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发布
-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忆往昔致敬芳华 话今朝再续发展
龙泉市与浙江大学在丽水市第十一届人才科技峰会上签订《关于支持龙泉产业研究院建设协议》
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
记者 崔建霞
80多年前,浙江大学在龙泉设分校,龙泉因此成为浙大的精神家园。
16年前,双方开启市校合作,浙大因此成为龙泉发展的坚强后盾。
16年来,龙泉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与浙江大学深入合作,实现了合作领域从农业为主到一二三产全覆盖,双方情谊也愈加深厚。
芳野之上 鱼水相依
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是龙泉给了浙大师生屋舍庇护、倾力支持。
在我市一个名为“芳野”的村落,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不单是因为它卓然不凡的建筑风格,更因为它与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一段历史情缘。这座俗称“曾家大屋”的院落,就是当年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校舍。
推开曾家大屋的木门,时间仿佛回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80多年前,抗战形势日紧,战火逼近杭州,为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带领浙江大学师生毅然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迁之路。1939年,浙大决定在浙东创办分校。筹办人员经过反复研究考察,勘定相对离战火较远的龙泉县坊下村(“坊下”就是现在的“芳野”)为校址,筹建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后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芳野的曾家大屋始建于1932年,是当地乡绅曾水清的私宅。曾家大屋共有房间72间,而且还有后花园。当曾水清得知浙江大学因战事而内迁龙泉办分校时,表示原意将整幢大屋腾出来以供浙大办学之用。
分校初创之时,曾家大屋几乎承载了所有的教学、办公和生活功能,当地村民与分校师生也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村民的帮助下,在离芳野不远的小山坳——插坑垄新辟校区。校舍是用木头、毛竹搭建的,并用茅草和杉树皮盖顶,非常简陋。
因战火连年,分校师生学习生活十分艰苦,但大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除坚持教学外,课余还成立各种组织,办刊物、演戏曲、搞体育,宣传抗日。全校师生以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共度难关,以艰苦奋斗的求是精神创造奇迹。
直到1946年浙江大学全面迁回杭州时,龙泉分校的办学使命方告结束。办学7年里,龙泉分校共培养了1000多位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众多求是学子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这段令人难忘的办学历史,铭刻了浙大师生兴学图志、铸魂育人的奋斗历程;彰显了浙大师生求是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见证了浙大师生与龙泉人民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
这段牵手相依的历史,成了浙大和龙泉人民永久的财富。
再续情缘 携手共进
岁月更迭,浙江大学与龙泉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
2005年8月1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参观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听取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办学历史,获悉浙大在龙泉人民的支持下艰苦办学,为国家培养了谷超豪、朱兆祥等1000多名优秀学子后,表示赞赏。
此后,龙泉市与浙江大学先后开展了三轮全面合作,分别签订了《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合作共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等协议。2019年,双方聚焦汽车零部件产业研发检测、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主要领域,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2022年,签订了“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协议,迈出了合作载体实体化的第一步。
自2007年以来,双方便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从一开局就十分注重合作体制机制的设计与创新,通过设计“互派优秀干部挂职制度”、实施“职能部门负责制”、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合作事项等,保证市校合作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通过16年的全面合作,浙大的科技、人才、信息、成果、资金与龙泉市产业、资源、基地、生态等有机结合,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双方合作领域也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拓展到工业、旅游、环保、规划、教育、卫生、人才培养等众多领域,实现了合作领域一二三产全覆盖,合作范围城乡全覆盖。
据统计,共柔性引入帮扶专家224人,共开展合作项目610项,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0项、省级科技项目265项,获科研补助经费1.95亿元,助力我市探索形成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实现绿色崛起的路子。
转型升级 工业蝶变
工业经济是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校合作为我市工业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汽车空调产业的培育和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07年,浙江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通过与浙江大学组成的联合研发中心——“浙江大学—三田汽车空气滤清器技术研发中心”,共同研制《新型柴油—水分离滤清器》,产品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鉴定,技术居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填补了省内空白,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这是我市与浙江大学开展全面合作以来,工业项目类结出的第一个硕果。
多年来,三田与包括浙大在内的多所高校合作,完成省市众多科研项目,成为我市首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企业,还是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浙江省未来工厂……
三田集团负责人陈庆华说,在浙大专家的长期指导下,公司成功攻克了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从生产滤清器到生产汽车空调压缩机再到生产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的多元化发展,使企业在早期便依靠核心技术成功抢占了市场制高点。
