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让百姓与获得感相伴与幸福感同行
记者 季丹 吴珂娴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然有着鲜明的民生底色。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建设高质量“民生幸福标杆”上不断探索创新,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入手,不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这5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明显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让每一位龙泉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力。
瞄准民生热点让百姓幸福“更有质感”
过去,民生停留在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的基本需求层面。而今,民生更多意味着稳步攀升的收入、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市聚焦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热点,以民生“升级”助推群众幸福“升级”。
拔地而起的教学大楼、装备完善的实验室、标准化的体育场、先进的远程教育课堂……漫步城乡校园,记者看到的是日益完备的教育设施,感受到的是翰墨书香的文化氛围。
5年来,我市着力在提升教学设施配置、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教育的社会贡献力、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县)、初步建成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全市教育基础设施累计投入5.6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4.95万平方米,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5.56%,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7.29%……
就业连着千家万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市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出台就业补贴等一揽子政策,推出线上招聘、职业培训、困难人员帮扶等措施,打通就业堵点。
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让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江西师范大学毕业生季莹莹特意坐了2个多小时的飞机,从学校赶到西安参加家乡举办的人才招聘会。季莹莹说,这几年家乡发展很好,所以她也挺想回去工作的。
“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256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6400人;2020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73元,增幅4.2%,绝对值排名丽水第二。
住有所居,心有所安。惠康家园的叶女士通过保障房分配,告别了过去一家5口挤在一套老房子的时代,真切感受到有“家”的温暖,心里别提多高兴。其实这几年,像叶女士这样的困难户获得期盼已久的新房的例子不胜枚举。5年来,我市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让更多有需要的市民改善住房条件,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每一项措施,都浸润着民生温度;每一个数据,都考量着百姓幸福尺度。
回应民生痛点让百姓幸福“更添底色”
民生之大,事关家国。民生之微,医行安全。我市坚持每年实施民生实事,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又方便又省钱。”一句话说出了百姓的心声。市民张女士在市人民医院接受检查时,医生发现她30天内已经做过胸部平扫,通过电脑上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可以清楚看到检查资料和结果,从而缓解了像张桂兰这样的患者之前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重复检查和重复收费”等问题,减轻市民的就医负担。
“先诊疗后付费”,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远程会诊,为患者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就医费用;大力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计划,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爱心志愿者走访城北乡大贵溪村留守老人时,通过扫描挂在老人家门口的“二维码”标识牌,发现老人患有糖尿病,当即将原先带来的慰问品更换成无糖食品。老人张翠云不禁感叹:“多亏了这个二维码,避免了一场意外。”
面对养老资源紧缺、老人生活诸多不便等问题,我市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共建养老机构12家,总床位1356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51个,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19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在做优做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我市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和实施了一批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十三五”期间,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投入8.3亿元推进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三大卫生健康项目。
幸福是民生之愿。生活环境的安全感,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幸福。平安祥和的背后,是大力推进“平安龙泉”建设的努力。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通过抓基层“平安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与群众的沟通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平安建设”的标准,并通过紧紧依靠群众,建立社会化多元参与的治安防控网格工作机制,明确社会化治安防控网格任务,制定社会化治安防控网格流程。“有安全感”也成了市民常挂在嘴边的评价。
兜牢民生“底线”让百姓幸福“更有底气”
民生福祉,枝叶关情。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做好城乡居民兜底工作。当一项项民生承诺,写进万千百姓的生活,犹如一道道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高楼大厦背后的老百姓生活。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现在我每月有低保金910元,我感觉很知足!”家住八都镇枫锦村的老人李义兴激动地告诉记者。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5年来,我市着眼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健全各项关爱保护制度,为他们的幸福加码。
同时,我市不断提高城镇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自2015年城镇低保每月488元,农村低保每月352元,提高至目前每月910元。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连续多年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决心,为人民幸福生活兜牢了底线。”
“医药费总共34万多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6万多元,大病保险报销5000多元,本来需要支付27万多元,但‘浙丽保’又报销了17万多元,现在自付只要十来万元就可以了。”龙南乡的洪先生因主动脉瓣狭窄,在省人民医院进行了主动脉瓣置换术,高昂的医药费曾让他忧愁不已,但在一系列医疗费报销后,他轻松了不少。
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们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我市还推出了农村小额保险、低收入农户补充健康保险;大病保险待遇向贫困人员倾斜,纳入特困、低保、低边范围的困难人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调整为80%,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按原规定降低50%,调整为 0.9 万元,不设最高支付限额,为像洪先生一样的人驱除了生活中的灰暗。
兜底线、织密网、促发展、可持续,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近年来成绩斐然: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1210元/月;将19种病种纳入大病病种,进一步扩大了大病救助范围和救助比例;临时救助改革试点经验已全面扩展到19个乡镇(街道)……
所有出发点,是民生;所有落脚点,还是民生。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付出,让全市人民奔向共同富裕有了更大的底气。
一件件民生实事接连落实,一幅幅民生愿景变成实景,民生保障答卷绘满幸福色彩。新的征程,我市还将继续书写更厚实的民生账本、更生动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