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今日龙泉 >>正文

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

我市打造农业发展“双”引擎
2022-05-06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记者  项素兰  通讯员  叶志伟 

  农业是第一产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受制于“九山半水半分田”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我市土地资源有限,环境要素制约明显,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农增收效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如何破难?如何提高农业的富民效益?

  在我市的解法里,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是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短板的牵引性工程,是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举措和强大动能,也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耕地零散缺路坡多  农技人员素质低年龄大

聚焦短板“补营养”

  连日来,在西街街道河平村,施工人员忙碌于田间地头,将400多亩零碎的“巴掌田”成功改造为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基地。不久以后,这里的耕作、插秧、收割均可采用轻型机械操作,日常除虫、施肥等也可采用“无人机”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作为浙江山区26县之一,长期以来,我市受自然条件限制,山区耕地分布零散、坡地较多、地块小,田间缺乏机耕道路,导致“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制约了我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聚焦水稻和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规划布局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农机装备“机器换人”,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农机装备“自愿联合、机具共享”“服务中心托管、农民使用”等模式,“以地宜机”“以机宜地”双向用力。

  剑池水稻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农资供应、育秧、机插、粮食烘干代藏、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农业机械出租及维修、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大超市”。

  “一些农机、设施价格不菲,很多农户承担不起。”合作社雷少伟说,在他的合作社,农民“只租不买”,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农业的红利,加快增收。

  随着“双强”行动的纵深推进,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等问题却成了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我市直面困难,在“引才、育才、用才、聚才”上下功夫,聘请浙大4位教授分别担任蔬菜、中药材、畜牧和中蜂养殖产业首席专家。首创以公开招聘的形式招募社会化农技员28名,组建涵盖10个产业的乡土服务队,深化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及定向培养,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升级以“龙泉菌师” “丽水农三师”为主体的乡土人才品牌体系,为“双强”插上人才的翅膀。

集约化智能化提升改造  农业实施数字化

转型升级“换脑袋”

  1亿元,这是“龙泉茄”一年来的产值。透过数据这扇窗,可以看到“双强”的“推波助澜”。

  从最初大田直播到现在大规模的基质穴盘育苗,从嫁接成功率只有六成多到现在的九成多,在我市蔬菜行业里深耕了数十年的毛月旺,经历了很多次育苗、嫁接、种植等方式的转型升级。

  在毛月旺看来,茄产业想要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如今,他的育苗基地里迎来一批满满科技感的机械设备:智能化环境测控系统、智能化地热源加温系统、自动化育苗输送带、自动播种机……

  “人工每人每天只能播种100盘左右,这个机器每个小时能达到600至800盘。”在育苗基地里,最让他骄傲的装备还属自动播种机。“机器精量播种,每一穴都能达到单粒播种,苗长出来以后整齐、强壮,而且还能控制它的水肥条件,幼苗的品质更好。”

  集约化育苗场智能化提升改造方案,是我市对“双强行动”的进一步探索。此外,我市还搭建了现代化栽培管理体系,推广运用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等技术,减少种植过程中的人工干预,提升育种效率。目前,全市建设数字化育苗基地200余亩,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节约人力成本超40%,增产率达到75%。

  “双强”这项工作中,离不开典型示范的引领带动。近年来,我市共安排实施省级农业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示范建设重点项目12个,其中数字农业产业发展项目10个、数字农旅融合类项目2个。去年成为全省“数字畜牧”试点县。今年的黑木耳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协同攻关入选全省农业“双强”十大重点突破试点项目。

  在“双强”的牵引下,剑池街道宏山村的英子家庭农场引进荷兰的升降技术,种植了“空中草莓”,让草莓种植远离地面。同时,利用传感实时在线数据,实行精准化种养,实现草莓种植优质、高产、高效。

  “手机就是我们的‘新农具’。”农场负责人兰树英说,通过手机APP操控即可实现开关基地棚顶薄膜,自动化喷洒水雾,并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有效避免农作物受损。

  这一个个场景,都在“述说”着农业产业的新变革正在不断酝酿,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加快推进。

从“大”转“强”  从“好”到“优”

做优特色“强基体”

  “做了十几年的黑木耳,今年是效益最好的一年,一棒5元收益绝对可以达到。”吴正武今年已经70岁,科技赋能的黑木耳液体菌种让他信心满满。

  食用菌在我市种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产值超10亿元,连续十余年占我市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如何实现从“大”转“强”、从“好”到“优”,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科技和机械“双引擎”发出强势“轰鸣”。

  引擎有力,全盘突进!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市强化科技支撑,在全省首创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全套技术,开展黑木耳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协同攻关,锚定目前黑木耳产业“排场、采摘、废菌棒回收”等生产环节机械化的空白,进行装备研制,以期实现黑木耳全程100%的机械化生产。

  在“双引擎”驱动下,浙江森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3900万元建设智能化实验室,配置了数字化灵芝自控提取纯化、全自动胶囊填充等生产线。浙江科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科技全面赋能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公司年产能提升了4倍多……

  茶产业是我市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市茶园总面积6.2万亩,是全省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如何书写“以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这篇大文章,是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必答题。

  近两年,茶叶修剪机、采茶机、无人机等科技化农业机械走进了满山茶园,自动揉捻机、萎凋机等机械设备也走进了茶叶生产车间。目前,全市茶园机械修剪率达100%、机械采茶率30%以上。

  立足特色,做强做大做优特色。我市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高产栽培、机械采茶、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加工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出了花香型工夫红茶加工技术,我们的红茶有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市地垟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在扩建一个500亩的茶叶基地,计划打造成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全部采用机器采摘,减少人工,降低成本。

编辑:季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