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个乡村少年的电影情结

    电影对于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少年的成长,说多重要都不过份。我的家乡在龙泉一个典型的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刚刚度过了困难岁月逐渐走向温饱的日子里,我也逐渐从童年走向了少年。懵懂少年未经世事,文革却如同大浪淘沙裹挟着我们甩向了文化的沙漠。小学、中学是人生多么宝贵的求学阶段,却刚好与文革十年相重叠,高中毕业了,高考才恢复,历史的机缘巧合刚好把我的大学梦给埋葬。
    今天回想起来,在我的少年成长过程中,读书的日子留下的记忆真的不多,有的也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而已。常常让我回想的倒是那些追逐着乡村电影放映队奔走于各个村庄的夜晚。电影放映队来了,乡村少年的节日也就到了,我们一群赤脚的孩子对电影放映队来时是远远地接,去时是远远地送,那个高兴的劲儿就别提了。
    那时我的老家还未通公路,每逢县里电影放映队下来,公社领导都会安排下面的生产队派五六个人去城里挑电影担子。我家就住在公社隔壁,每次派人去县里挑担子,我几乎都可以提前知道,于是第二天就带着一帮小孩早早地跑到山岗上去等,等到电影挑子的队伍到了,就一路欢呼雀跃地跟着回到学校的操场上,等着电影机器解去包装安装起来,白色大幕高高挂起,才肯回家吃饭。就因为这事我耽误了帮家里做事,不知挨了我母亲多少遍的骂,我却不知改悔。
    那时的电影片子并不十分好看,我记得看得最多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还有《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战争题材的影片,偶尔也会放映一些文革题材的彩色故事片,片名现在都忘掉了,后来好像还进行了批判,说是“四人帮”搞的片子,有什么政治意图,可惜我们小孩都看不出。
    最惊奇的还是那些放电影的装备,一台台机器各有各的用途。我至今还记得有发电机,那是用汽油发电的小机器,发电时的汽油气味特别好闻,那时我的家乡还未通公路,对难得一闻的汽油气味有一种特别的感觉。电影放映机好象只有一套,但那是由好几台机器连接起来的,影片放映的时候那胶片有节奏而带有磁性的声音,吸引着我会不时地去看机器,所以我总是把放映机旁边的位置看成是最好的位置,每次总是早早地就搬了凳子把那里的位置占了来。放映中途要换片,我更是聚精会神地仔细看放映员的每一个动作,生怕他们出错似的。
    那时的人们对于电影的热情,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那时的人们对于一部好电影真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记得在我们一帮小孩年岁渐长,稍有脚力的时候,一部好电影只看一两遍是不能满足了,于是就开始跟着电影放映队一个村一个村地跑,自己公社的村庄跑完了还要跑到相邻公社的村庄去看,一定要看到跑路已经难以企及了才肯罢休。我记得当年看得最多的是《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和《闪闪的红星》等几部。第一次看《闪闪的红星》是在城里的电影院,当时城里已经放这个片子了,而乡下还远未轮到,我迫不及待要看,就向我妈要了五角钱,和几个小伙伴走了20多里的路,到县城的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还吃了一碗肉丝汤面才回家,真是又满足又自豪。
    那一次是我这一生第一次在城里的电影院看电影,当时对城里人真是羡慕得一塌糊涂,心想将来如果能像城里人一样常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此生足矣。现在,每当我路过电影院,就禁不住回想当年自己对电影的渴求,看到今天的电影院经常门可罗雀的情景,真有恍如隔世之感。我常常想,是那特定的年月造就了那个时代特定的一代人,物质的匮乏人们尚可坚持,而文化精神的匮乏是人们难以忍受的,所以才出现了年轻人跑步赶看电影,电影院买票踩死人的事件。
    电影我现在还喜欢看,但到电影院看电影真的很少了,家里的电视电影频道和网络已经让我疲于应付。说一句不怕人笑的大实话,当年老师让我们写作文说说自己的志向,我毫不犹豫地写了自己将来想当个电影放映师,还被老师批评为志向不高。现在自己已经年近半百,就是这不高的志向也还落空,甚是可惜。 洪声保


编辑:陆军 来源:今日龙泉 2008-09-03 15:15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