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凉风在耳边掠过,四周环绕的溪水泛着宁静的波光,脚下是绿檐红梁,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艘高大的行船上,尽管少了点霓虹灯的映衬,天上缺了点朦胧的月色,然而山城之夜已是无法阻挡地尽收眼底了,今夜的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站在了留槎阁的顶楼之上,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心旷神怡。
几年前,当留槎阁与留槎洲一起从一个零乱的煤球厂和建筑工地上重新崛起后,着实为我们的山城增添了一道充满古韵的美景,也成了市民络绎不绝前来休闲的胜处。每次走在留槎洲上,总想走进留槎阁内瞧一瞧,而紧闭的大门,一直无缘让我一睹其芳颜,登上留槎阁顶更是令我垂涎已久的事。
不知是一年多还是两年前,一个老总在此处投资开发了游乐场,留槎阁也被开辟成了集餐饮为一体的茶楼,只听说那儿的包厢很是昂贵,特别是五楼阁顶的那个包间,是达官贵人及老总们才可以出没的地方。我一直没敢奢望去那坐上一坐,今天得益于一个哥儿们宴请一个远道而来的贵客,才第一次走进留槎阁。跨进门坎,青灰色的花岗石铺就的地面,藤制的座椅被柔曼的红帘若隐若现地隔着,几位散客正悠闲地喝着茶,铁锈红横梁上的灯笼泛着暖黄的光芒,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非常中式的情调。沿着曲折的梯子直上五楼,两根金色的盘龙柱令人双眼发亮,一套仿红木沙发上配置着醒目的中国红绸缎软垫,茶几上摆放着功夫茶具,东西两面各敞开着四扇明式窗格的大门,房中央一张可坐十五人的大圆桌上铺着明黄色的桌布,凝聚了中式古典宫廷色彩,豪华气派,四周环绕的是一米宽的走廊,此刻若有身着旗袍的秀丽女子端坐于此,抚琴呤唱,那就更能增添一番风雅了。打点这个茶楼的是位姓方的很是可人的少妇,据她介绍,留槎阁一共才七个包间,这个大包间是最贵的,但只要消费到一千两百八十元,就可以从上午坐到晚上。这样看来也不算昂贵,往后我若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带着他们再次光临。
世上的楼阁数不胜数,世上的名楼阁比比皆是。孤陋寡闻的我除了登过江西南昌的藤王阁,没有领略过几个楼阁的雄姿,但我知道北宋范仲淹那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著称于世,而朗朗上口的那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从小就知道那座光耀千古的灌雀楼。然而,比起所有的闻名于世的楼阁来,我还是最最喜爱留槎阁,因为她是属于我们龙泉人自己的,我亲眼看着她在这片废墟上重新崛起,释放出她独特魅力的光芒,以她的骄姿美态时刻吸引着我的眼球,还可以随时随地投进她温馨的怀抱。
其实,留槎阁的由来也是很有历史渊源的,据《龙泉县志》记载:留槎洲亦名仙洲,又因由蒋溪与秦溪冲积汇成,故又名蒋秦屿。双流奔逝,洲峙于中。昔林木葱郁,桃柳相映,亭阁高耸,虹桥横跨其间。北宋元祐年间,龙泉乡宦何之奇(字才翁)与杭州太守苏东坡同泛西湖,偶谈及此景,苏公叹曰:“得非张骞所乘之槎乎?”遂为之命名为“留槎洲”,并书“留槎阁”三字相赠。才翁携归,刻匾于桥阁上。诗人陈舜俞亦题诗一首“闻说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两溪流。长桥跨岸虹垂地,高阁凌空蜃吐楼。浩瀚乾坤供醉眼,凄凉风雨送行舟。凭谁为问槎边客,未必无人犯斗牛。”后人称苏东坡榜书之遒劲,陈舜俞题诗之警拔,留槎阁之雄伟为三绝。元末,书榜毁于战火,亭阁亦数兴数废。可见,留槎阁曾经有过她的辉煌和雄伟,也曾历尽过千年的风雨和沧桑,有着深远的人文底蕴。
凭栏眺望,凉风扑面,其凉爽任何空调都无法比拟。在这样的阁楼上喝茶饮酒,带给我的只有神仙般的逍遥。
今夜,酒不醉人,而留槎阁的所有让我深深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