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构建“欧冶遗风”——龙泉宝剑文化村初步设想 (上)

林志明

    龙泉因剑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以记述越国历史为主的《越绝书》中记载,楚王请越国和吴国的铸剑名师欧冶子和干将为其铸剑,于是“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在晋代,朝廷以“龙渊”剑之名在欧冶子铸剑的秦溪山麓设立了“龙渊乡”,以作纪念。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把“龙渊乡”改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把“龙泉乡”提升为“龙泉县”。宋宣和四年,奉诏避“龙”字而改名为“剑川县”,但未过10年,到宋高宗绍兴元年又恢复为“龙泉县”。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龙泉市”,延续至今。

    到目前为止,龙泉宝剑因铁制易锈蚀而缺乏考古实物证据,只停留在有限的几本非正史古籍文献上,要讲清楚龙泉宝剑的历史渊源,须多费一点笔墨,因为这是每一个龙泉人必须清楚并统一认识的事情。

    “龙渊”剑出何处,至今还有人提出异议。由于《越绝书》没有记载欧冶子、干将铸铁剑三枚的地点,有人对龙泉秦溪山是“龙渊”剑的发源地产生了怀疑。认为“龙渊”剑也可能出在河南西平,其依据是《晋太康记》记载:“汝南西平县有龙泉水,可淬刀剑,特坚利”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韩国出宝剑最多,河南西平县有冶城,有棠溪村,是韩国著名的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别坚利,称为龙渊之剑。”但是,这些依据难以否定“龙渊”剑源于浙江龙泉秦溪山。

    第一,欧冶子、干将铸就的龙渊、泰阿、工布三把铁剑是作为越国一绝而载入《越绝书》的,所以必源于越国,而当时秦溪山正是越国领地。

    第二,欧冶子是越国人,干将是吴国人,在古时他们不会跑到数千里之外的河南西平龙渊水去淬剑的。再说未见有关欧冶子、干将在韩国铸剑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第三,《晋太康》记只说西平有龙泉水、淬刀剑特别坚利,并未说西平的剑就是“龙渊”剑,而是后来的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加了“龙渊之剑”名,但并未断定“龙渊之剑”就是欧冶子、干将铸成的“龙渊”剑。

    第四,战国时代的韩国(公元前403-230年)确实出宝剑,西平的冶炉城,棠溪村是韩国著名的铸剑地,但那是吴越国的炼钢铸剑术传入楚国,再由楚国传入韩国之后的事,楚王请欧冶子、干将铸剑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晚期,而韩国建立是在公元前406年的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春秋晚期,龙泉已是越国著名的铸剑处,“龙渊”剑源于龙泉秦溪山麓的剑池湖。

    又有人提出《越绝书》中所说的“茨山”是指今河南禹县以北的具茨山,还有人说茨山在今安徽泾县北。具茨山不在楚国的版图内,安徽泾县北产煤,从未传说过此地铸过剑,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很可能“茨山”二字并非地名,茨者,蒺藜也,指荆棘蔓生的荒山野坡而言。

    龙泉自有其得天独厚的铸剑条件。龙泉地处偏僻山区,远离战乱,事实上历史上也从未发生过大的战乱,是古越国的后方,制造兵器的理想场所。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龙泉就建了3个兵工厂。

    铁砂蕴藏在山泥中,山泥含铁砂量虽低但量很大。1958年大炼钢铁时,龙泉建了近十座小高炉,用的铁砂就是从附近山上采下的黄泥用水洗后得到的。当时还成立了“三八妇女洗砂连”、“民兵洗砂连”等,我母亲就参加了“三八妇女洗砂连”,故笔者对当时的情况印象非常深刻。铁砂通过高炉熔炼在碳的还原下得毛铁,好的毛铁运到外地炼钢,杂质含量高的毛铁就废弃在铁渣堆里。上小学时,我和小玩伴们经常到高炉遗址旁的铁渣堆里找毛铁打柴刀,其刀尤其锋利。这与“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十分吻合。如今,毛铁已很难找到,沈新培、陈阿金等铸剑大师、名师用偶得的毛铁打出的剑价值都在万元以上,有的还卖到10多万元。

