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市是著名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文化底蕴深厚,本报即日起将推出龙泉文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剑作为古代兵器,因其身有双刃,剑端锋利,可斩可剌,而被广泛应用。古战场上近战格斗、防身卫体,均是剑光闪烁。而剑又由于长度适中、重量合度、形体巧致、适合随身佩带而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几千年来,直至今日,剑始终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一点在中国兵器史中是独一无二的。从战场士卒杀敌的兵器,到上层贵族炫耀身份地位的佩饰,剑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演化,以至后来的帝王将相、武士侠客、甚至文人雅士、道人法师无不与佩剑有关。
一般认为,佩剑源于北方草原游牧部落随身佩带短剑、短刀的习俗。由于游牧,随身佩带刀剑既可防身又可随时用于切割植物或者肉食。而作为士卒战场杀敌之剑,其实也存在随身携带的问题。剑作为兵器,与士卒生命相关,必须随身携带,同时剑的形制也适合随身佩带,因此,可以说佩剑这种形式是剑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从早期作为兵器到后来作为礼仪佩饰,剑的佩带形式及围绕佩带的装饰均经历过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
陕西省长安张家坡西周早期墓出土铜剑置于死者腰部右侧,应为生前佩剑的佐证。西周时期的一些贵族墓,亦多有铜剑出土,应为墓主人生前随身所用。武王伐纣,攻克殷都,驱战车至鹿台,用剑剌穿纣王的尸体,也证明武王佩剑上阵。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车驭手、出土的人物俑以及敦煌壁画、古籍插图等实物资料中,我们还能找到古代佩剑和佩剑形式的实例,从中不难发现佩剑形式的演化和发展。
佩剑通常是将剑悬挂于腰。由于早期剑较短,无鞘,因此早期佩剑一般是在剑首端部设有一个圆环,将绳穿入圆环并系于腰间。西周晚期起出现剑鞘,剑亦加长,于剑鞘上部设环或耳,穿绳系腰,以一种合适的角度,佩于身侧或背后。为使系卸方便,则在绳的系腰一端固定一颗大珠,系腰时塞入腰带,卸剑时拨出珠子,十分方便。大约由于珠子容易滑脱,并且于腰也不舒服,尔后替之以剑钩,即一端固定于剑鞘,一端勾扣于腰带。春秋时期起,出现璏,璏,系剑之鼻钮。璏的侧面有长方形穿孔,可以直接穿腰带,璏其实是一个装设在剑鞘正面的长方框,将剑鞘的背面贴于佩剑者的腰际,腰带穿过长方框,束紧腰带,剑就不会晃荡。璏的位置一般在剑鞘中上部位,由于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长,因此,璏在剑鞘的位置是越来越靠近中部。某些剑镶嵌以玉质剑璏,并雕刻以精美的纹饰,已属于玉具剑范畴。以璏佩剑的方法一直流行到汉代,此后的佩剑方法越来越纷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悬剑于腰是正统的佩剑形式,变化的是剑鞘上悬剑的配件。随着礼仪佩剑装饰的日益繁复和豪华,悬剑配件就越具装饰性,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剑鞘背部装设剑梁,梁上近两端处各有一孔,以穿绳悬挂。这种方法由一点悬剑发展到二点悬剑,便于调整悬剑角度,并更具稳定性。从本质上说,佩剑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每个时代多种并存,所说的仅是较具典型和较为流行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云南晋宁石寨山画和该处一战国墓等考古资料,云南一带流行一种斜挂于肩的佩剑方法,即将剑带斜背在肩上,这种方法对于气候温湿,衣着单薄,穿行于丛林中的云南人来说,比佩剑于腰更为合适。因此,可以说佩剑的形式既具时代性,也具地域性。
剑从实用佩带到礼仪佩饰其实质是一个功能扩大和功能转移的过程。一般认为追溯礼仪佩剑的发端应与吴越贵族佩剑有关。《周礼·考工记》说:“吴越之金锡,此材美者也。”从现已发现的数以十计的越王剑和吴王剑来看,其制作和装饰已大大超出兵器的范围。如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格镶嵌绿松石,剑身饰以菱格暗纹,并刻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乍用剑”。类似情况在其他的越王剑、吴王剑以及诸多的越式剑中出现。这种剑并非谁人均可拥有,它不但有等级之分,而且是权力、地位、威仪的象征。
用于佩饰的剑在加强装饰的同时,其兵器的功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礼仪的功能随之增强,礼仪佩剑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玉具剑和班剑。
玉具剑是饰玉的剑,饰玉的部位多为剑首、剑格和剑鞘。
在剑上配以玉饰是和中国人对玉的一贯推崇密切相关的。从良诸文化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琮、玉璧等玉器中可以看出,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对玉十分崇拜。这些墓葬中的玉琮、玉璧是作为礼器出现的,它象征着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此后,玉器成为祭祀等重要仪式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从商代起,更是将玉比德,《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的《论玉》,将君子所有美德都喻于玉中。因此,商代以来,佩玉成为显示身份的一种方式。显然,玉具剑的产生与佩玉有关,两者存在着渊源关系,玉具剑由此而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礼仪佩剑。
一般认为,一把完整齐备的玉具剑具有四种玉饰,即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玉质剑首最早见于春秋晚期墓葬,战国至汉代出现较多,剑首一般均为圆饼形,各代的差异在于饼形的大小、厚薄以及纹饰的不同。玉质剑格在玉具剑中数量最少,其形制一般为菱形体,即平面为矩形,侧面为菱形,中空以穿剑茎,平面刻以兽面、朵云及几何形等纹饰,少有光素。玉质剑璏镶嵌于剑鞘中上部,以供穿带佩系,其平面多为矩形或梯形,侧面可见方孔以穿带,平面亦刻各类纹饰。玉珌装套于剑鞘末端,春秋后较为流行,一般为圆筒形,亦有上宽下窄的梯形,早多光素,后渐雕饰以兽面、云纹等,汉代多有浮雕和透雕。值得说明的是,玉具剑也经过一个发展历程,早期的玉具剑只有一、二个玉件,至汉代,才出现了四件完备的玉具剑。从现有的考古资料不难看出,玉具剑开创于春秋前后,战国至西汉末为鼎盛期,东汉起渐少,至魏晋已基本衰落,此后较为少见。明清时期,玉具剑复现,那只是出于怀旧、收藏以及作伪的目的,并非礼仪佩剑的需要。 (待续)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09-02-04 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