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今日龙泉 >>正文

这个经验做法毛主席批示“可供各地参考”

2023-06-30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开栏的话:

  过去的凤鸣,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用智慧与坚韧把荒山变青山,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获得毛主席的批示,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凤鸣经验是龙泉人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惟有主动作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才能赢得机遇,赢得发展。

  今天的龙泉,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龙泉,我们要赋予凤鸣经验以新的时代内涵,大力提倡敢为敢干、基层创新,用新时代“龙泉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品质龙泉新篇章。

  市融媒体中心特推出新时代“龙泉精神”全媒体报道,现推出“凤鸣经验”系列,通过“凤鸣经验”诞生、成长、发展三个篇章讲述龙泉人的创业创新和改革进取精神,今天推出诞生篇。

  

  记者 崔建霞 通讯员 王思奕        

  

  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对凤鸣山林入社工作作出批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一切有成片林木的山区,或者非山区,都应该迅速地按照党的政策,处理林木是否马上入社和如何入社的问题。浙江省龙泉县凤鸣乡的做法,可供各地参考。”

  

  为何会获得毛主席批示?

  源于一次山林入社创新之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林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共建立了13722个农林高级合作社,社员除了保留少量的自留山、自留林和自留树外,大部分山林均折价入社转为集体所有,引起部分农民产生“怕林木归公”等思想顾虑。大部分县对处理山林政策及造林护林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未订出具体计划,陷于自流状态。比如社内外一部分山林多的农民顾虑很多,生产积极性不高;出现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的现象等。

  当时的龙泉凤鸣乡,全乡11个村,农业户659户,山林有5.1万多亩,占全乡总面积的82%,是个典型的山区乡。

  “那时候山林入社群众顾虑很多,怕入社了以后得不到报酬、估价估得不合理,还有些山林长得好的大户怕吃亏不愿意入社。”1958年至1977年期间,今年96岁、曾担任凤鸣乡党委书记的曾凤唐对此前凤鸣山林入社工作也较为了解。

  为了正确处理山林入社的问题,凤鸣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统一干部认识,重点纠正山林入社问题处理的偏差,培养典型。乡政府根据社员真正自愿、林主报酬和劳动力报酬合理、有利中农贫农团结、有利生产和合作社的巩固提高4个原则进行检查。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修正后,最后确定山林折价的办法是:合理提高林主的分益比例;纠正柴爿无代价入社的偏差,确定给林主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报酬;根据林木生产的不同情况、土质好坏、交通难易等条件,合理确定分益比例。二是通过乡互助合作代表会议,进一步宣传政策,介绍典型经验,有重点地处理山林入社问题,从而巩固了互助合作,推动了生产发展。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之举,解决了林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1955年春,当时的温州地委农工部将龙泉凤鸣乡的试点情况加以总结上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毛主席看到后,亲笔对凤鸣乡的山林入社作了批示,点赞龙泉集体林权制的创新做法。

  

  改革创新激发群众创造活力

  凤鸣乡十年造林7000多亩 消灭了荒山

  毛主席的批示迅速传遍全国,凤鸣乡民备受鼓舞!集体林权制的改革创新做法激发着凤鸣乡群众的创造活力。

  “毛主席在大家心中有着崇高威信,当时凤鸣群众感觉很自豪,全民加入到造林护林、兴修水利中来,用实际行动落实批示精神。”曾凤唐历经绿化造林的生产高潮,踏遍了凤鸣的山山水水,至今对那一段历史无法忘怀。他回忆,为方便山上造林,乡干部冲锋在前,群众自带粮食、自搭棚子,吃住在山上,商店也开到了山上,还有的群众抱着孩子到山上造林。最长有时连续十天住在山上。

  通过山林入社,充分发挥集体劳动的力量,大大推动了山林种植。据曾凤唐讲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凤鸣乡“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在近十年时间里造林7000多亩。

  同一时期,兴修水利、农业学大寨运动也在凤鸣乡如火如荼开展。

  “不仅消灭了荒山,战胜了洪灾和旱魔,还使凤鸣粮食村民年年增产,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曾凤唐老人兴奋地说,那时,别的地方最多有十万、十一万斤储备粮,凤鸣乡全乡储备粮足足有五六十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