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尽管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历经近40年的积累和发展,但在步入工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同样面临着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全行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为加快汽车空调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我市通过柔性人才引进策略,聘请了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所长俞小莉为产业首席专家。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熊树生更是扎根龙泉14年,为龙泉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标准制度等服务。
2013年,在熊树生的不懈努力和浙江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支持下,一个整合了检测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龙泉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功落地。龙泉的汽车空调也走上了一汽、东风、北汽、上汽、比亚迪等知名整车企业的生产线,走向北美、欧盟、中东、东南亚等地区。从此,龙泉企业逐步实现了汽车空调产品研发制造在龙泉、检测检验在龙泉、标准制定在龙泉。
无论是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还是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熊树生都是主要负责人。他杭州、龙泉两地来回奔波,名下30多位热管理专业硕、博士研究生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龙泉的汽车热管理产业上。“龙泉给了我舞台,让我能把专业用到地方发展上,令我的人生更有意义。”熊树生告诉记者。
熊树生与龙泉的情缘,正是浙江大学与龙泉深厚情谊的一个缩影。
有了浙大的强大支撑,龙泉建成了全省首批产业创新综合体,汽车空调检验检测中心获得CNAS、CMA认证资质,是当前国内汽车空调领域检测项目最多、范围最广、专业能力最强的检测机构。汽配产业也率先实现了转型突破,过去的“小五金”转型成长为百亿支柱产业,行业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极大提升,包括一汽凌源、威海科博乐等在内的众多企业来到龙泉筑巢发展。
今年8月8日,我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汽车集团投资建设新能源热管理系统项目,为汽配产业铺开一条从“零部件”转向“总成”、“售后市场”转向“整车配套”、“传统汽车”转向“新能源车”的“换道超车”之路。
根植本土 硕果累累
行走在兰巨乡官浦垟村,满目翠色的茶园层层铺开,这里种植有1000多亩金观音茶叶,是远近闻名的金观音茶叶专业村。
2004年,龙泉从福建引进金观音茶树良种,在浙江大学副教授汤一和龙泉农业、科技等部门以及相关茶叶企业的不懈努力下,精心培育和打造的崭新的茶叶品种“金观音”。通过两年的试种,效益可观,亩产值可达万元,极大地促进了茶农增收。
多年来,我市以“金观音”为引领,实施“红、绿、乌”多茶类组合发展,实现了春夏秋三季产优质茶,开创了茶产业特色发展之路。2004年,全市茶业种植面积仅为1.76万亩,产值4000万元;2022年,茶园总面积6.6万亩,产值达到5.66亿元。
如今,“龙泉金观音”早已香飘大江南北。金福茶业有限公司从中尝到了甜头,董事长金必福介绍:“原来像我们小企业搞搞,就是做茶做好卖掉,一点科技成份都没有,有也不多。跟浙大合作,就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产品出来含金量也大不一样了。”
茶叶不是个例。依托浙大,龙泉效益农业硕果累累:先后在食用菌、茶叶、蔬菜等产业聘请6位首席专家、4位农业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黑木耳立体式栽培、自动高效金针菇生产线、灵芝仿野生种植,技术升级拉动食用菌产业转型,高山四季豆变身“金豆豆”、“龙泉茄”成为“发财茄”、竹海撑起“绿色银行”……点土成“金”的故事在龙泉大地持续上演。
在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下,双方市校合作正结合龙泉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向更广、更深处探索延伸,文化、医疗、教育等各领域合作在持续交流中不断碰撞、不断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近日,浙大二院大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健带领龙泉市人民医院外科一团队成功为两名80岁以上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手术,为患者带来福音。
2013年3月,在“市校合作”及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背景下,龙泉市人民医院正式成为浙大二院龙泉分院。2021年5月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升级,浙大二院全面托管龙泉市人民医院。浙二帮扶10年,从首位常驻专家邱培林教授下沉,到急危重症专家蒋国平教授下沉龙泉,再到叶招明、谷卫、郑伟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在龙泉分院设立工作站,极大提升了龙泉分院疑难病救治水平,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优质医疗资源。
在龙泉分院,从管理手段的不断优化,到学科建设的接续补强,医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均源自于浙大二院的倾情援助。学科建设作为帮扶过程中的重点之一。自2013年合作至今,浙大二院累计下沉常驻专家111人,周末专家400余人次,参与手术8000余台次的同时,广开肿瘤治疗中心、肺结节专病远程MDT、消化道早癌防治、妇产科疑难手术、急诊PCI手术之门,聚力发展三大救治中心和三大共享中心,并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推进急症、重症治疗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成龙泉浙大中学,实施浙江大学对口支持发展项目,强势助力龙泉“县中崛起”;合作编研“龙泉民国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成果集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法院文化展示的一张“金名片”;瓷土标准化、抗菌高强度青瓷、纳米涂层宝剑等项目研发,推动剑瓷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光芒……
十余年间,浙大用自己的“长板”补齐龙泉的“短板”,在《龙泉市产业柔性引才实施办法》《龙泉市产业首席专家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的加持下,一大批浙大优秀人才来到龙泉、扎根龙泉、发展龙泉。目前,浙江大学共为龙泉派驻35个不同领域的教授、博士专家服务团队,总人数达151人次,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个,现有工农业科技特派员7位,汽车空调、果蔬等领域产业首席专家7位。
“龙泉—浙大”市校合作是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典范。浙大以自己强大的智库,回报抗战烽烟中,曾经支持学校办学7年的龙泉。龙泉则凭借浙江大学科研创新和人才智力的优势,加快实现“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战略目标。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双方都将携手书写“永远精神家园 发展坚强后盾”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