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上龙泉
- 新浪微博
-
今日龙泉
-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青瓷up说”跨空间对话,解码传承与创新
记者 刘茜
在第五届世界青瓷大会开幕式上,“青瓷up说”环节的四组跨空间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一
“我从13岁就开始学习做青瓷了,到现在已经66年了,让龙泉青瓷兴旺发达是我最大的愿望。小汤,你在我们这里学了不少技艺,又在中国美院学了不少专业知识,怎么样把两者更好地结合呢?”屏幕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问道。他询问的对象,正是他的第二代徒弟——汤忠仁。
汤忠仁从小接触青瓷,2011年从中国美院毕业后,开始青瓷创作,“青瓷泰斗”徐朝兴和儿子徐凌是他的导师。2020年,汤忠仁在中国美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黑胎青瓷。
“我觉得自己需要更深入研究学习传统工艺,融合新时代的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汤忠仁接过话筒,用凝练有力的话语回应道。
二
“我祖父辈都以制瓷为生,我对青瓷有着难舍的情感。幸运的是,我的丈夫陈卫星与我志同道合,他主攻哥窑的烧制,我专攻弟窑的刻花,我们携手共圆青瓷人生梦想。”70后“瓷娘”,“禺沐青云”品牌主理人严少英说。
在屏幕那头,丈夫陈卫星问:“少英,咱们能不能一起合作,将哥窑和弟窑结合创作一件作品?”
“哥窑的刚和弟窑的柔,就像夫妻二人一样。我曾经设想过无数画面,以哥窑为主体、弟窑为镶嵌,用推、贴、填的方式,两种泥巴在高温窑火淬炼之下呈现不同的花色。这种泾渭分明、协调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推动龙泉哥弟窑新的结合。”严少英答道。
三
“青瓷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应当后继有人。象龙,你会像我带你一样,带你的下一代继续做青瓷吗?”徐象龙的父亲徐定昌在屏幕里发出了灵魂拷问。
徐象龙从小在瓷器厂长大,子承父业的他已经做了二十多年青瓷。这些年,他致力于让瓷器的造型更加年轻化,同时变得更实用,更贴近生活。面对父亲的发问,他回答说:“我希望他能从事这个行业,但现在年纪还小,我正在有意无意地培养他在这方面的兴趣爱好。”
四
不久前,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青瓷屏扇频频“出圈”,更新了世人对龙泉青瓷的认识。杭州国家版本馆的余良峰向参与青瓷屏扇制作的金逸瑞发问:“你是否已经找到,龙泉青瓷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千百年来,在青瓷艺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有过一次又一次的无限可能,金逸瑞说:“这次经历又打开了一个无限的可能。让我联想到现代的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医药生物等领域,龙泉青瓷都有无限可能。”
“四组师徒、夫妻、父子、同仁间的对话,多角度展示了龙泉青瓷艺人的形象。”大会筹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这四组对话的目的,就是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讨论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多维度展现青瓷从业人员对行业的认知和感受。
传承、创新,可以说是当下讨论非遗的两个高频词汇。一场大会,把“宋韵青瓷”带到了南宋古都,让“品质龙泉”走向了世界舞台,不仅惊艳了四海宾朋,更充分地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全面复兴剑瓷之都、奋力打造品质龙泉的信心与决心。
青瓷的“传承与创新”,是匠人对于行业的坚持和思索,更是市委市政府深远谋划的长篇布局。
市委十五届二次全体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其中,聚力繁荣特色文化、做强创新引擎、做精特色产业等重点任务,都是围绕着龙泉青瓷、宝剑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而展开的。
做强创新引擎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我市深化“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围绕剑瓷经典文创产业链开展市场调研及产业现状摸底,客观分析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短板,制定产业链发展规划,编制产业招商图谱,建立招商盯引企业库,研究制定产业支持政策,围绕优质项目和重点企业,按照“七个一”工作机制开展精准招商和链主培育。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疫情及市场需求下降、用能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剑瓷产业增长值仍然实现现价同比增长7.2%。剑瓷文化产业的稳进提质,得益于“深化”“物化”“转化”同步发力。
做精特色产业
通过实施剑瓷历史经典产业振兴三年行动,高标打造宝剑产业园、综合电商园、青年双创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全力做大做强剑瓷文化产业,先后入选全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县。系统推广“天下龙泉”区域公共品牌,加快注册集体商标,积极筹建出口刀剑产业云通关平台和非遗文化电商直播基地。
四组师徒、夫妻、父子、同仁间的对话,只是龙泉青瓷与宝剑产业人才链“传承与创新”的一种展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委、市政府正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多链融合发展,剑瓷产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