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今日龙泉 >>正文

中共龙泉市委关于制定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1月18日中国共产党龙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2021-02-19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中国共产党龙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丽水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龙泉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聚焦“重要窗口”,聚力龙泉复兴,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打造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

  1.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夯实龙泉复兴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是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丽水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全面厉行“丽水之干”,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开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开创了新时代美丽幸福好龙泉建设新局面。二○二○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47亿元;全省26县发展实绩考核连续5年列入第一档次;生态经济蓬勃发展,获评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制造先进基地、省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市)、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初现成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域最美大花园建设扎实推进,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文化魅力持续彰显,青瓷宝剑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经济迭代发展,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样本,“国镜药业模式”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典型案例,龙浦高速、衢宁铁路建成通车,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品质持续提升,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年总收入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和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现象“双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健康龙泉、法治龙泉、平安龙泉建设全面深化,清廉龙泉建设成效明显,县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龙泉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龙泉复兴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龙泉复兴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韧性强、潜力大,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从省内看,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正在制定新一轮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政策。从丽水看,正高扬“丽水之干”奋斗旗帜,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从我市看,迎来了生态文明兴起、文化繁荣兴盛、健康时代来临的时代机遇,迎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省“四大建设”、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国试点、衢宁铁路通车、国家公园即将创成等历史性机遇,高质量绿色发展态势向好,同时历史形成的发展欠账仍然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发展不够协调,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我们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理解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判断,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突破期,主动顺应我市新型工业化加速增长期、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期,科学应对资源要素稀缺加剧期,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文化是最大特色、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市情,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坚决扛起龙泉复兴新使命。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站在龙泉撤县设市30周年新起点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为抢抓新机遇、顺应新期待,我们要围绕龙泉复兴发展梦想,紧扣富民强市目标愿景,坚决扛起“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赋能助力”“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争当‘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模范生”“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打造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三大历史使命,绘出一张接续递进的龙泉复兴蓝图,谋出一套系统科学的龙泉复兴战略,探出一条符合市情的龙泉复兴路径,全力推动龙泉实现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复兴。

  在战略目标上,奋力打造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立足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态禀赋,将匠心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百姓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加快打造一座蕴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包容大气的开放精神”的气质之城,一座融合“美丽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特色文化高品位、人民生活高品质、商贸服务高水平、县域治理高效能”的现代之城,一座与世界对话的精彩城市。

  在战略要求上,奋力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持“发展服从于保护,保护服务于发展”的理念,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做到“绝对高质量”与“相对高速度”有机统一;坚定“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发展阶梯可以跨越”的决心和意志,创造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全力推动龙泉整体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跨越式重塑和迭代,做到遵循普遍规律客观性和把握发展阶段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在战略任务上,奋力推进“六兴六高”工作重点。坚持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兴生态文明,推动美丽环境高颜值;兴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兴剑瓷经典,推动特色文化高品位;兴公园城市,推动人民生活高品质;兴综合交通,推动商贸服务高水平;兴民生事业,推动县域治理高效能。

  在战略引擎上,奋力激发“一路两化”澎湃动能。突出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坚定不移走开放创新之路。精准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以平台“二次创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规模速度的攀升、质量效益的提升、发展路径的跃升。

  在战略抓手上,奋力抓好十个方面重大举措。谋定用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落子”,打响“天下龙泉”品牌,打造浙西南科创基地、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圣地、践行国家公园理念生态高地,实施生态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倍增行动、有效投资倍增行动、文化名城提质扩容行动、新时代乡村振兴行动、富民惠民安民行动、“党建提质、能力提升”行动。

  在战略保障上,奋力打造一支堪当龙泉复兴重任的匠心干部队伍。实施“固本培元铸忠诚”工程,激励广大干部全力铸就“五种匠心特质”。树立实干实绩鲜明导向,激励广大干部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保障“八大机制”,有效推动干部队伍理念创新、方式转变、作风提升。

