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集贤亭
因旧有“集桂亭”得名 。1967年改名东风路,1982年复名。南起籍桂坊,北至东后街,全长90米,宽1.8米,弹石路面。
——《龙泉县地名志》
1
1067年,治平四年,又是一场憋久了的兴奋和逐逐。吴深、鲍康尧、季裒、吴克、鲍强五位龙泉士子,挤身如云的考生之中,乡试 ,会试,殿试,一路拼杀,五人月中折桂,同擢进士第。消息从京城传来,江南偏远小邑,上至邑令,下至百姓,都像喝了酒一样,陶醉了。
进则士,退则耕。此言对于社会底层多数读书人来说,其真实意义恐怕只有前半句。既然已踏上科举这条道,只有卯足劲奔跑。即使退而种地,也是蓄势待发,期待自己抑或子嗣后人夺取功名,步入仕途。真宗赵恒直白无误地怂恿天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有史以来,一邑五人同时进士折桂,还是头一回。乡绅们开始筹划一座亭子的修建了。他们要大加宣扬,勉励邑人。城之东隅,溪之北岸,崇因寺以左,县学以右,一座意味深长的亭子很快竖立起来,亭子上题写五位进士姓名,取名五桂亭。
2
这一天傍晚,2016年12月23日,早已腾空的东街区域,阒寂无声,暮色四合,几盏初启的路灯,苍白无力地照在籍桂坊衰败的墙头上。我沿着籍桂坊匆匆往东行走,结束这一次的察看和拍摄。
将近集贤亭,巷口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不由得警觉起来。
东街所有的住户都已搬离,几个拆房屋的农民工也歇工了,此时还会有谁呢……
我壮着胆子走到路口,发现弄堂里有一个男子,四十几岁,站在一堵老墙下面。那里有一只可移动的塑料垃圾桶,一部电动自行车。原来声音是这个男子发出来的,他在往垃圾桶扔垃圾。
老墙对面一栋三层砖混楼房,双开铁门,上面一个雨阳棚,两只大灯笼。灯笼也许是春节挂上去的,已经发黑、发白。铁门开了一扇,屋里露出一小块寂静的灯光。
“你还住在这里?”
突然遇见,都觉得有点儿意外,我无意识地朝他说了一句。
男人笑了笑,当是回答我。“你拍照片?”他反问道。
“是的,来拍几张。”
“抓紧拍,不拍就没有了。”
在这个空寂的暮色里,两个陌生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可顾忌。见有人愿意跟我说话,便站住聊了起来。
“你这是集贤亭几号?”我看见他那敞开的房门上没有门牌号,便问了一句。
“负1号。”
“负1号?”我感到怪异。但看他一副认真的样子,也没有多问,而是跟他打听起集贤亭的事来。
“你知道集贤亭在什么位置吗?”集贤亭就是五桂亭。
“都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事了,谁都没见过有什么亭子。”
男子看我失望的样子,又道:“你去弄堂里面看看,那里有一口水井,集贤亭兴许就在附近。什么人素质真差,前几天把井栏都偷去了。那个石雕井栏,很古老了。”
听他这么说,我便兴奋起来,也不顾天色已晚。
3
巷内有一条向东延伸的独头巷,长60米左右,底部往北,折成一个拐角。独头巷较宽,内有六七座老屋和砖混楼房,约二三十户人家。独头巷有一块空旷之地,上有一井,没有井栏,井口盖着一块石头。
夜色已沉,周围一派死寂。我在井边伫立良久,设想北宋治平四年所建的五桂亭就在这口水井附近?
如果不考虑历史变迁,从现状上看,集贤亭不足百米的巷弄盖满屋宇,唯有此处有一块空地。作为公共场所,想必也不是现在,该是历史所遗。周围房屋几经变迁,空地或许有被侵占,但终是保留了目前这较大一块。现在,这口水井占据了这块空旷之地,设想不应该是唯一的,它的上面似乎还应该有别的东西,譬如:五桂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