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中午时分,随着华严塔地宫封门最后一块现浇模板的拆去,标志着龙泉市重建华严塔工程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交界处,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中华灵芝第一乡、世界香菇发源地、中国生态第一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7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龙泉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华严塔,因塔内藏有《华严经》而得名,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于金沙崇仁寺内,俗称金沙塔,距今已有1032年。据记载,该塔为七级,高十一丈,雄伟壮观。崇仁寺建于五代907年,距今1100年,据北宋杨亿《金沙塔院记》载,香火兴旺,盛况空前。据记载,崇仁寺、华严塔内藏大量《华严经》经卷,是中国佛教重要经典。此经旁征博引,涉及面广,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国家首任文物局长郑振铎先生称“其价值之高,可与敦煌发现相媲美”。可见崇仁寺、华严塔是龙泉重要文化标志。
然而,1956年1至2月间,龙泉县进行城关镇道路修建,当时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为解决铺街用砖,在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拆毁华严塔和崇因寺双塔。塔寺内藏的大量佛经、绘画被烧毁,金佛像被熔化。其中少量经书被有识之士抢救,上交浙江省博物馆。
拆塔事件造成龙泉古城文化和佛教文物不可弥补的损失,成为千古憾事。该事件震惊中外,引起国外媒体持续性质疑,《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也进行披露。事发后,中央、省、地有关主管部门和检察机关来龙泉调查核实。1957年6月1日,在县二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上,拆塔事件的有关责任者被罢免。
塔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寄托着人类祈福锁风水、人兴事业旺之美好理想。塔被视为聚财之物,降福之尊。
太平修志,盛世修塔。重建华严塔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修缮历史文物之义举。多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和有识之士、广大民众对重建华严塔表达了强烈愿望。从2006年底开始,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考证,广泛听取意见,决定顺应民意——重建华严塔。社会各界共襄盛举,慷慨解囊。2008年1月21日,华严塔开工奠基,历经近两年建设,今年6月,主体工程顺利完成,目前内外装修也已进入尾声。
2009年9月17日早上,在各界代表及众多市民的共同见证下,20套件龙泉青瓷精品、6件龙泉宝剑精品、《华严经》三种版本各1套、1座水晶塔以及龙泉市区各时期全景图共5幅被藏入地宫,随即用混凝土现浇永久封闭,而这些代表着当今最高制作水平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等宝物藏于塔内,也使华严塔“身价倍增”。
如果说半个世纪前的“拆塔事件”是因为愚昧和贫穷,那么,重建华严塔意味着文明的升华和生活的宽裕。
新建的华严塔为八角仿宋塔,仿木结构,钢筋混泥土塔身,塔身为7层,附架下1层,共8层,建筑面积2578平方米,塔身高63.91米,塔刹高12.24米,塔基宽32米,塔身由塔心、外壁、回廊三部分组成,内设一部电梯和楼梯,整体建筑大气、壮观。
(文/图 吴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