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动态新闻 >>正文

地方志中的龙泉青瓷史料

2023-05-17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吴锦荣 辑注

(上接本报2023年4月21日三版)

  

  四、顺治《龙泉县志》

  [顺治]《龙泉县志》十卷,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清顺治十一年(1654)龙泉知县徐可先亦延荆溪胡世定主纂县志,自秋至翌年春刻竣。此志多仍万历志而有所订正。今仅见藏日本内阁文库。所辑据《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影印清顺治十二年(1655)刻本录文。

  

  琉田居民业陶

  琉华山  在南一都,距县七十里,亦名仙山。山顶有仙人遗迹,铁香炉在焉。山下即琉田,居民业陶。

  (选自[顺治]《龙泉县志》卷之一山)

  青瓷窑

  琉田(一都)、道泰(二十一都)、大其垟(二十都)、安福(二十三都)、蛤湖(二十一都)、因溪垟(二十一都),已上见存;官田、俞溪、大浪坑,已上废久。

  瓷窑昔属剑川①,自析乡立庆元县②,窑地遂属庆元,去龙邑几二百里。不知者尚搜之剑川,舟舆蹲沓,地方驿骚,两邑均任其责。且竹口一方,迩来闽寇闯入,烧毁民居,窑户稀绝,以鸠鹄孑遗③,应不次供辨。噫,其亦难矣。

  (选自[顺治]《龙泉县志》卷之四食货志物产)

  【注释】

  ①剑川:古龙泉名。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朝廷宣诏,天下凡有“龙”字之县、乡名一律改名。龙泉县改名剑川县。十年之后,复名龙泉县。

  ②立庆元县:南宋庆元三年(1197),从龙泉县内划出松源乡和延庆乡建立庆元县。以琉田为中心的古窑地,除竹口一带的古窑,绝大部分仍在龙泉县境内,故文中所称“窑地遂属庆元”之说不确。

  ③鸠鹄孑遗:只残存一些面饥枯瘦之状的遗民,形容瓷业遭到摧残破坏的萧条之状。

  

  五、[雍正]《处州府志》

  [雍正]《处州府志》二十卷,(清)曹掄彬修,朱肇济等纂。所辑据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录文。

  蛤湖岭有盌窑

  龙泉县  蛤湖岭  有碗窑。

  (选自[雍正]《处州府志》卷一山川)

  

  六、[雍正]《浙江通志》

  雍正《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首三卷,(清)李卫、嵇曾筠等修,沈翼机、傅玉露等纂。清雍正十三年(1735)修,乾隆元年(1736)刻本。清嘉庆十七年(1816)校补刻本。所辑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浙江书局刻本录文。

  章生一其器冠绝当世

  瓷器  《龙泉县志》: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缽,动博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七修类稿》: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曰:百圾破①。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菽园杂记》:青瓷初出于刘田,去龙泉县六十里。次有金村等窑,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不及刘田。

  《龙泉县志》:龙泉昔产窑器,青瓷窑在琉田、道太、大其垟、安福、蛤湖、因溪垟、官田、俞溪、大浪坑。乌瓷窑在宏山,砖窑在大沙、塘田、里山、南坑、直弄、大口、芦陂、沛田。缸窑在剑池湖。惟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逐属焉。近亦窑户稀绝矣。

  (选自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七物产处州府)

  【注释】

  ①百圾破:即百圾碎。

  

  七、[乾隆]《龙泉县志》

  乾隆《龙泉县志》十二卷首一卷,乾隆二十七年(1762),龙泉知县苏遇龙修并序,县学博沈光厚纂。所辑据同治二年(1863)补刊本录文。

  生二章青器

  生二章青器  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①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

  (选自乾隆《龙泉县志》卷之一 與地 古迹)

  【注释】

  ①厥:代词,相当于“其”。厥兄,即其兄。

  瓷窑昔属剑川

  青瓷窑(一都琉田)  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遂属庆元①,去龙邑几二百里。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②。

  (选自乾隆《龙泉县志》卷之三 赋役志 物产 货之属)

