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辈子,总有许多出行。回首自己这三十多年来的出行经历,最大的感觉就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适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于安仁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当时村里没有通公路,乡亲们出行全部靠两条腿走。有一次,我姐姐把家里用来杀害虫的“敌百虫”(一种农药)药水当成凉开水喝了下去,最后是家人背上她,轮流紧急跑步,到了8公里外的区卫生院抢救才化险为夷。那段时间,家里人最多的感叹就是公路真得很需要。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已经通了一条砂石公路。但说实话,乡亲们的出行很多还是走路,因为一方面班车一天只有一班,另一方面,乘车的费用让并不富裕的乡亲有些望而却步。记得从1982年起,我到离家5华里的学校上小学,5年间除了偶尔能让有自行车的哥哥捎带一下,来来回回基本上都是和同村的小孩子一起走山路。
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农村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到了1987年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行驶在我们村公路上的客车除了国营的以外,还有个体运输户。那时,我们这些住校的学生每星期往返家与校之间,大部分都是乘车了。
虽然车子的班次多了,出行比以前方便,但如今回想起来,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乘坐客运汽车并不见得是很美好的回忆。记得我读高中时,龙泉的通乡县道很多还是砂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让不少同学选择了个把月才回家一趟。而这些,并不仅仅局限于县道,1994年我考入温州医学院读大学,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时,刚好是一个烈日暴晒的日子,路上车子多,所乘坐的车子在青田段遇到大堵车,闷热的车厢内夹杂着路面扬起的灰尘,让人感到窒息。龙泉到温州并不远的路程,却走了整整8个多小时。
出行的条件由方便转到舒适,严格地说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事。那些年,金丽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先后开通,市内的康庄工程、县道硬化等工程相继实施,而且,2006年年底,丽龙高速也正式开通。与此同时,客运车辆的状况也在不断地好转,旅程稍微远一点的班车都换上了空调豪华大巴。这一切,让人们出行变得舒适了。
2007年,我回温州医学院参加十周年同学会时,车子走的都是高速公路,从龙泉到温州仅用了3个小时,再想想10年前第一次去温州的情景,真可谓是天壤之别。不仅出远门的交通发生巨变,咱们市内的出行条件也在与时俱进。如今,如果我们思念老家妈妈烧的家常菜时,即使已经是夜晚,也可以租个车子沿着平坦宽阔的柏油公路直奔老家,最多也就是几十分钟的车程。
出行条件的不断“提档升级”,让我看到了龙泉城乡的沧桑巨变,更让我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编辑:陆军 来源:今日龙泉 2008-09-11 1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