  4.到二〇三五年龙泉复兴的远景目标。龙泉复兴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更具世界影响力和特色竞争力,“好龙泉”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成为“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赋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IP具有国际影响力,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国标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位列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丽水九县(市、区)第一方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特色经典文化彰显新优势,“天下龙泉”品牌世界驰名,青瓷宝剑文化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现代化先行的样本;城乡融合发展绘就新图景,“一江三城”城市形态和“一园一带三景群”城乡格局全面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显著提高;区域综合交通形成新体系,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成为浙闽赣三省边际区域交通枢纽和电商物流中心;人民品质生活实现新跃迁,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县域治理现代化格局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5.“十四五”时期龙泉复兴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高扬“丽水之干”奋斗旗帜,凝聚“龙泉复兴”行动伟力,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系统实施龙泉复兴“1369”战略行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加快促进全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加快推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美好生活,奋力打造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聚力开创龙泉复兴新局面,努力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让“好龙泉”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6.“十四五”时期龙泉复兴的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条件,坚持保护和发展辩证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互促进,坚持质量效益和规模速度统筹兼顾,龙泉复兴取得关键性成效,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勇当“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努力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赋能助力。

  ——努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成为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点。全市生产总值(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实现“两个较快增长”,即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相互之间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其中,GDP增速处于丽水第一方阵,规模总量突破200亿元,人均GDP力争突破10万元;GEP转化率逐年提升,实现高效转化。经济提质扩量全面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努力打造浙江大花园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生态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和全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县(市),瓯江山水诗路起航地风采立体展现,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分区)成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性典范产品,绘就高远深远平远最美山水大画卷。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努力打造浙西南开放创新高地。按照“走入‘一带一路’、融入长三角、接入海西区”的思路,构建以制度型开放为特征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指标实现“四倍增四提高”,基本建成浙西南科创基地。以数字赋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和营商环境最优县(市)。

  ——努力打造世界级经典文化圣地。青瓷宝剑文化“深化”“物化”“转化”深入推进,文化经济形态和经济体系更趋多元、更富活力、更具特色,青瓷宝剑产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比重超过65%,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创成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区、文旅融合示范县、5A级景区城,龙庆聚落发展区块主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天下龙泉”品牌更具世界影响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努力打造长三角公园城市人居福地。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重塑城乡内在结构和未来关系,创新城乡融合及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城乡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实现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乡村全面振兴,“一江三城”城市形态和“一园一带三景群”城乡格局基本形成,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山区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努力打造区域性交通商贸重地。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系统构划区域发展快行线,互联畅达、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网基本形成。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发展联动、经济互动、要素流动,成为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区域性节点城市。

  ——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收入增速保持全省前列,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健康龙泉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浙西南革命精神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政府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清廉龙泉、法治龙泉、平安龙泉建设纵深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县域治理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

  二、大抓开放创新,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突出全方位开放、融合式创新,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加快推进国际化。发挥“海丝之路”内陆起始地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加强外向型经济发展,谋划建设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国际化高能级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友城在陶瓷、五金汽配、竹木制品等领域的合作。依托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总部(筹)、故宫博物院,全要素、全周期、全领域运营“天下龙泉”平台,策划举办系列高品质巡展,加快推动高品位文化产品、高质量生态产品走向世界各地、走进千家万户,致力重现“青瓷之路—开放之路”辉煌。全面落实稳外贸各项政策,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合作。

  8.加快融入一体化。坚持全域融入、战略协同、重点突破,依托优越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禀赋,建设长三角生态安全农产品供应地,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完善全方位高质量接轨长三角工作机制,强化战略、规划、体制等一体协同,推进人才、科技、产业、项目、金融、服务等各领域深度接轨,打造山海融通共赢发展共同体。深化拓展与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引进更多优质教育、医疗、科技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两招两争”活动,吸引集聚域外更多优质资源要素。有效发挥异地商会作用,积极感召乡贤回乡创业,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全面促进龙泉经济和“龙泉人经济”融合发展。

  9.加快跨山统筹区域合作。全面落实丽水“一带三区”发展规划,以建设世界非遗文化传承区、国家公园建设先行区为目标,加强产业跨区域协作,打造创新活力和支撑功能强劲的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加快构建环国家公园文创大走廊,建设特色小镇群,打造龙庆经典文创聚落区主中心、世界级经典文创高地。强化省际区域合作,与浙闽赣周边城市开展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协作,与衢宁铁路沿线城市开展智能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领域合作。

  10.打造浙西南科创基地。坚持创新空间与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协调发展,整合市域科创资源力量,建成运营汽车空调、青瓷宝剑、森林经济三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检验检测、市校合作、工匠培育、创业创新五大平台建设,构建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的高水平现代化平台体系,争创汽车空调产业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健全完善产业培育“一院一园一基金一政策”和企业“科研在外地、生产在本地”创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1.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大院名所等各类科创资源,推动开展长效紧密型合作,建设一批创新载体,汇聚一批创新团队,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支持本土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平台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成效。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创新要素、激发创意灵感,积极培育生态智创主体,打造生态智创平台。