  【注释】

  ①窑地遂属庆元:此句不确。庆元设县后,只有竹口顾仕成窑是属庆元,大窑、半边月、孙坑、溪口等瓷窑仍是龙泉县辖境。

  ②顾仕成:明正统(1436-1449)时的龙泉窑大作坊主。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载:“在大窑和庆元县枫堂的明代瓷窑中,发现内底印‘顾氏’铭文的碗、盘,这些瓷窑的窑业主很可能是顾仕成。顾氏碗的形状为直口、深腹、圈足,盘有的为菱花口,盘壁向内弧,平底圈足,器形粗壮厚重,属于一般民间用瓷,与县志所说‘已不及章生二远甚’的评价相符。”化、治:即成化、弘治。成化(1465-1487),明宪宗年号;弘治(1488-1505),明孝宗年号。

  

  八、[光绪]《处州府志》

  [光绪]《处州府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潘绍诒修,周荣椿纂。所辑据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录文。

  生二窑瓷器极青莹纯粹

  瓷器  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缽,动博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选自[光绪]《处州府志》卷之二十四风土 龙泉物产)

  

  九、[光绪]《龙泉县志》

  [光绪]《龙泉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三年(1877),知县顾国诏、补用知县张世堉总修,程炳藻等纂。顾国诏、张世堉及处州知府潘绍诒分别作序。所辑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录文。

  生二章青器

  生二章青器  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

  按:范炳华《典略》云:哥窑久不知出处;《志》云不知何时人。近阅《云谷卧余》一书,南宋时龙泉有章姓者,兄名生一,弟名生二,兄弟各主一窑,而生一所制为佳,故以哥窑别之,哥窑多断纹,今温处珍之。

  朱琰《陶说》谓宋哥窑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于龙泉之窑各主其一,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窑,生二所陶者仍龙泉之旧,曰龙泉窑。又云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至今惟哥窑质重耐藏,稍易得,定汝难于完璧。又云龙泉窑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此章窑在宋无疑矣。惟章窑与官窑一时并贵,而定、官制自宣和、政和间,至南渡后制法稍拙,章窑亦然。则章窑之在南宋时,似非确证也。

  林撝《典略》又有哥窑复陶之说,谓《皇明纪略》都大仆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玩好心,答曰:此窑既变不可复陶,他日又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悦,命陶之,果立成。

  朱琰《陶说》有谓,哥窑在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佳。龙泉窑在明初移处州府,青色土垩渐不及前云。

  又按:哥窑器中,可入清赏供文房之用者,有哥窑瓶、三山、五山笔格、彝炉、乳炉、八角把杯、蟠螭镇纸、哥窑瓷印、方印色池、八角委角印色池、方圆壶、立瓜、卧瓜壶、双桃水注、双莲房水注、牧童卧牛水注、笔格内贮水作注。水中丞有瓮肚圆式缽、盂式仪稜肚式。笔洗有元洗、葵花洗、磬口洗、元肚洗、四卷荷洗、卷口蔗叚洗、长方洗。龙泉窑有细花水中丞,笔洗有双鱼洗、菊花瓣洗、缽盂洗、百折洗,俱极精工,为世所贵。并见《考槃余事》。《妮古录》云项希宪言司马公,哥窑合卺双桃杯,一合一开即有哥窑槃承之,盘中一坎正相容,亦奇物也,后入刘锦衣家。

  林撝《典略》云《曝书亭集》古林哥窑砚铭:丛台澄泥邺城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渟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选自[光绪]《龙泉县志》卷一古迹)

  

  十、[民国]《龙泉县新志稿》

  [民国]《龙泉县新志稿》二十二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宁海干人俊在省通志馆采集有关资料编成,未正式付梓。所辑据省通志馆誊印本录文。

  宋哥弟瓷精品送英伦展览

  龙泉,章氏哥弟窑古地也。民国二十二年十月,故宫博物院选送其宋瓷精品二十余件于英伦,供国际展览①,而名乃大著。西方人士见之,莫不叹为观止焉。

  (选自[民国]《龙泉县新志稿》序)

