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伟红 谢舒 通讯员 钟伟燕
时值盛夏,行走在上垟中国青瓷小镇4A级景区里,浓郁的瓷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小镇的各个景点,游客们赏瓷、品瓷、买瓷、了解青瓷文化……惬意悠然,平静美好。
可是谁能想象到,就在20年前,曾经热闹繁华的国营龙泉瓷厂,也曾一度冷清无比。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从三国两晋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迅速恢复中国历史五大名窑,尤其是龙泉窑和汝窑的生产”的指示,在上垟镇设立了国营龙泉瓷厂及青瓷研究所。上垟从此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龙泉青瓷规模化生产的基地。
上垟镇位于浙闽赣三省边际的交通要道,这里自古商贸繁荣,民间制瓷盛行,是龙泉青瓷生产、贸易的聚集地。
1998年,龙泉瓷厂改制,上垟青瓷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昌宏、天丰、鼎成为代表的青瓷规模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大力生产日用瓷、包装瓷,成为龙泉青瓷的领军企业。
2009年,浙江披云股份公司购得原国营瓷厂青瓷研究所地块,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了集休闲旅游、会务交流、文化体验、娱乐购物为一体,极具特色的国家4A级青瓷文化旅游景区。
2015年12月3日,在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我市与上海道铭公司签订了青瓷小镇合作开发建设协议。道铭团队的加入,为小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为小镇的跨跃式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龚佐力夫妻就是第一批回这里创办瓷厂的“新艺人”。“当时,小镇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2013年,我们看到了这个机会,就选择回来了!” 龚佐力告诉记者,他的祖辈就是国营瓷厂的职工,他就是在瓷厂长大的,孩童时期的玩具就是瓷厂里的一捧捧泥巴,可以说,从小就对青瓷有种特殊的感情。
“中国青瓷小镇就是展示龙泉青瓷的‘重要窗口’。”龚佐力告诉记者,这也是他把工作室建在小镇的重要因素。
据悉,为尽快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中国青瓷小镇还在上海杨浦区湾谷科技园设立了龙泉(上海)产业创新孵化中心,目前已启动装修。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当地充分展示自我的文化窗口。
同时,为拓展上垟镇特有的青瓷文化产业空间,该镇积极谋划并实施了龙泉市青瓷小镇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747亩,建成后工业用地可达350亩,可容纳70—80家青瓷企业,新增4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
“中国青瓷小镇名片越擦越亮,我们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也越来越强劲了!”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梅红玲告诉记者。
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占地26亩。2008年成为福利企业,是一家集科研开发、产品设计、陶瓷生产与销售的陶瓷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青瓷日用餐具、陶瓷酒瓶、高档青瓷工艺品和日用品等。
这些年,公司发展风生水起,目前已有企业员工180余人。2019年,公司生产总值超2500万,同时位于上垟镇青瓷工坊区块的新厂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厂区建设面积40亩,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完成厂区搬迁,届时将新增2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青瓷工坊区块的发展。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梅红玲表示,接下来,将借力小镇发展优势,促进企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企业走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小镇一日,青瓷千年。据了解,目前上垟镇共有青瓷企业24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2019年规上企业年产值达1.1亿元左右。全镇共有农家乐(民宿)40家,餐位3120个,床位489个,2019年农家乐(民宿)接待人数22.8万人次,同比增长30%,经营性总收入1443万元,同比增长33%。采访中,记者得知,全镇人口中,有1000多人直接从事青瓷行业,还有600多人从事青瓷店铺经营、瓷器包装等配套工作。近年来,得益于中国青瓷小镇的茁壮成长,当地不少劳动力选择留在家乡,不少外出创业者回巢发展。小镇周边,大小不一的青瓷作坊林立,该镇也成为了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最少的乡镇之一。
在中国青瓷小镇,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不会制瓷的本地人,那是不正常的。记者随机走进一家青瓷作坊——瓷缘堂。堂主刘小龙告诉记者,他已经从事青瓷行业27年了,对于青瓷的喜爱已是“如痴如醉”。看到小镇发展蒸蒸日上,10年前,他把工厂搬回了老家。
看到家乡的发展变迁,“80后”吴建波把家中闲置的老屋改成了民宿——凡己,2017年8月,开始试营业,让给老屋焕发出了新活力。
看着充满生机的小镇,吴建波对民宿产业充满信心。他说,将会扩张民宿的规模,增加特色房间、开设餐厅并完善书吧等娱乐设施,还将为客人定制龙窑体验游等项目,打造“凡己民宿”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