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今日龙泉 >>正文

碧龙杨氏:暮夜却金 清白家风代代传

2023-12-18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杨震山

  

  

  

  

  

  在住龙镇碧龙村,有一所饱经沧桑、古朴幽静的民居——杨家大屋,这是东汉名臣杨震后人中的一个支系的居所。清嘉庆年间,居住在福建连城杨家畈的杨震后人迁居至此,并建造了这座占地2700平方米的宅院。整座建筑共分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名“四知堂”,第三进名“缵德堂”,宅院两侧均设隔板住房,最多时共住有20户100余人。

  200多年来,在这座宅院正厅的“四知堂”中,木质屏风上始终悬挂着杨震的画像,屏风两侧的立柱上张贴着这样一副楹联:“清白传家为上策,四知处事是良图。”这彰显着碧龙杨氏对祖先因刚正不阿、自律廉洁而流芳百世的自豪之情。

  

  暮夜却金留美名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被誉为“关西夫子”。出仕为官后,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广为传颂,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或“四知太守”。

  杨震少年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20岁后,自费设塾授徒,培育人才。杨震教学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秉承“清白正直,身教为先”的教育方法,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学生自立自强的做人道理,且以身作则。有一次,学生们见老师既要讲学又要种田,非常辛苦,就偷偷到田里帮他。杨震发现后直接拔掉禾苗重新播种,并教导学生:“勤劳清白的秉性要靠一点一滴的小事养成。我今天接受你们的帮助,明天就有可能接受别人更大的帮助,懒惰和贪欲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你们记住,不贪一粒米,才会拒千金。”

  当时,杨震在调往东莱郡当太守的任途上路经昌邑县,他的学生王密在此地做官。夜里,王密前往馆驿拜见杨震,见室内无外人,便从怀里取出黄金十斤相赠。杨震拒受,并语重心长地说:“我知君,君何不知我?”王密趋前低声说:“暮夜之中无人知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王密羞愧而去。

  

  先贤品德励后人

  在杨震“四知”佳话的深刻影响下,杨氏家风在其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300年前,一支杨氏后人由福建连城杨家畈迁居我市住龙镇碧龙村,修造了杨家大屋,也拉开了杨氏后人投身革命事业的红色大幕。

  革命战争年代,在碧龙村杨家大屋的“四知堂”内,诞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指挥心脏——中共龙(泉)遂(昌)县委。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此驻扎,许多杨氏后人投身革命,有10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1年,国民党军队包围了碧龙村。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浙南游击战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敌人将矛头指向了碧龙村党组织领导者、游击队队长杨达銮,他们将杨家大屋内的男女老少关进大庙,大屋四门紧锁,并计划烧掉杨家大屋,逼迫杨达銮现身。杨达銮得知消息,毅然挺身而出,他说:“能用我一人的生命换来几百人的自由,保住杨家祖屋,我死也值得!”同年12月,杨达銮在福建浦城高溪村英勇就义,时年33岁。

  1942年,国民党反动派为探听浙闽边际共产党领导人张麒麟下落,将碧龙村党员杨天保、杨天佑、杨金贵等10人拘捕,面对敌人的枪口,10位党员视死如归不为所动。敌人无可奈何下了“催死令”,指着杨天保、杨金贵说:“今天就先杀你们两个!”刑令掷地,静如死水,只见杨天保从容地掏出三块银元,对杨天佑说:“天佑哥,请你代我转交最后一次党费。”言毕慷慨赴义。

  现今,在碧龙村,杨氏子孙有100余户400余人。这些杨震后裔,始终恪守祖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严格自律。

  杨震第66代后裔杨欣发曾任原上东乡乡长。期间,有一位老板为了揽得乡政府建房工程,偷偷在杨欣发的抽屉里塞了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杨欣发发现后立即找到王某退还了钱。

  村民杨斌是杨震的第66代后裔。他任东升小学基建科负责人期间,学校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给其送了拜年红包,但都被他如数退还。

  杨洪春是碧龙村老支书,杨震的第67代后裔。20世纪90年代初,杨洪春的初中同学前来经营木材生意,为了得到杨洪春的帮助,便乘夜拜访杨洪春,并送了一个大红包。原本还与同学畅谈读书往事的杨洪春,看到红包后,脸色大变,不仅严词拒绝,还为其讲述了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这位同学听后,羞愧得满脸通红……

  时至今日,虽然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留下的清白、自律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激励着后人向上向善、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