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请群众“阅卷”是为了让群众“满意”
记者 林欣颖
越来越多的市民被一档本地的电视节目“圈粉”。它以问题为导向,以监督促整改,为群众办实事,引发广泛好评,它就是《阅卷》。“阅卷”二字或能折射出用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政府部门的“答卷”写的是好是差,最终还是要由群众来评判。开设《阅卷》意在关注民情、畅听民声,把群众的声音作为科学治理的“度量衡”。
一
12月2日首期《阅卷》聚焦机制砂专项整治,这期节目到底问出了什么?
节目通过多个短片呈现了我市机制砂行业乱象问题和专项整治工作仍存在砂石处置滞后、市场供给不足、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您觉得问题出在哪?为什么屡禁不止?”“我们的监管和执法是否存在漏洞?”“你们一直没发现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没去管?”……
主持人多次向各部门负责人抛出问题,请他们作出“正面回答”。各部门负责人面对镜头,并没有泛泛而谈、敷衍回避,而是诚恳反思、现场表态,提出了切实的整改方案。
“找茬”“挑刺”,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在镜头前透明、公开、直接地回答问题,接受公众监督,无疑能使干部增强接受约束的思想自觉,促使政府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阅卷》聚焦作风效能,直面群众关切,以“问—答—评”形式对部门单位进行深度问政,助力各部门深入查摆问题、寻求破题之策。同时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及市民代表参与,听取民意、解决问题、现场答复。可以说,请群众“阅卷”是为了让群众“满意”,从而推动我市营造干群互动、有效沟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这种监督形式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来说,并不陌生。
我市早有一档舆论监督栏目《龙泉聚焦》——这档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栏目,以“政府关注、群众关心、近期可整改”为报道原则,用新闻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该栏目也会同市委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打造“曝光—整改—反馈—核查”的舆论监督闭环机制。曝光的问题不解决,解决不彻底、群众不认可,监督就不收兵、不放手、不罢休。
像《断桥半年未修 市民出行不便》《大洋社区外墙脱落无人管理》《楼下烧烤店油烟四溢 30余户居民深受其扰》《脱贫小区道路为何迟迟不硬化 影响村民出行》等报道,反映了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一期期报道,消除了一大批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梗阻。又比如,《干部作风暗访:少数单位干部纪律意识淡薄出现早退、提前用餐等问题》《疫情防控调查:市区一些公共场所未从严从紧守好“小门”》《建筑垃圾任性倾倒 公路沿线堆起垃圾山》《城区停车位市施划不合理》等报道播出后,因为媒体的介入,相关部门加快了整改进度,在一些共性问题的处置上更是实现了“举一反三”的治理效果。
实践已经证明,媒体监督可以实实在在地推动解决一些社会治理难题,它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同时,换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不仅是对权力行使的规范,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发挥媒体的优势,能时常提醒领导干部规范用权,防止以权谋私,不正是一种爱护吗?
三
权力与监督须臾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管党治吏制度设计的日益完善,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已成为权力运行不可回避的义务。然而,知与行之间,有时难免存在差距。个别领导干部还是会抵触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视为故意“挑刺儿”“找茬儿”,面对媒体质疑不发声,看到群众来访绕道走,能瞒就瞒,能蒙就蒙,处处回避。这种“软拒绝”行为,非但不能将监督拒之门外,反而会进一步激发公众的深究愿望,效果适得其反。
殊不知,存在问题并不可怕,一味护短、不能有错就改,才是真正可怕的。进入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领导干部理应深化认识,摆正心态,正确看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监督的底气和勇气,把监督视为咬耳扯袖,看作深层爱护和善意警示,习惯在监督的“聚光灯”下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转。
始于问政,不止于问政。通过舆论监督能让领导干部听到更多民声民愿,知道基层的所需所求,也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把短板补上去,弱项强起来,漏洞堵完整,使服务于民的工作更接地气,效果更加满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卷》之所以能圈粉,是因为无论是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龙泉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