”越王勾践剑一事持否定态度。
  湖北省博物馆称,迄今为止,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越王践剑的唯一收藏单位,该馆从未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复制越王勾践剑所需的样品,模具和技术资料,也没有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复制该剑,某些机构与组织未与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任何沟通,馆方对自己馆藏的一级文物竟被人大规模“克隆”感到吃惊,馆方对此事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湖北省博物馆认为,应当责令有关单位对于这2500把“克隆”越王勾践剑如数收回查封,并在湖北省文物局与该馆监督下予以销毁。
  “越王勾践复制剑”的发行单位认为不应让如此精美绝伦的越王勾践剑35年多来静静躺在鄂博,“克隆”勾践 金庸题词剑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博物馆经营。
  这场“克隆”勾践剑风波目前已持续了半年时间,尚无明确结果。
   七、代跋:梦萦魂牵·风雨越勾践剑
  笔者很爱剑,热爱剑文化,犹爱代表中国古代铸剑水平巅峰的青铜剑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自初中时代在《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的彩色插页上首次见到越王勾践剑的照片,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
  作为一名武术家,许多年来不论身在他乡还是旅居海外,越王勾践剑--都无时无刻不作为一种打动我、激励我的精神符号,鼓舞我百折不回,令我梦萦魂牵。
  起先我并不知这把旷世名剑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一直误以为这件国之重宝珍藏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前些年从海外归来后回故乡北京,两度重游中国历史博物馆寻觅此剑欲一睹其风采未果,询问该馆馆员,年轻的馆员小姐被问得满头雾水,半晌才讷讷地道:“我们这里没有呀,应该是在地方的馆里吧。”
  后来弄清了,原来在鄂博。可惜近年一直没有机会去武汉。



编辑:陆军 来源: 2005-06-13 15:16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