    龙泉盛产耐火泥可砌耐高温的炼铁炉,盛产硬木炭用于炼铁其效果不亚于焦炭。尤其是秦溪山下剑池湖旁的七星井,其水“甘寒清冽,淬剑特坚利。”淬火就是对金属进行热处理,可改变金属的金相结构。七星井水可能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或其他成份,用此水淬火加上特有的淬火技术会产生特殊的效果。为什么剑池水淬剑特坚利,还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研究、分析、证实。龙泉还盛产花梨木,是制作剑鞘的上等材料。离城40里的道太乡山石坑村有取之不尽的亮石可供磨剑。

    因此,欧冶子在秦溪山下,剑池湖旁铸剑是完全可能的,龙泉铸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决不是无稽之谈!

    龙泉宝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上乘的质量名扬中外。历史上,欧冶子为越王勾践铸造了5把青铜宝剑,即湛卢、纯钩(又称纯钧)、胜邪(又称豪曹)、鱼肠、巨阙,后又与干将一道为楚王铸了3把铁剑,这八把宝剑都以其削铁如泥,吹毛而断,刃不沾血,异光异纹,装饰精美,形状各具特色而成为稀世之宝,名垂剑史。

    春秋战国时期,短兵重剑,因而出了这么多名剑。战国以后,统治者将兵器制造权收为国有,设立了“尚方”的兵器制造机构,还允不允许民间铸剑也很难说。汉代以后,剑又逐渐从兵器中退出,主要作为帝王将相的佩饰之物了。因此,欧冶子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未见有龙泉宝剑经传或有龙泉宝剑而未见经传是很自然的事。

    清初,道教重兴,佛道并雄,又均崇尚武艺,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发展。道士作法驱魔需剑,武术发展需剑,民间为趋吉避邪镇宅需剑,强身健体也需剑。社会对宝剑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推动了龙泉铸剑业的发展。龙泉宝剑经过清以来近300年的恢复发展,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沈广隆壬字号”宝剑成为获奖工艺品,蜚声于世。1930年秋,沈家带“壬字号”宝剑30把参加南京举行的全国国术比赛大会,被评为“最优秀剑”。1935年蒋介石51寿辰,浙江省政府主席向蒋介石奉献龙泉宝剑一把。1941年“万字号”剑铺为国民党将军陈诚铸剑一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恢复传统工艺品生产。昔日的龙泉宝剑厂及其前所制之剑,曾先后为毛泽东、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乔石、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藏,中央有关部门把龙泉宝剑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到了上世纪的70——80年代,龙泉宝剑已名扬海内外。《人民日报》、《华侨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先后作过报道,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中国一绝》栏目报道了当时的龙泉宝剑厂,浙江电视台也拍摄了《龙泉宝剑专题片》。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剑厂和剑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现有宝剑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有工艺美术大师2名,高、中级工艺美术师近30人,“沈广隆剑铺”和“万字号宝剑厂”被国家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尤其是2000年后,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在杭州、上海、北京举办了中国龙泉青瓷、宝剑精品展示会,更使龙泉青瓷宝剑名扬四海。在展示会期间,新华社以《名瓷、名剑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之灿烂》为题发布消息:“龙泉这个地方,也许并不十分有名,但若提起‘七星宝剑’,相信中外皆知,……龙泉这个山水古城特有的剑瓷文化,将为世人展示一段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要求,结合贯彻落实龙泉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战略重点,建设“龙泉宝剑文化村”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展示宝剑文化,可以让子孙后代认识龙泉宝剑的历史辉煌,将宝剑文化发扬光大,还可以进一步巩固龙泉以铁制宝剑发源地这一重要历史地位。同时又可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到龙泉旅游观光、经商投资,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构建“欧冶遗风”——龙泉宝剑文化村初步设想,以抛砖引玉,并供决策者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龙泉宝剑文化村的名称——“欧冶遗风”