  12.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县(市)和浙闽赣三省边际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深化“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举措,实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倍增行动”,支持引进人才在龙泉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化校企合作,依托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汽车空调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开拓进取、创新思维、实干担当的企业家队伍。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丰富“人才码”功能,建设若干人才之家、人才公寓。

  13.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迭代升级科技新政,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科技政策与人才、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无缝式有机衔接。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优化全链条、专业化的科技公共服务,拓展科创双创园、中小企业孵化园、科创飞地等创新空间,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体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打侵权假冒、侵犯商业秘密、商标恶意抢注等行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全面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14.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社会最关注、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争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国资国企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地方发展的可用财力保障。以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要素流通的关键环节,畅通要素循环渠道,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以一流环境集聚一流要素、招引一流企业,打造人才、科技、产业、市场、资源和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15.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浙西南营商环境最优县(市)。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迭代升级“一件事”集成改革,构建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深化“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施生态信用提质工程,创新生态信用管理制度,丰富生态信用激励约束场景,倒逼市场观念、发展观念和政绩观念的转变。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升级“网上中介超市”。突出“大综合、一体化”,完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

  三、大抓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平台“二次创业”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生态工业第一经济,加快推进以平台“二次创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开展生态工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倍增行动,坚持数字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经济“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从优到强”。

  16.域内整合提升一个开发区。以打造“生态型、创新型、高产型、融合型”的产业集聚大平台为方向,切实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平台、主引擎作用,加快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安仁、查田、八都等乡镇功能区整合优化提升,实现平台向高能级跃升、产业向现代化升级。建设小微企业园、创业孵化园、标准厂房,推进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平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要素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管用的平台管理制度体系。

  17.域内拓展再谋一个开发区。推进发展平台“东进西拓”,加快安仁、石达石两大乡镇功能区产业空间开发建设,将发展触角往兰巨方向延伸,谋划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培育发展大智造、大健康、大文旅产业,有效实现与百山祖国家公园、火车站场、通用航空机场等区域抱团开发、联动发展,切实提高平台项目承载力和空间开发集聚效应。

  18.域外合作共建一个开发区。依托 “山海协作”制度优势,携手上海奉贤区、杭州萧山区、嘉兴秀洲区等协作区域,合力共建奉贤—龙泉双创园、萧山—龙泉科创园、秀洲—龙泉智造园、平湖—龙泉产业园、钱塘新区生态补偿特别合作区、松江—龙泉产业飞地。优化完善“飞地经济”管理体制机制,谋划建设更多科创飞地、生态飞地、产业飞地,以“飞地互飞”模式搭建循环互通的桥梁,打造新时代山海协作升级版。

  四、大抓新型城镇化,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规划引领、文化赋能、以人为本、匠心铸城,深入实施文化名城提质扩容行动、新时代乡村振兴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城乡相向而行、融合发展。

  19.促进人口双向流动。完善“大搬快聚”和“两进两回”机制政策,打通农民下山进城、产业上山发展的双向通道,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分类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增强新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

  20.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全面实施名城提质“1139”工程,加强城市景观风貌设计和管控,统筹推进名城保护、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和江滨两岸建设,护好棋盘山、九姑山、凤凰山“城市绿心”,激活瓯江“一江好水”,勾画瓯江绿道线、城市外环线、城市中轴线“城市主脉”,打造城东新城、龙泉火车站、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九大区块”,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不断提高城市首位度、辨识度、共享度、精致度。

  21.促进人人共享发展。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住房保障、公共公益、美化绿化“四大板块”,全面提升教育功能、医疗功能、商贸功能、生态功能“四大功能”,打造人人都具出彩机会、人人都享品质生活、人人都有归属认同的城市。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推进城市生态优化、功能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花园邻里中心建设,营造创新集聚街区。建设“花园云·城市大脑”,引导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城市共治共管,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五、大兴绿色产业,加快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坚持产业为纲、项目为王,坚定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方向,培育壮大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2.积极培育大健康产业。突出生态赋能,大力发展基于龙泉绿水青山优势的内生性和外源性健康产业,促进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在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国镜药业龙头带动作用,瞄准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加大现代中药、仿制药、创新药研发力度,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加快激活水经济,大力发展涉水产业,引进有实力的水科技研发机构,孵化水经济市场主体,开发高端饮用水、酒水软饮料、医用针剂等领域高附加值涉水产品,构建具有龙泉特色的涉水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康养产业,深度推进“六养”融合,打响国家长寿之乡品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行动计划,提标建设一批现代乡村产业示范带、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和“康养600”基地,持续壮大“竹茶菌蔬”“蜂果药牧”等健康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打造长三角健康农产品供应基地。

