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剑都龙泉
剑祖欧冶子公祭典礼 啸武 摄
“咣当—咣当”,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铁锤声,炉子里火光闪耀,一块红亮通透的铁块放在铁砧上。数人轮番捶打,洒下汗珠一片。这是龙泉街头常见的铸剑场景。
龙泉,一座燃起中国铸剑薪火的城市。2600多年前,铸剑祖师欧冶子于此汲水淬剑,出现了五色龙纹、七星斗像。传说中的“七星龙渊剑”由此诞生,龙泉与宝剑的故事也自此开始。
一把宝剑成品制作成功,在总体设计确定后,在工艺流程上主要分3大部分,30多道工序。剑身锻制,有配料、锻合、成型、镂刻、鎏铜、铲锉、淬火、磨砺等工序;剑鞘制作,有配料、开片开槽、胶合、修正成型等工序;装具配置,有落料、刻花、样壳等工序。
欧冶子铸龙渊剑,用剑池湖水淬剑,开创了中国铁剑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龙泉县南五里,水可用淬剑,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中国水系词典》称:“古籍载,(剑池湖)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置县时为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湖,宋时避龙字讳,改名剑池湖。”剑池湖作为龙泉剑文化的发源地,当地人认为是龙泉文脉所在。
古代的剑池湖有多大呢?据明代的方志记载,剑池湖“周三十亩,今为荷池”。可见当时湖的面积不小,而且开满荷花。正所谓沧海桑田,眼下剑池湖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早些年是农田,现在是房屋与马路。
古时剑池湖旁有井七口,其排列状如北斗七星,故称“七星井”。铸剑师们都一直沿用以七星井之水给宝剑淬火的方法,随着岁月流逝慢慢变成了习俗。直到今天,铸剑人在开炉吉日都要象征性地到井里取来井水倒入淬剑水桶内,以视虔诚和敬畏之心。
铸剑师又在龙泉剑的剑身上镂刻北斗七星图,以剑应北斗天象之形,故又称“七星剑”,更显龙泉剑的威力和神奇。
湖旁有剑池亭,又称“剑子阁”。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曾先后两次重修剑池亭。第一次是1957年,据当年《重修剑池亭碑志》载:“特拨款一千二百元,鸠工修葺,经一月而始竣工。秦溪山麓,剑池湖畔,重现绿树成荫,红阁掩映,济川桥横,剑池雨霁之胜景。”对于新建的剑池亭,原龙泉宝剑厂厂长赵永泉曾撰文描述。“秦溪山麓临井建有一亭榭,朝北偏东。阁基高一丈五尺,一色棋盘山花岗石砌成。剑子阁雕梁画栋,红柱题联曰:‘山上铁英阁下清泉飞出龙渊剑迹,背后苍松眼前香荷送来剑池雨霁。’青瓦覆盖,白泥瓦镶边,白栋砖压脊,两头鱼龙相对,中间双凤捧月,四向飞龙跳角,角下铜铃鸣风。剑子阁内,南面的墙上画着腾云驾雾的苍龙口吐双剑,气势蓬勃;东西墙各有大圆窗,窗两边共有四幅欧冶子铸剑图;阁内北檐下有额匾一块,上书‘剑子阁’三字,白底黑字,苍劲有力,与欧冶子将军庙的‘剑池古迹’四字遥遥相对;阁基北面是仅余的一口剑池,六角井栏围口,池深三四尺,水清寒甘洌,基墙上刻有‘古剑池’三个字。秦溪山郁郁葱葱,古树参天,翠竹欲滴;两棵虬松曲折蟠螭,一棵挺拔昂首,一棵斜覆阁上,给剑子阁平添十分景色。”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剑池亭都是龙泉剑池湖胜景的标志性建筑。
时光流逝,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不住岁月无情的风吹雨打,剑池亭早已不复存在。亭后的两棵古松,亦前后枯萎死亡。仅存的剑池古井被置于公路涵洞之下,不见天日。
1993年,剑池亭在原址重建。新亭以钢筋水泥结构,代替了原有的木结构,亭柱有联“龙光昭九域,剑气贯千秋”。然而,与昔日剑池亭胜景相比,已改头换面,也没有移来松树,自然少了古色古香之神韵。
为了纪念欧冶子在龙泉铸剑的功绩,后人在秦溪山剑池湖之北,还建有欧冶子将军庙。据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寰宇通志》记载:“欧冶子庙,在龙泉县南五里剑池湖前。”庙内欧冶子塑像,头戴金盔,身披战袍,双手持剑,威严而坐,俨然一副将军模样。塑像前神位牌上书“敕封护国欧冶子大将军之位”字样。
欧冶子原本只是一位出色的铸剑师,因铸剑抗吴有功,才被越王勾践封为将军。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是传说中欧冶子铸出第一把宝剑,化龙飞天之日。龙泉剑匠们认为这一天是铸出好剑的吉日,能得到祖师的神助。因此,这一天剑匠们都要去欧冶子庙举行祭剑祖仪式。仪式结束后,剑匠们还要挖秦溪山泥土补炉,取剑池湖水淬剑,祈求保佑能造出锋刃锐利、光耀夺目之好剑……现在的欧冶子将军庙建于2005年,重修于2014年。白墙黛瓦,飞檐凌空,古庙新颜,香烟缭绕。
随着龙泉宝剑声名鹊起,龙泉宝剑风靡一时。这也让宝剑铸造“军团”迅速成长。如今龙泉铸剑企业已近百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