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0月22日4版)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织。”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繁荣景象画图。宋、元时的龙泉青瓷出口外销不是零敲碎打,而是有计划装船,沿瓯江运到出海口后再漂洋过海的,不是你今天烧好了一窑在等,而另外的窑又还没起火。烧窑、装船基本上是有个统一的时间。说烧窑了,大家就一齐点火,说装船了,大家又同时上阵,很难有人想象那场面到底是什么模样。据民间传说,那时,在龙泉大窑一地,就有三十六座大窑七十二座小窑一齐升火。如果是夜间,嵌窑火于朦胧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又是一幅怎样的美丽壮观画图!还是想象吧,想象总比文字描述要丰满要美丽得多。
同样,“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织”,人们可以想象成江帆点点左上右下两支见不到头的船队,仿佛是两条长长的飘带,长年累月地移动漂流在瓯江上,上至龙泉溪,下至温州港,这样仙境般的视觉冲击力,即使是神笔,也难以描述到位。
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人慕名去过大港头,谁也无法统计。但去大港头的人,也许都会站在大樟树下的埠头上,远望烟云似的瓯江,在两岸绿荫的护卫下川流而去,总免不了浮想联翩。
大港头除有一个大埠头,沿江的每幢小屋都有一个石阶小埠头,据当地老百姓讲,大港头之所以称大港头,自从这里有埠以来,就是过往船只商贾的歇息之地,因为它的位置正好处在瓯江的中游。窑工排工船工,商船官船散船,真可谓是船舶往来如织,人头攒动如梭,热闹程度可想而知。有些排工窑工把货运到温州港脱手后,中途在大港头歇夜,几乎把一年的辛苦收入一夜之间就消费了。灯红酒绿笙歌声声中,埠头在一年年变大变繁荣,以至于当年衙门的书记官、墨客们来不及记录当时的盛况,来不及探究多少随时都会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来访者眼里,那沿江小楼无疑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吊脚楼,在某扇打开的阁楼窗户下,穿着红绣鞋的“翠翠”,如今还在翘首盼望着心中的情郎风尘仆仆地奔向她的怀抱呢! (未完待续)
编辑:季靓 来源: 2010-10-27 2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