  23.积极培育大智造产业。突出创新赋能,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高性能泵阀等精密智造产业和青瓷宝剑、竹木制品、鞋业制造等时尚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空调、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加快实施“机器换人”、全自动生产线改造、智能车间改造,扎实推进“标准地”“亩均论英雄”改革,大力开展“低散乱”企业整治,有效促进不锈钢、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靶向招引、区域协调联动、畅通产业关联,扎实推进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4.积极培育大文旅产业。突出文化赋能,坚定不移实施文旅兴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全域型、内涵型、开放型、创新型、体验型“五型”文化旅游业。高标打造一批具有引擎效应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全力创建5A级景区城。突出城市旅游、乡村漫游,着力破解龙泉山、青瓷小镇、宝溪竹建筑等景区运维难题,精致打造“一剑钟情·从瓷开始”城市旅游风景线,升级打造“不灭窑火”体验游、“海丝瓷源”探秘游、“红色经典”研学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全面打响“天空越野”“龙泉论剑”等特色文旅品牌。深度推进“红绿融合”创新转化,致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加强对旅游服务的长效改进,优化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打造旅游服务功能升级版。

  2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和“绿色智造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力推动电商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蓬勃发展。建设数字社会,拓展5G等新基建应用场景,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治理现代化。

  26.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有效投资倍增行动,谋划推动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高能级战略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项目。狠抓重大项目攻坚,建立项目清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高效完成省市县长项目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完善“五网”融合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六、大兴剑瓷经典,加快推动特色文化高品位

  坚持一手抓青瓷宝剑文化弘扬、一手抓青瓷宝剑产业发展,做深做实青瓷宝剑文化“深化”“物化”“转化”工作,致力打造世界级经典文化圣地,加快推动青瓷宝剑文化走向世界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27.推进青瓷宝剑文化系统研究。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依托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研究中心、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青瓷宝剑文化研究院等平台资源,结合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和发掘提炼青瓷宝剑的核心文化内涵、抽象表达外延,努力形成“龙泉学派”。重点开展青瓷宝剑与全球化、青瓷宝剑与新时代、青瓷宝剑与生活美学等方面研究,推进青瓷宝剑文化和历史、艺术、宗教、人文等全方位深度融合,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提升和拓展青瓷宝剑文化的生命力和生产力。创新传播模式,加强媒体融合,构筑青瓷宝剑文化立体式的传播、认知和辨识格局,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8.打造青瓷宝剑文化标志产品。坚持组团式开发、抱团式发展,有机融合青瓷宝剑元素、历史场景、乡愁记忆,将散落的文化遗址、产业园区、特色景区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聚力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创意园、青瓷小镇、宝剑小镇、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省级青瓷文化旅游度假区“一厅两园两镇两区”剑瓷文化旗帜性项目,提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功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文润城,注重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底色,强化名镇、名村、名窑的保护与利用,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典范。

  29.壮大青瓷宝剑文创产业。聚焦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人才培育“前端”精准发力,品牌塑造、市场拓展、销售管理“后端”持续给力,推动剑瓷文化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着力构建更趋多元、更富活力、更具特色的剑瓷文化经济形态和经济体系。持续举办龙泉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世界青瓷大会、龙泉青瓷巡展等系列活动,谋划举办世界刀剑大会、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创新推广“会展营销、电商营销、网红营销、节庆营销”,强化市外“一城一主题推介”品牌营销。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直播经济和跨境电商,升级打造龙泉青瓷宝剑商城平台。实施文创人才兴业计划,聚力推动艺术瓷与日用瓷协同发展、高端刀剑与日用刀剑同步开发、剑瓷技艺传承与剑瓷文化弘扬齐头并进,争取艺术瓷引领风潮、日用瓷超越欧洲。探索开发工业陶瓷和科技陶瓷。

  七、大兴公园城市,加快推动人民生活高品质

  坚持公园营城理念,加快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相宜、自然经济社会相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30.精心构建“一园一带三景群”城乡格局。突出“一园”绿核统领,整合旅游景区、经典产业、古镇古村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具有国家公园特色的旅游文化休闲小镇。强化“一带”集聚辐射,沿瓯江山水诗路集中布局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农业产区等产业发展带,串联古窑址、古码头、古村落等特色资源,推进“文化+研学”“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创新“三景群”圈层联动,打造上垟、竹垟、宝溪等西部乡镇“青瓷文化景群”,住龙、锦溪、岩樟等西北乡镇“红色文化景群”,城北、道太等北部乡镇“生态文化景群”,全域打造自然生态与特色文化相得益彰的最美大花园。

