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每当我听到著名歌星潘美辰的歌《我想有个家》,就不知触动哪根神经,听得格外专注。
我也有一个令朋友们羡慕的温馨的家。妻子美丽、贤惠、有才干,但一直常年两地分居,达12年之久。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乘改革开放之春风,才从安徽淮北调回故乡龙泉,实现了一家四口的团圆之梦,但仍挤住在只有15平方米的宿舍里。在那时能得到这间宿舍已很不易,它还是妻子单位的领导照顾,将一间办公室临时改造的。单说烧饭吧,就缺少一个像样的炉灶。以往我不在家时,妻子用的是小风炉或者煤油炉,又因我家是单居室,没有厨房间,只能在筒子楼的走廊上放一个特制的板糠灶。说起这个特制的板糠灶,算是我们家的创造。我把一个原先盛水用的小铁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并在桶底中间凿了一个比小茶杯口还小的圆孔,然后用废旧钢管做了一个比圆孔略大一点的15厘米高的空心带孔网状的小铁芯。生火时,我将一支小碗口粗的木棒置于铁桶中间,在棒周围将板糠填满夯实后,取出木棒,再将小铁芯置于圆孔上,最后在小铁芯周围填上一点起火用的刨花,点燃刨花后燃及板糠,即可烧饭做菜。原理有点类似煤炉,火很旺,大约烧一顿饭只需一分钱的燃料费,虽说操作工序较繁杂,但它节约空间又省钱。那时龙泉老百姓没有烧煤的习惯,大多使用木柴灶,木柴灶既费柴薪又占空间,于是这轻便节柴的板糠灶就迅速地在龙泉工薪阶层中流行开来,这也给我这个温馨的小家平添了一份喜悦。我常给妻子开玩笑说:“这板糠灶是咱家的财神爷,它给咱家每月节约了15元的柴火费哩!”当时的15元可不算小数目,相当于现今的200元。
1990年,我们家的住房条件因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得到改善,全家搬进了水南小学教师新宿舍,虽说只有40平方米,但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妻子已是最高的奖赏了。于是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筒子楼,告别了使用七年之久的板糠灶。从此我家有了厨房、卫生间,用上了蜂窝煤炉,用不着三顿饭顿顿要生火费神了。不久我又买了电饭煲、电炒锅、电茶壶、电冰箱,家庭厨具全面进入电气化,但每月的电费却令人咋舌。还好,比电省钱的煤气灶很快进入每个家庭,我家随之用上了煤气灶,单位还发来煤气罐和煤气票,于是我又添置了燃气热水器,不再为冬天洗澡而发愁了。到了新世纪的2002年,龙泉城市扩建,水南小学连同教师宿舍搬迁到新址棋盘山路,我家房子便由小套换大套,有120平方米,还有一层小阁楼外加一个能植花植草的大露台。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也进入花甲之年。奋斗了将近一辈子,我虽说没圆上小别墅的梦,也总算赶上时代的潮流。新家三室一厅装修得非常得体,具有文人气息。我还在小阁楼上装修了电脑写作间和小书房。同时我没忘记厨具厨灶的“革命”,妻子马上用我们一家四口增加的工资买来一套全新的现代化厨具外添一个微波炉。在搬家的时候,妻子把放在储藏间里的小风炉、板糠灶、煤油炉、蜂窝煤炉、电饭煲、电炒锅、旧式煤气灶等统统扔掉,我却把它们一一捡了回来。我对妻子说:“这些厨灶为咱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记载着咱家30年的变迁历史,我想赠送给市博物馆,办一个家庭厨灶变迁的实物展览哩!”
编辑:季靓 来源: 2008-10-17 1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