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浙江陶瓷史 半部在龙泉
陈荣高
翻开《道与器》首页,是首都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作的序。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铁胎青瓷烧制难,永远是制瓷艺人的噩梦,但其尤受宋代皇家喜爱,最大原因应该就是其深谧釉色之难得,再加上含铁量高的坯子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成型非常不易。两大难题令许多制瓷艺人对烧制铁胎青瓷望而却步。徐殷却反其道而行,说是对他自己的挑战也行,其实这就是他执着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也只有具有这种精神,匠人方才配称匠人。常有人将他的作品与宋代官窑烧制的器物相比较。这些作品真乃得来不易,是在不断地失败挫折中屡败屡战、再接再厉的成果,从材料、工艺角度印证了龙泉曾为宋代烧制官窑之窑场的事实。
《道与器》一书分为:忆历史、赏器型、品釉色、观纹饰、辨特征、思意境、悟品位、话美学、聊收藏、谈创新等10个篇章。可谓是全方位展示龙泉青瓷之大作,亦成为宋韵文化艺术之精品,赞美之声可穿古越今。书我一气读完,领悟感受特别之深刻。
忆历史。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南宋到达鼎盛期,是中国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窑系,为宋瓷代表作之最。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迄今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赏器型。龙泉青瓷器型无关大小,大气者虽器小,亦大器;小气者虽器大,亦小器。器型美线条,收集了中国绘画之精髓,只用釉色说话而少有纹饰,是美之精华,是去芜存菁的经典。
品釉色。龙泉青瓷以极简青色面对世人,以自然色取胜,自然色即最简最朴之色。
观纹饰。龙泉青瓷突破用笔绘制图案的局限,在利器之下,原本平滑的胎体表面被刻画出各种线条图形,深浅有致,长短不一,形成另一种风味。
辨特征。龙泉青瓷从不经意中见深意,每一件器件都别有风采,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又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思意境。龙泉青瓷是一门“禅”的艺术,它的审美移情并不完全依赖于视觉,而是更多地依靠心觉,通过“悟”而进入审美境界,禅悟则心灵澄澈,则天人合一,则大美。
悟品位。龙泉青瓷是雅文化,它自然纯朴、内敛肃穆,有一种无为而为之风范。
话美学。龙泉青瓷闪烁着宝石般通透的光泽,精致灵动。深沉、优雅、含蓄,是宋瓷美学的境界,于今看来仍是不可企及的高度。
聊收藏。龙泉青瓷虽然吸引了不少的收藏家,但真正喜爱的是无数的民众,人人看后都想存几件,体验的是文化,欣赏的是美感,提高的是境界,赞叹的是工艺,敬奉的是自然,传承的是梦想,获得的是自身品位和层次的提升。
谈创新。龙泉青瓷盛于南宋而衰于明清,今日幸得以中兴,方兴未艾。期盼在新时代里贡献更多心力,精益求精,推上更高的境界,创出新的里程碑。
《道与器》之作,使我联想起民国时期的柳兆元《为瑞士罗教师集古瓷影片本作序》。柳兆元,字子青(1891—1951年),龙泉人,毕业于杭州法政大学,曾任国民革命军直鲁招抚使署秘书,继任职于江苏镇江高等法院,中年后历任龙泉县参议长、浙江省参议员等职。这篇序文仅1000多字,是对龙泉青瓷精美绝伦的独特品质形象化赞美。
“夫峻滩百叠,陡开百里之疆;危嶂千重,遮秘千秋之宝。”柳兆元这幅气势不凡的骈对,点出了龙泉百里之疆中掩藏有千秋之宝。他从青瓷釉色之美、品类之繁、工艺之妙、养性之功等四个方面予以点赞,可称得上妙美之绝。
“凡兹妙品,总少完玲;欲求尽善,千无二三;不弃小疵,百可八九……求其无毫发之恨,具纯全之美,既不多觏,亦不易得。”“概自基督传入中土”“此罗教师有古瓷影片本之集也”说的是收集到的古瓷品很少完美无缺,不能求尽善完整,也视如美玉,物稀价贵,难以遇见或得到。自基督教传入龙泉后,引发了“搜奇”盗瓷之风,虽古瓷“颣疵多而完善少”,但古物“散失易而收拾难”,将其所见、所收的古瓷摄成照片,并编辑成《古瓷影片本》。事实上,在民国年代龙泉已经难以见到烧制青瓷的作坊,只有在古墓地和古窑址中掩埋着宋韵宝物。
《道与器》道出了消沉600年后的今天,龙泉青瓷美在釉色天真,美在形式飘逸,美在气韵淡雅,美在素朴含藏,契合了龙泉青瓷艺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大自然造化。既继承并发扬宋古青瓷的立件制作技艺,又丰富了现代青瓷的造型设计;既以梅子青、粉青釉色为基,又以研发铁胎釉色为梦,承古却不泥古,大胆创新,突破难关,印证了龙泉曾为宋代烧制官窑之窑场的事实。
读《道与器》,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南宋时将龙泉青瓷推向顶峰,享誉世界、声名显赫;明清时走向衰落,凭瓷生辉已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龙泉青瓷重新恢复生产,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各大瓷厂相继建成,为国家增光添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存有的国有瓷厂纷纷倒闭,个私民营作坊步履维艰,出路何在,怎样振兴?1998年,龙泉市委审时度势,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协调,发挥匠人献艺,注重政策导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得力举措,赴外展示精品,引内拜学技艺,走南宋路、闯上海滩、奔紫禁城,开辟园区,创立小镇,申世界非遗,成天下龙泉。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一批又一批的青瓷艺人,同心协力、克难攻坚,把龙泉青瓷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南宋开始,龙泉青瓷以主角的身份,开拓了漫长的世界“海上陶瓷之路”,使龙泉荣膺“国家级出口基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满载龙泉青瓷的商船从我国东南沿海出发,循着海路在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的航道上越走越远。在这条繁荣了数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到处是它书写的传奇。被誉为“雪拉同”的龙泉青瓷引来了世界疯狂的粉丝,各地的王公贵族、富商巨贾顶礼膜拜。在阿拉伯国家,龙泉青瓷被称为“海洋绿”,甚至相信这种来自远方的器物带有某些神奇的功效。在18世纪,欧洲萨克森国王就有用强壮的士兵换取普鲁士龙泉青瓷的记录。这样的故事多到难以胜数,如今去西亚、欧洲的任何一个稍有规模的博物馆,你总能看到龙泉青瓷那一抹柔润的光芒。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陶瓷界泰斗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中国瓷器声名显赫,龙泉窑居功至伟,可以说占据了我国外贸瓷器的半壁江山。从1959年恢复龙泉窑,仅仅60年的短暂时光,超越了600年前的漫长历史,龙泉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徐朝兴、夏侯文、毛正聪等青瓷泰斗享誉中外,成为国宝,相继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大师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毛丹阳、梅红玲等女大师亦满园春色关不住,结束了匠人传男不传女的历史。当今龙泉青瓷作坊业已近千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值突破数十亿,有国家级大师(艺术师)13人,省级大师(艺术师)47人,地市级大师上百人。这是龙泉青瓷精英所显,希望所在,天下龙泉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