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发布
-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浙丽乡村好医” 守护山区群众健康
开栏语
近年来,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引领撬动各领域改革,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有序开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龙泉辨识度的标志性硬核成果。
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改革攻坚进行时》专栏,立体展示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成果,敬请关注。
记者 项素兰
全民健康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丽乡村好医”作为偏远山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医生”,关爱守护着群众健康。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医防融合、优质高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标准村卫生室建设、智慧流动医院巡诊等工作,但由于地广人稀、山高路远等客观条件,一直存在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偏远山区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因此,“浙丽乡村好医”应运而生,聚焦偏远山区群众优质健康管理难、医疗资源下沉难度大、村医队伍服务能力弱等痛点难点,并率先在兰巨乡仙仁村、道太乡际头村等开展试点工作,以数智赋能有效破解监测管理难、就医问诊难、规律用药难、下山入院烦等一系列难题,探索偏远山区乡村医疗服务优质共享新模式。
真正解决了山区群众优质健康管理难问题
仙仁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80岁以上老人有28位,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老年人自我管理意识不足,有时候小毛病就熬成了大毛病。为了培养老年人定期检查的习惯,我市采取健康讲座、宣传栏、“健康积分”兑换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在村里配备了健康协管员,瞿淼芬就是其中一位。
“请将手放入仪器内,等待血压仪开始自动测量”“近期这个降血压的药先吃一段时间,饮食上少油少盐,半个月还不好的话,就到龙泉人民医院就诊”……从去年9月开始,每周有三天,瞿淼芬会到设在仙仁村文化礼堂的“浙丽乡村好医”服务站点,根据“一心两图”数字化赋能后台智能预警、预测派发的任务,协助村民通过智能一体机,完成日常血压、血糖监测和随访、问诊任务。
项林风老人今年已经91岁,在开展常态化监测筛查过程中触发“高血压高血糖危急值”预警。通过便捷方式联系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形成线上预约、问诊、开药、康复指导等医疗服务闭环管理,目前血压稳定在148/65mmHg。“如果村民有任何不舒服,还可以通过‘浙丽乡村好医’直接连线上级医院医生,甚至开启入院治疗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能完成市人民医院入院预约。”瞿淼芬说。
真正解决了偏远山区留守群众看病难问题
道太乡际头村距离龙泉城区1.5小时车程,距离最近的医疗服务站也有40多分钟车程,道路蜿蜒崎岖,村民出行不方便。该村常驻人口9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3人,慢病在管36人。由于村卫生室普遍面临乡村医生老龄化,人员断档的现实情况,村民就医需求主要依赖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辐射,存在健康管理不够精细的客观问题。
“我们利用‘浙丽乡村好医’数字化成果,将健康保障深入到村,建立了‘山里好筛防、山里好问诊、山里好配药、山里好入院’四个场景,让山区群众离浙大二院等省市县优质医疗资源更近,解决偏远山区留守群众看病就医不方便、健康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切实把基层百姓的健康管起来,为‘品质龙泉’建设打造标志性健康共富成果。”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今年2月,“浙丽乡村好医”应用场景建设从3个试点村推广扩面至14个行政村,服务常住人口共计2341人。
创新实现健康需求从看不见到全掌握、疾病诊治从被动防到主动管、医疗服务从跑出去到送进来、健康治理从分散化到大整合的“四个转变”,持续提升山区医疗服务水平,探索形成山区乡村医疗服务优质共享新模式。
“以前要到乡镇卫生所才能够测血压、测血糖,现在在村里就可以测量,方便多了。还可以通过‘健康存折’查看健康信息,非常好!”刚做完健康监测的小梅镇台湖村村民杨晓兰高兴地说。台湖村是今年推广扩面的行政村之一,得益于“浙丽乡村好医”数字化应用,距离城区50多公里的村民们不仅实现了常态化监测,还能足不出村享受到远程问诊、配药到村等数字化医疗服务。
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健康画像、健康档案全覆盖,针对偏远山区常住在村重点人群主动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向试点村健康协管员派发健康预警信息1732条,为14个试点村2341位村民提供日常健康监测7434次。新发现潜在慢病患者239人,并通过好医后台全部纳管,村民自发参与活跃度为278%。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梳理总结前期的试点工作经验,将应用场景建设推广扩面至全市44个行政村,持续迭代完善“浙丽乡村好医”改革工作体系,助力全面深化医改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
据悉,到今年9月底,将为全市25万常住人口提供多维度、更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画像。“浙丽乡村好医”应用在我市无村医村实现了全覆盖,重点人群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实际控制率稳步上升,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做好偏远山区群众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