    欧冶子是越国春秋时代著名的铸剑大师,在《越绝书》谈宝剑一章多次提到他。但是,在我国官修的正史中,却没有看到欧冶子铸剑的记载,因而有学者认为欧冶子可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名。“冶”可引申为从事铸造的工匠,“欧”同“区”,清代学者朱骏声明确指出,“区”即瓯越,是古越族的一支,居浙江南部,其地有水名瓯江。因此,欧冶并不是一个人专有的名字,而是泛指瓯越地的铸剑工匠。是民间传说过程中把欧冶子演绎成一位铸剑大师,为表示尊敬,又加尊称子,遂成“欧冶子”。笔者认为,上述对“欧冶”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欧冶子不是演绎成的。就文献考证而言,《越绝书》中的欧冶子是指某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这已是所有学者的共识。“欧冶子”应是世人对古瓯越某位铸剑技艺冠绝一代大师的尊称,同是《越绝书》记载的吴国铸剑名师干将就未被称为“吴冶子”。成书比《越绝书》早200多年的《韩非子》记载:“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必以剑。”若能增损一字则赏千金的《吕氏春秋》也写道:“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可见,欧冶子确是指某一个人,而且他的铸剑技艺高于干将,名气也比干将大。如今出版的不少辞典,如《辞海》、《辞源》、《中国名人大辞典》、郭沫
    若主编的《中国名人传》都是把“欧冶子”作为人物收入书中。

    欧冶子之所以成为铸剑大师,主要是他的一生中铸了8把名剑。我们有必要看看当时的相剑家(宝剑鉴赏家)对这其中几把剑精彩的点评。

    越王勾践请欧冶子为他铸了五把名闻天下的青铜宝剑,听说薛烛精于相剑之术,就召见询问他对这些宝剑的评价。越王令人取出豪曹(胜邪),薛烛看后说:“豪曹不算宝剑。宝剑要求青、红、黄、白、黑同时显现,哪一种光芒不容许胜过其他光芒,豪曹虽然很出名了,但这方面还有些不足,所以不能算宝剑。”越王令人取出巨阙,薛烛还是看不上眼。越王说:“你可别小看它,它能穿铜釜,绝铁釒爪。”越王再令人取出纯钧,薛烛“下阶而深惟,简衣而坐望之,手振拂扬,其华扌卒如芙蓉始出;观其釒爪,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看了老半天,问勾践说:“这就是纯钧宝剑吗?”越王勾践得意地说:“是呀!有个远方的客人估算它的价值,说它抵得上两个带有集市的乡,加上一千匹骏马和两座一千户的城池。你说他有这么高的价值吗?”薛烛认为那太不合算了,这种稀世宝剑以后不能再出了,因为欧冶子已人到暮年了。

    楚王看到欧冶子、干将为他铸的三把铁剑后十分高兴,问风胡子(楚王的谋士、相剑家):“何谓龙渊、泰阿、工布?”风胡子说:“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釒爪,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釒爪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

    欧冶子以铸就8把名剑而成为宝剑祖师,他的功绩远不在于此。根据考古发现,出现最早的经人冶炼得到的铁是江苏六合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铁条、铁块,经化学分析杂质含量很高,根本不能用于铸剑。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为楚王铸剑也是春秋晚期,但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所炼的铁可用于铸剑。从中可看出欧冶子还是有文字记载的采用成熟炼铁术的第一人。或许,炼铁术就是以欧冶子为代表的这一批铁匠们在铸剑的实践中创造发明的,这是对中华文明了不起的贡献!

    每当我看到宝剑,就会想起欧冶子,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场景:一位老人,带着弟子们劈开漫山的荆棘野草,将大量山泥一担担挑到瓯江边冲洗;这位老人,带着弟子们将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铁英装入炼铁炉,喊着号子,手拉风箱,终于,通红的铁水从炉口流出;炉火映照着这位挥汗如雨的老人,裸露的胳膊高举铁锤,充满睿智的前额,期待的目光,严峻而又自信的瘦削的脸颊,“叮咚、叮咚”的铁锤声不绝于耳。受帝王之命,生死系于成功与否。这位老人,终于以他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获得了成功。他的名字,永载史册;他的精神,他的风范辉映千秋。欧冶子,不仅是铸剑匠师们的楷模,也是龙泉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楷模。因此,建议用“欧冶遗风”作为龙泉宝剑文化村的名称。

 



编辑:陆军 来源:今日龙泉 2005-12-14 14:04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