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者,唯茶是也。”
“龙泉金观音”,不止“牵众生之口”,更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采茶、制茶、售茶等产值以亿元计的产业一条龙,为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作了一次美丽的绽放。
从2007年申请注册公用商标“龙泉金观音”至今,不过短短5年时间,“龙泉金观音”年产值实现了从零到1亿元的突破,并以“乌龙茶五朵金花”之一、“龙泉第三宝”等美名享誉国内。龙泉人也从金观音快速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金观音 香飘千万里
走进兰巨乡官浦垟村,一垄垄青绿滴翠的茶树遍布山前屋后,茶叶加工厂房传出阵阵茶香。
福建茶叶收购商吴政文,今年第二次来到了官浦垟村。每次到官浦垟,吴政文都要收购500多公斤的金观音鲜叶。想到将这些茶叶运回去加工,可以带来丰厚利润,吴政文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龙泉的金观音茶苗最初还是从福建引进的,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质量上乘的龙泉金观音茶叶让吴政文感叹不已。
像吴政文一样来我市收购茶青的福建茶商不少。他说,这两年,不少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等几个县市的茶商都慕名来龙泉采购茶叶,而且采购量不少。
福建,向来以生产乌龙茶著称,“龙泉金观音”能受到福建茶商的青睐,这不能不让龙泉人感到自豪。
2006年,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制出质量上乘的金观音茶产品至今,不过短短5年时间。5年来,“龙泉金观音”茶产品以独具“香、活、甘、醇”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这只比绿茶更香更醇的茶,让习惯于饮用绿茶的江浙沪人在品鉴后,无不爱不释手。
如今,“龙泉金观音”早已香飘大江南北,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一只响当当的乌龙茶名品,被业界称为乌龙茶系列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潮州凤凰单枞、台湾乌龙茶之后的第五朵金花。“龙泉金观音”茶,也成为龙泉继龙泉宝剑、龙泉青瓷之后的“第三宝”。
我市产茶历史悠久,在三国时就有产茶记载,但过去只产绿茶,且发展不快。2004年,我市茶叶种植面积只有1.76万亩,年产值仅1400万元。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连续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金观音茶苗的引进,开辟了龙泉茶叶历史的新篇章。
谁也没有想到,短短5年时间,“龙泉金观音”从无到有,产值从零到1亿元,改写了龙泉茶产业难以做大的历史。如今,我市有“龙泉金观音”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金观音”专业村3个,标准化加工厂30家。2011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万亩,总产量1480吨,总产值1.5亿元,其中龙泉“金观音”等特色茶叶面积1.5万亩,产量达到了400吨,产值占了全市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茶企业 市场竞风流
“龙泉金观音”是全市金观音茶叶的一个公用品牌。这个品牌促进了龙泉特色茶的兴起,也促进一批茶叶企业的崛起。茶叶龙头企业的崛起,又进一步打响了“龙泉金观音”品牌。
说到“龙泉金观音”,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功不可没。2004年,金福公司就从福建省茶科所引入金观音良种茶苗,建立了全市首个金观音茶叶基地,在龙泉乃至浙江这块土地上首次成功栽培金观音。2006年,该公司以浙江大学茶学系等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经过反复的工艺优化试验,研制出了金观音茶产品。当年,“龙泉金观音”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厅新产品鉴定,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第一只乌龙茶新产品。
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兴奋之余,也多了一份思考。
那时候,全国茶叶市场竞争激烈,远有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近有景宁惠明、松阳银猴等,省内外强势茶叶品牌层出不穷。
金观音茶何去何从?政府是简单地将这一产业交给“市场”,任茶商茶农在风浪中搏击,还是发挥作用,护航把舵,促使茶产业发展壮大?在抉择中,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后者。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只有实施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宣传,才能将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产业,覆盖面和受益面才会更广。
2007年,我市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协调、组织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接着,以协会名义,设计出特色鲜明的“龙泉金观音”图标和精美的包装,并申请注册了公用商标“龙泉金观音”。
浙江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在其它茶企业刚刚步入金观音茶叶领域之时,又捷足先登,利用“金观音”茶树良种“绿、乌”兼制这一优异性状,春茶早期制作名优绿茶,春茶后期及夏秋茶制作乌龙茶、红茶。
这一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了制绿茶以细嫩原料为优,而制乌龙茶、红茶以相对粗老的成熟叶为佳,绿茶以春茶品质最好,而乌龙茶以秋茶质量最优的特点,延长了高档茶叶的生产季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茶园的生产效率。
金福茶业董事长金必福说,按此模式,“金观音”亩均产值高达1.5万元以上,而普通绿茶亩产值5000元就算不错了。
在政策的引导和高效益的带动下,全市一批龙头茶叶企业迅速加入特色茶产业发展当中。阳光、顶峰、五龙山、披云食品、畲乡生态农业等茶叶龙头企业,凭借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全市特色茶产业的主力军。
我市借此东风,强化企业的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效应,先后成立了2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推进了“龙泉金观音”茶产业的发展。
去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金观音科技文化创业园”项目的引进,无疑又让人们对“龙泉金观音”的明天更多了一份期待。
众茶农 乐业奔小康
兰巨乡官浦垟村的村民是 “龙泉金观音”崛起过程中最早的一批受益者。
官浦垟村曾是兰巨乡13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之一,耕地以山垄田为主,引水不便,粮食产量低。2005年,全村80%以上的耕地抛荒。正当村两委为如何走出村经济发展的窘境而发愁时,“龙泉金观音”出现了,这令官浦垟村看到了希望。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平说,官浦垟村位于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多,种植其它农作物往往会遭其破坏,而唯独茶叶不受影响,于是村两委就动员村民们种植金观音茶叶。
如今,官浦垟村已有80%以上的农户在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900多亩,昔日的荒山荒田都成了满目翠色的茶山茶园。
项海根是该村第一批种植茶叶的农民。今年,他家的茶叶面积达到了8亩多,每亩一季的效益就达到3000多元,年收入有5万多元。村民张建平不仅自己种植茶叶,还办起了一个小型的茶叶加工厂,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
据兰巨乡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今年官浦垟村的金观音茶青收入已达到100余万元,平均亩收入达到3000多元,高的每亩8000多元。
“龙泉金观音”的兴起,也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了就业。
在金福茶园,绿油油的茶树连绵不绝,63岁的李美华腰间系着竹篓,正全神贯注地弯腰采茶。李美华是查田镇坑源底村人,她说,她每年都来这儿采茶,一天下来有近百元的收入。
孟芝也是茶园的老工人了,7年来,每到采茶季节,她都会被接到茶园成为一名采茶工。“年龄大了,也没什么其它合适的活干,采茶谁都会,赚点养老钱。” 老人边采边说。
茶园里,众多采茶工人在忙碌着。金必福说,他的茶园里有来自道太、安仁、兰巨、龙南、查田等各乡镇(街道)的妇女200多人,最忙的时候达到260多人,每年发放的采茶工资就达100多万元。
采茶时节,采茶工成了“宝”。各茶叶企业甚至种植大户都会抢着去各地接采茶工,一些企业以包吃包住等优越条件吸引采茶工人。
碧绿的茶叶不仅装扮了龙泉的山山水水,更致富了一方百姓,成了群众奔小康的“绿色银行”。今年,我市茶产业的目标早已确定,那就是总产值突破2亿元,并以龙泉茶文化研究会为平台,扩大龙泉“茶文化之乡”的影响力,促进茶产业、茶经济、茶旅游、茶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不久以后,“龙泉金观音”必将为打造“活力龙 幸福泉”添加更为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