  31.精心塑造“一江三城”城市形态。坚持以水为脉、以山为骨、以文为魂,加快实施名城扩容“挺进西南”行动,以一江串三城,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按照“5A景区城”建设标准,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和能级,谋划打造“文化城”。推进炉田、河村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休闲康养产业,谋划打造“健康城”。加快推进兰巨撤乡设街道,扩展城市开发边界,谋划建设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谋划打造“智创城”。

  32.精心绘就花园乡村美丽图景。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联动推进乡村规划提升、美丽城镇创建、美丽林相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农民增收致富、古村复兴示范、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特色品牌建设、乡村人才培育集聚、乡村现代化治理“十大工程”,推动乡村空间重塑、业态重构、文化重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趟出新路、作出示范、提供样板,全力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以数字赋能建设未来乡村,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八、大兴综合交通,加快推动商贸服务高水平

  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前瞻谋划更多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区域性交通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33.畅通外联交通体系。坚持“东拓、西进、南延、北伸”,以建成通车的衢宁铁路、龙浦高速、龙庆高速,以及谋划建设的通用机场、温武吉铁路、义龙高速、金龙城际铁路为主脉络,加快构建“六纵四横一绕一机一航道”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争取早日实现龙泉至省会城市公路“3小时交通圈”、铁路“2小时交通圈”。

  34.完善内联交通网络。以城市中轴线剑川大道南北延伸线串联南城、北城,以城市西环线G528畅联主城区、火车站场、国家公园、通用机场,与绕城东线、环城北线、环城南路共同形成城市交通闭环。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切实将交通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历史人文线、产业发展线和生态富民线,加快实现城区至一般乡镇“30分钟交通圈”、偏远乡镇“60分钟交通圈”。

  35.提升商贸物流水平。出台电商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电商物流发展专项政策。科学规划经济开发区场站仓储及配套设施,加快谋划建设汽车城、智慧物流港、物流快递中心、旅游集散换乘中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营造健康、有序的物流快递市场,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骨干现代物流企业。完善市区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全流程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致力打造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区域性节点城市。

  36.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中介、会展等服务供给能力,优先发展多式联运、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培育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服务业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

  37.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布局“智慧商圈”,高水平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高品质步行街、特色消费品市场,发展夜经济,提升社区商业消费,激活乡村消费。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动“云消费”新场景应用。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全面优化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九、大兴生态文明,加快推动美丽环境高颜值

  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打造践行国家公园理念生态高地,让绿色成为龙泉最动人的色彩。

  38.全域打造最美生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高点定位,抓好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把百山祖国家公园精心绘就成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大画卷。按照“严格控制区+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区”三级全域联动理念,构建“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联动创建制度,深入实施美丽河湖、美丽林相、美丽田园等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大花园“耀眼明珠”,串珠成链建设一批“多彩廊道”,全力打造万山滴翠、层林尽染、鱼翔浅底、繁星闪烁的诗画龙泉。

  39.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设和实践创造并重,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改革,高标推进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全域开展GEP核算评估,绘制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底图,推进GEP核算评估成果全面应用。大力推进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交易,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转换机制,拓展市场化实现路径。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国镜药业等市场主体生态产品价值创新转化实践范例,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发展生态产品利用型产业。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公益林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40.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严格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战役”和垃圾、厕所“两大革命”,联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优化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强化生态屏障、生态空间、生态廊道共同保护,推进全流域、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加强突出环境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广应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建设全域立体生态监测网。大力培育践行生态文化,积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发展绿色建筑,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

  十、大兴民生事业,加快推动县域治理高效能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1.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开发性和保障性举措并重,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新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入实施“八个万元” 促农增收行动,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联动”强村计划,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乡村整体经营,增强乡村内生发展活力和农户自主增收能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计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集体性分红收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实施结对帮扶助农行动,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42.大力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力度。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鼓励引导小微创业。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3.大力开展教育提质行动。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规划,有效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以更大力度实施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品质化、集团化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质改革和初中“壮腰”工程,深入实践联盟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公办薄弱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托管合作办学,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完善特殊教育、终身教育保障机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建设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致力打造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44.升级建设高品质健康龙泉。全面落实《健康龙泉2030行动纲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补短工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不断深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融合体和医共体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与浙医二院、浙医四院、温医大、丽水市人民医院等对接合作,扎实推进龙泉市人民医院创“三乙”、中医院创“二甲”。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治未病”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实现卫生健康全面数字化转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公园建设。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4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精气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进融媒体深度发展,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集群。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纪念馆为重点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整体功能,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设“书香龙泉”。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46.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浙丽保等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加强支出型贫困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4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建统领“五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强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打造矛盾化解“终点站”。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完善村(社区)自治机制,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和包案处理制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深化“雪亮工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

