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发布
-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敢为敢干勇于创新 这里建成全市首个村工业园
开栏的话:
过去的凤鸣,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用智慧与坚韧把荒山变青山,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获得毛主席的批示,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凤鸣经验是龙泉人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惟有主动作为、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才能赢得机遇,赢得发展。
今天的龙泉,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龙泉,我们要赋予凤鸣经验以新的时代内涵,大力提倡敢为敢干、基层创新,用新时代“龙泉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品质龙泉新篇章。
市融媒体中心特推出新时代“龙泉精神”全媒体报道,现推出“凤鸣经验”系列,通过“凤鸣经验”诞生、成长、发展三个篇章讲述龙泉人的创业创新和改革进取精神,本期推出成长篇。
记者 叶萍 通讯员 王思奕 柳佳敏
一幢幢小洋楼错落有致,一条条街道宽敞洁净,这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新农村就是龙渊街道村头村。
村头村是凤鸣乡当时的行政村之一。30多年前,村头人民守着“宝藏”受着穷,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找不到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2008年,村头村大大小小的企业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村年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这样的一个小山村,是如何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一条符合村庄发展的致富路呢?故事,还得从30多年前开始说起……
全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诞生 且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
“村头村工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在很早以前,就有一个富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能力的村两委,以及团结协作的村民,‘凤鸣经验’集体林权制当年就是率先在村头村完成实践的,凤鸣人团结一致的精神世代传承。”龙渊街道村头村党支部书记俞杨昊说。
村头村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世纪80年代以前靠种田,80年代靠养猪(人均11.47头),90年代靠种植小水果(人均1亩),可是一直没有让村民真正富裕起来。
穷则思变。1998年龙泉开始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时,村两委察觉到了发展的机遇,村党支部组织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经济能人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江苏华西村、宁波滕头村、萧山航民村等地,通过现场考察学习后,给村头村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大家充分讨论后达成了共识:发展工业,以工业为支柱,是村头村强村富民之路。
“只要大家一条心,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村两委和村民们正是以这种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力量,村头“以工强村”的关键所在。
说起村头村的发展,有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那就是从1978年开始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金同志。在曾经30多年的任职生涯中,陈金为村头村的发展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同时也为村头村及他本人赢得了众多的荣誉。
时至今日, 村民们一说起陈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奖:“那是我们的富民书记、贴心书记!”
“没商不活,没农不稳,没工不富。在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时,我们决定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以工业经济为主,从原龙渊镇政府借来6000元钱开始搞工业园区,先后引进正泰木业、华意木业、森海工艺等企业。”陈金告诉记者,在理清了符合村头村实际的发展思路后,村两委开始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筹集资金,建起了全市第一个占地面积120亩的村级工业园区,随后开展了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工作。
在此之后,村头村村两委积极为企业做好服务,着力解决用地、用电等困难,并坚持把服务工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全力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了周边乡镇乃至江西、福建、安徽等地1200多人前来务工落户。
正是凭着一股一定要强村富民的信念和追求,陈金团结和带领村民不懈地苦干、实干、巧干,使村头村的经济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到了2008年,村头村工业园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上交税利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接近1万元,位居全市第一位,村头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工业“明星村”。
将产品卖向发达国家 向着现代化新农村迈进
“还记得当年准备办厂的时候,我们没有地,村两委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村民们为了支持我们创业,以最低价每平方30元的价格将地皮卖给我们,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团结一心,我们的厂就办不成……”回忆起当年刚开始办厂的场景,龙泉市章树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叶章树还历历在目。
章树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村头工业园区里最早的一批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木质家居,产品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企业也从20年前的简易厂房发展为如今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年产值上千万元。
“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在时代机遇面前,只要肯吃苦,能够艰苦创业,都会干得不错。我们加工的产品在办厂没多久就已经出口到德国,当时就想我们山区农民能够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叶章树回忆说,在确定了以工业强村、农业稳村的发展思路后,大家都一心努力把村头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不需扬鞭自奋蹄。
“工业经济确实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当时村里的人除了老板就是工人。”叶章树告诉记者,发展工业的路村头走对了,今后也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村强了,民富了,村两委又开始抓村庄整治和村风建设。在他们的带领下,本世纪初,村头村就办起了全市第一支村级电影队,建起了村大会堂、新校舍、敬老院、村综合办公楼和村中心广场,还投资30余万元创建全市首个“农民公园”,向着现代化新农村大步迈进。
有人说,村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个奇迹,然而在村头人的心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代又一代砥砺奋斗的村头人,还有“凤鸣经验”所带来精神力量。未来,“凤鸣经验”的精神还将一如既往地引领村头发展。村头村将结合自身的地理区位、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坚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强村“村头模式”,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凤鸣经验”不仅是村头发展的精神引领,更是龙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龙泉,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龙泉,我们要赋予凤鸣经验以新的时代内涵,大力提倡敢为敢干、基层创新,用新时代“龙泉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品质龙泉新篇章。
新闻多看点:
“凤鸣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林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龙泉凤鸣乡,全乡11个村,农业户659户,山林有5.1万多亩,占全乡总面积的82%,是个典型的山区乡,从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首创了集体林权制,到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终把荒山变青山,且解决了村民们的温饱问题。1955年春,当时的温州地委农工部将龙泉凤鸣乡的试点情况加以总结上报,毛主席看到后,亲笔对凤鸣乡的山林入社作了批示,点赞龙泉集体林权制的创新做法。毛主席的批示迅速传遍全国,凤鸣乡民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