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龙泉宝剑》
编者按:前不久,《中国宝剑史——龙泉宝剑》一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中国宝剑发展史、龙泉宝剑史、国营龙泉宝剑厂变迁史、龙泉宝剑掌门人张叶胜、龙泉宝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等五个篇章,29万字。
《中国宝剑史——龙泉宝剑》以国家级“非遗”、中华老字号——龙泉宝剑的发展脉络,记叙了围绕它所发生的诸多人文历史,对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以及所代表的拼搏自强、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进行了纵贯性、全面性的阐述。
作者卢江良,原名卢钢粮,国家一级作家,中国70后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逃往天堂的孩子》《狗小的自行车》《城市蚂蚁》等。
序
黄亚洲
2001年,我曾经组织过一次名为“瓯江文学大漂流”的文学采风活动,带着八十多位浙江省内外的作家,沿浙南那条明澄的将近四百千米的瓯江,接连走访了丽水与温州的7个濒江县区。
当然,我们的起点,就在瓯江的源头龙泉。龙泉是丽水市管辖下的县级市,素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自古更是宝剑之邦,其生产的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相传,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曾在此铸就三柄剑,用其中一柄名为“龙渊”的剑作为地名,后因避唐高祖名讳“渊”字,改为“龙泉”,一直叫到今天。
当时,中共龙泉市委宣传部部长钟鸣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考虑到龙泉宝剑在龙泉的重要地位,我便与他一起策划了作家们在龙泉亲手铸造宝剑的环节。进城第一站,我们就来到龙泉刀剑厂,当年33岁的该厂厂长张叶胜正挥舞着铁锤在锻坯,我也在铁砧上试着挥动大锤,对着火红的条状钢铁“兵乒乓乓”一阵敲打。我当然是敲打不出一柄宝剑的,甚至也打不出与宝剑相关的文字,记得关于宝剑题材我仅写过一首小诗。我曾这样写龙泉宝剑:
怎么了,在锻打宝剑的砧石上,我的诗,今天,如此的叮当作响?它的每一句都在由红变青,莫非,“诗言志”,正在进入国殇?
最后,甚至,它已经可以入鞘;睡时,亦可置于枕下。鸡鸣之时,你甚至可以看见,一个诗人的舞蹈,已如荆轲之状。
一旦出手,春天也能被它刺穿,伤口流出花香。它甚至能按照经纬线那种密密麻麻的提示,迅速将地球,切成西瓜形状。
一个诗人,有生之年,不能不走一趟剑乡。他必须有真正的护身之物,他的血、幻想,以及所有由红变青的言论,都可以放在枕头底下,且枕上脑瓜里所有的梦,都无法将之捆绑。
这样,他就成了男人。它出鞘的任何一首小诗,都有七尺之长。
诗歌写得似乎气韵豪迈,但是显然,龙泉宝剑的品格上的豪迈,以及历史形成的那种源流上的豪迈,我根本无从表现,说实话也不熟悉。那个干将与莫邪铸剑的神话故事,尽管鲁迅演绎得很传神,但在我脑海里,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直至今天读了这部书,才算对中国宝剑的“七尺之长”,有了从头至尾的了解,知道了剑的缘起与发展,也颇有趣味地知道了“剑”与“宝”连在一起的叫法,是在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一时期。
这是一部长知识的书。从小爱玩棍舞剑的男性朋友们,这辈子似乎不可不读。读了可以对宝剑,尤其是龙泉宝剑,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因此,可以说,这部书有典籍的意义。
作者考据扎实,文字硬朗,行文节奏明快,书页中似有飒飒的剑风,虽说采用全方位叙述,但一路读来不觉拖沓,仿佛观看了一曲完整的剑舞。
应该说,作品比较详尽地勾勒了中国宝剑由古至今的整个演变,但龙泉剑的介绍显然又是这部作品的重头戏,两者牢固的关系自然是历史形成的,然而作者的讲述从宝剑过渡到吴越剑,再过渡到龙泉宝剑,这叙述的匠心,我们都能感受得到。龙泉宝剑的寒光,确实闪烁在中国宝剑的圆心部位。显然,讲透了龙泉宝剑,也就讲透了中国宝剑。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注意力与相当的笔墨放在了龙泉宝剑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上,这也是当代爱剑人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逆袭,关于鼎盛,关于落寞,关于改革开放“东风”下的迅猛,关于品牌的保护与咬牙切齿的维权,关于龙泉宝剑掌门人张叶胜如何踩着时代鼓点“起舞”直到步入“快车道”,又如何连续创新与实现战略重组,以及如何跨界融合与终于打造出尖端品牌;所有这些,作者都以硬朗的文字,给出了令人鼓舞的时代答案。
作者在宝剑上淬打文字,真个是火花四溅,乒乓有声。
作者还引用龙泉宝剑当代传承人的话说:“我首先是一个制剑人,我最崇尚的匠人精神就是‘择一事,终一生’,我这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够了,那就是好好制剑、制出好剑,把‘龙泉宝剑’做成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品牌,将‘龙泉宝剑’作为民族精神象征向全世界传播!”
显然,这不是话,这是剑舞在空中的飒飒的响声。
我们有理由为中国宝剑的传统自豪,更有理由为龙泉宝剑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自豪。
读了这本书,自豪感倍增,只想跃起,当空舞剑一曲,这番冲动是不消说的。
不信,你也试试。
(黄亚洲,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为中国鲁迅文学奖得主。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诗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