  48.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龙泉。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大平安”理念,把安全发展贯穿各领域全过程,防范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打造全国最平安县(市),夺取更高星级的平安金鼎。坚决捍卫政治安全,深入推进网络社会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加强经济安全,织密织牢经济安全风险监测网,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加强城市安全保障,全面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和新型领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守牢危化品、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环境污染等风险底线。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培育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台风洪涝灾害等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

  十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实现龙泉复兴“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龙泉复兴“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厉行“丽水之干”,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众志成城为实现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49.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固本培元铸忠诚”工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中央、省委、丽水市委决策部署高效落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启动新一轮“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开展“红色领航、村格联心”活动,打造“剑瓷红”党建品牌,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实施“党建提质、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五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突出匠心干部“五种特质”,健全激励保障“八大机制”,加快锻造一支全面厉行“丽水之干”、堪当龙泉复兴重任的匠心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全力营造“领导带头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好氛围。

  50.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方位打响“文化统战”品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1.深化法治龙泉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统一执法司法标准,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推进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形成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互补的立体监督网络。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52.深化清廉龙泉建设。全面构建“四责协同”机制,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常态化清单化可视化开展政治监督,完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全面构建与绿水青山相协调的清廉生态系统。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全面规范政务服务、市场廉洁体系、项目资金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权力运行,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四项监督”贯通衔接,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推动监督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全面充分转化。

  53.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丽水市委四届九次全会、龙泉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部署,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丽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扬“丽水之干”奋斗旗帜,以非一般的精神状态干出非一般的发展热潮,实现非一般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步迈向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奋力打造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加快实现龙泉复兴发展梦想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

  1.五种匠心特质:全力铸就绝对忠诚、赤诚为民的匠心情怀;全力铸就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全力铸就开放大气、开拓创新的匠心胸怀;全力铸就勤勉敬业、实干奋进的匠心担当;全力铸就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匠心境界。

  2.八大机制:建立健全赛马比选机制、比学赶超机制、干部评议机制、高效执行机制、动态督查机制、综合考评机制、关爱激励机制、常态监督机制。

  3.龙泉复兴“1369”战略行动:“1”指一大目标愿景,即富民强市;“3”指三大历史使命,即坚决扛起“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赋能助力”“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争当‘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模范生”“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打造一座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的历史使命;“6”指六大战略安排,即谋定龙泉复兴的战略目标、战略要求、战略任务、战略引擎、战略抓手、战略保障;“9”指九大重点任务,即大抓开放创新,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大抓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生态工业裂变升级;大抓新型城镇化,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兴绿色产业,加快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大兴剑瓷经典,加快推动特色文化高品位;大兴公园城市,加快推动人民生活高品质;大兴综合交通,加快推动商贸服务高水平;大兴生态文明,加快推动美丽环境高颜值;大兴民生事业,加快推动县域治理高效能。

  4.“四倍增四提高”: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技术交易额“四倍增”;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四提高”。

  5.“六养”融合:身养、食养、心养、医养、智养、旅养融合。

  6.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7.“五网”融合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8.“六纵四横一绕一机一航道”:“六纵”即衢宁铁路、金龙城际、义乌至龙泉高速公路、S227省道、528国道、仙居至庆元公路;“四横”即温武吉铁路、丽龙庆高速、龙浦高速、322国道;“一绕”即绕城路;“一机”即通用机场;“一航道”即瓯江航道。

  9.“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0.“八个万元”促农增收计划: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百斤鱼万元钱”“千斤粮万元钱”“万袋菌万元钱”“新三宝万元钱”“农合联万元钱”“活产权万元钱”增收计划。

  11.“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

  12.“六医统筹”:扎实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医院、中医、医生统筹。

  13.“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14.“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综治工作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全科网格。

  15.“四责协同”:将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横向协同协作与纵向压力传导结合起来,建立“四责协同”机制。

编辑:季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