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陈善明 陈茶封坛第一人

    见习记者 龚隆淼                     

    从打工仔到茶农再到企业家,这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路,陈善明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每一个脚步都记载着其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近日,记者走进福建省武夷山市善明茶业,探寻其拼搏、奋斗的人生足迹。
    陈善明,1975年出生于武夷山市,祖籍浙江龙泉,现任武夷山龙泉商会常务副会长、武夷山善明茶业董事长。

不甘平凡 艰苦创业

    俗话说“穷人孩子早当家”,陈善明亦是如此。1992年,生活的艰辛,迫使年仅18岁的他放弃了初中的学业,走上自立谋生之路。
    “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独自一人坐在村口的大树下苦苦思索,我该怎么办。”陈善明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辈子没出过深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一年耕耘满打满算,也才刚刚够维持生活。
    陈善明心想,如果一辈子呆在山里,继承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这辈子就毫无出头之日了。他暗暗发誓,自己决不能同父母一样靠种田度日,再苦再累也要出去闯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这样,他心里萌发了创业的强烈愿望。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陈善明经营过蚕茧生意、办过袜厂、搞过物流运输,但最终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为此,陈善明到武夷山景区当起了轿工。抬轿是个体力活,要是遇到大块头的游客,抬着上下山几乎是疲惫不堪,但他却说,只要游客开心满意,他的付出就值得。
    经过几年的磨砺,24岁的陈善明已经足够的成熟稳重。1998年,经过慎重考虑和计划,他正式步入茶行业。仿佛是一种缘分,又或是对茶行业有着格外的热爱,陈善明从开始的摸爬滚打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期间都没出过太大过错,而这一做就做到了现在。
    外行人或许有所不知,制茶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对身体和精神消耗都很大。“茶农没觉睡”,这是茶圈子里的人都知道的事实。每到制茶季节,大部分茶农都要十天半个月忙碌在茶叶生产车间,累的时候只能眯眼稍微休息片刻,甚至到最后站着都能睡着。当然,茶农的辛苦程度远不止这些,除了要做好产品以外,还要自己寻找销路。那段时间,陈善明每天起早贪黑拿着样品挨家挨户推销茶叶,遭受闭门羹更是家常便饭,但他都坚持了下来。可想而知,他走到今天付出了多少努力。
    成功从不会抛弃努力奋斗的人。通过不懈努力,加上他敏锐的市场眼光,陈善明的茶叶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并在2003年独自创办了善明茶厂,之后陆续建立茶叶研究所、合作社等,为现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数日夜的努力,终究开花结果,善明茶厂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
    如今,在整个武夷山市,陈善明的名气愈发响亮,大家也都对这位白手起家的人充满了敬意。

创新模式 陈茶封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善明茶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转型或探寻新的销售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去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陈善明寻找到了“突围”的契机。一天,他参观一家贵州酿酒厂,了解到“封酒”这一新模式。“封酒”是由买卖双方在某个时间节点共同见证,将一坛酒进行密封保存,并在约定时间再共同打开,出售还是自饮由买家决定。此举不仅能让酒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香醇,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这小小的一坛酒来寄语未来的美好生活。
    这一刻,陈善明若有所悟,酒可以拿来封,茶是不是也可以?于是,陈善明便立即返回武夷山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询问老一辈茶人等方法,尝试将“封酒”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运用到茶叶上。
    “酒越藏越香,茶也是如此。”陈善明说,他自己本就喜好陈茶,身边的很多茶友,也都喜欢收藏陈茶。不得不说,“封茶”蕴含着很大的商机。经过半年的努力,陈善明看到了成果。通过对茶文化历史的挖掘,并借鉴“封酒”的经营模式,陈善明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封茶”体系。2015年6月,陈善明与武夷山市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英联手举办“封茶”活动,封存了第一坛茶叶,这标志着陈善明的“封茶”正式迈向市场。
    在善明茶业茶窖内,记者看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陶瓷坛,这些都是已经封好的茶。陈善明与刘国英的第一坛“封茶”,就放在其中一个醒目的位置。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每个坛子上都写着“封茶”人姓名、“封茶”时间等相关信息。据悉,坛盖内侧还可以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封酒”有年限,“封茶”也是如此。陈善明告诉记者,他一般会建议客人“封茶”十年,因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茶,三年药、十年宝”,十年岁月打磨的陈茶,无论是口感和香味都更为值得品尝。同时,为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陈善明还重金聘请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等院校的博士、教授以及专家学者们对“封茶”进行技术指导。
    据了解,陈善明的“封茶”一经走上市场便大受欢迎。“‘封茶’独具文化魅力,具有非凡的亲和力,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常人对茶的认识,而且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陈善明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会有很多茶人茶友联系他,希望能在他这里封存一坛茶。
    “封茶”,看似一种买卖方式,其实不然,因为卖的已不单是茶叶,更多的是一种情怀。通过茶,与时间做朋友,让茶叶弥漫着时间的味道,享受茶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情怀寄放于这坛茶中,待未来打开时,品尝着地道的陈茶,闻着醇美的茶香,回忆一幕幕的往事,这无疑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截至目前,善明茶业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封茶大典”。今年11月16—18日,他还联合武夷山茶博会举办了更为隆重的“中华封茶大典”。

任职商会 服务家乡

    去年9月,武夷山龙泉商会正式成立,由于个人能力优秀及表现突出,陈善明被一致推选担任商会常务副会长。于是,他和龙泉之间又多了一缕联系。
    “上世纪20年代,爷爷那辈人已经来到武夷山市定居,父亲和我也都是在这边出生长大……”陈善明开始回忆他与龙泉的那段记忆。
    虽然陈善明在武夷山市出生、长大,但是他能说得一口流利地道的龙泉话。他告诉记者,龙泉是他的根,龙泉话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像中华“封茶”文化一样,都值得被传承下去。现在他也经常回龙泉,除了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寻找家的感觉。
    今年9月28日,龙浦高速正式通车。陈善明与商会其他负责人联合组织了“文化走亲”活动,10多辆大巴车600余人第一时间通过龙浦高速驶进了我市,不仅为新高速增添了鲜活人气,而且让这些生在武夷山市的龙泉人借此重回故乡,感受家乡的变化,助力家乡的发展。
    “高速开通之后,两地的距离被缩短了,联系更密切了,回家的感觉也更强烈了。”陈善明表示,作为一名龙泉人,他感到无比自豪。
    对于龙泉茶文化以及全域旅游的发展,陈善明表示,这也是他们接下去要努力的目标,他希望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6-11-18 08:55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