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引外来“凤凰” 壮本地“卧龙”
记者 季丹 见习记者 陈昱伶 通讯员 连宝娟 徐晓婷 张筱菲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工程,充分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为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汇聚澎湃动能。
“厚植土壤”搭平台
浙江山区26县市之一、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区位劣势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打好科技人才“翻身仗”是突破口。近年来,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强市”“科技兴市”等新路径,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异军突起的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就是典型例子。
“科技创新是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崛起的‘不二法门’,只有引进现代化管理、机器换人、招才引智,创新研发优势才能日益凸显。”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爱松一语道出了发展奥秘。
从“模仿制造”到“研发智造”,新劲从中尝到了甜头。和新劲一样,广大企业纷纷以“提质增效”促转型升级。政府更是以“店小二”的姿态为企业提供服务,集质量检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龙泉市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被浙江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华称之为“技术超市”。目前,该综合体提供的产品检测报告已被50多个国家(地区)认可。我市汽车空调产业产值每年以22%以上的速度递增。
抓住综合体创建的机遇,政府投入6800余万元购置了49台(套)汽车空调检测研发设备,先后获得吉利、比亚迪第三方认可实验室资质,成为国内汽车空调领域唯一获得国家CNAS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项目超过200项。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通过市校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中间站”,延伸了青瓷、森林经济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浙西南科创基地”平台……一系列综合体的建设,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硬件+软件”的全方位支撑。
“精准滴灌”解难题
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
“横向对比,我们的人才引进政策绝不差,甚至媲美丽水,但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少,流失得却不少。”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坦诚地表示。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针对人才工作的理念、视野、路径、生态等,我市通过“精准滴灌”进行系统性重塑,催生了人才工作一系列“化学反应”。
前不久,我市赴湖南招才引智,开启数场“抢”人大战,通过现场面试、现场签约、现场招录的新方式,一锤子定音,提高“成功率”,仅在教育专场招聘就成功签约7人,其中双一流硕士1人、双一流本科生3人。
引才端口前移,方法路径也在迭代。龙泉基力思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迎文“牵手”,让基力思公司从“来图加工”到建立产品研发体系,只用了4年时间,并与西安交大合作获得了4项软件著作权。
近年来,通过“市校合作”,我市先后与国内外94家科研院校(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专家教授总数达383位,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
盛立柱,吉林农业大学的菌类作物专业的研究生,现在是市农业农村局的农艺师。她和同事们用几年时间共同研发的黑木耳液体菌种短棒,一经推出就带来农民增收。今年,竹垟畲族乡盖竹村的罗永堂种植黑木耳液体菌种短包10万棒,预计纯收入达16万元,比常规品种增产增收不少。
今年伊始,我市举全市之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作风效能革命行动,持续写好“人才平台”“人才飞地”“柔性引才”“人才服务”等聚才用才留才文章,打造热带雨林式的最优人才生态。
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龙漂”“龙归”等青年、大学生、新市民渐渐成为主力军。龙泉“80后”青年张森创办“指尖风云”平台,发挥电商助农新优势,让农户不出家门把钱赚。
打出“组合拳”,我市不但精准引进外来“凤凰”,本地“卧龙”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不仅稳固了本土人才“金字塔”,而且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深耕细作”笃前行
人才驱动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2021年,我市在丽水率先开展“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收集51个技术难题,整合梳理关键技术共性难题15项,如农产品自动采摘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受理申报项目54项,拨付资金282万元,撬动企业2000余万元研发投入。
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协同配合,在聚力招引人才、破解科技难题的过程中,全市各主体齐头并进,亮点纷呈。但是,作为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7个重点帮扶县,发展先天不足、相对滞后,加上区位劣势,我们更要抓高能级平台建设,抓高质量产业融合,按照“以产业定位科技、以科技索引人才”的思路,建立健全重点产业目录、关键技术目录、紧缺人才目录,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链合一”新格局。
抓高品质人才服务,突出“人才有感”的标准和要求,建立人才科技服务十件实事机制,推动人才科技新政体系化集成化,迭代升级一批人才科技数字化场景应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关键小事”,不断释放人才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成果不等于成效,科技创新非一日之功,培育人才更在“朝朝暮暮”,破解人才困境、攻克科创难题,还需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