  【注释】

  ①国际展览:1934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选送我国艺术品参加1935年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送展品中有故宫藏宋龙泉窑四件,宋哥窑十三件,宋章龙泉窑(即弟窑)一件。

  本县瓷器参展非惟本邑之光亦祖国之宝也

  中国古代艺术之伟美,久称于世。西方人士见之,莫不惊为绝作。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选送本国艺术品于英伦供国际展览。据目录载,出品类别为:铜器、瓷器、书画、玉器、剔红、景泰蓝、织绣、折扇、古书等。其中瓷器十八件,为本县古代产品。经故宫博物院保藏,而点交者,爰尽录之。非惟本邑之光,亦祖国之宝也。

  宋龙泉窑粉青莲瓣大碗一件。原名冻青釉瓷碗,口有微伤。口径二二·二公分,高十·九公分,底径六·五公分。

  宋龙泉窑粉青盘口凤耳瓶一件。原名豆青双耳瓷瓶。口径最大九·四公分,高二五·五公分,最大腹围三六·八公分,底径九·六公分。

  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一件。原名冬青三足嵌玉木盖炉。盖嵌玉顶,顶脱下口径一五·五公分,高一二·八公分,最大腹围五一·七公分。

  宋龙泉窑葱翠青窑变匣钵油斑点三足花囊一件。口径一六·八公分,高一六·五公分,孔径九·五公分。按匣钵油斑点,由于匣钵经火锻炼,溶汁溅於器上,始而出於天然,继而人为。此种名称乃得诸极有经验之陶工,诸书无此记载。特注于此。

  宋哥窑粉青葵瓣口盘一件。原名哥窑盘,底刻乾隆御题诗。口径一八·九公分,高五·二公分,底径七·二公分。

  宋哥窑灰青葵瓣口盘一件。原名哥窑盘,底刻乾隆御题诗。口径一九·四公分,高四·四公分,底径六公分。

  宋哥窑粉青葵瓣口盘一件。原名哥窑盘,底刻乾隆御题诗。口径一七·六公分,高三·四公分,底径六·三公分。

  宋哥窑灰青葵瓣口盘一件。原名仿哥窑瓷盘,底刻乾隆御题诗。口径一八·六公分,高三·五公分,底径六公分。

  宋哥窑粉青双耳碗一件。原名哥窑双耳。洗耳有伤。口径十八·九公分,高七·七公分,底径六·八公分。

  宋哥窑浅青葵瓣口碗一件。原名哥窑瓜棱碗,底刻乾隆御题诗。口有微伤。口径一九·六公分,高七·七公分,底径六·一公分。

  宋哥窑灰青葵瓣口小碗一件。原名哥窑碗。口径一一·八公分,高四·九公分,底径三·六公分。

  宋哥窑米色高足碗一件。原名无款哥窑靶碗。口有伤。口径一二·七公分,高一○·二公分,足径四公分。

  宋哥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壶一件。原名乾隆瓷提壶。底刻乾隆御题诗。带木座,座面刻乾隆御题诗。口纵五·九公分,横六·九公分,高二○·三公分,底纵六·六公分,横八·五公分,最大腹围三七公分。

  宋哥窑粉青鱼耳熏炉一件。原名哥瓷双耳炉。带玉顶木盖,玉顶脱下。口径一一·二公分,高七公分,底径八·一公分,腹围三六公分。

  宋哥窑粉青窑变米色冲耳乳足炉一件。原名哥窑双耳三足炉。带玉顶木盖,足有伤。口径一二·九公分,通耳高九·六公分,最大腹围四五·七公分。

  宋哥窑米色三足圆炉一件。原名哥窑三足嵌玉木盖炉。带玉顶木盖,玉顶脱下。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口径一三·二公分,高八·四公分,底径一二·二公分,腹围四三·四公分。

  宋哥窑浅青窑变米色笔抻一件。原名銊窑瓷片。底刻乾隆御题诗。带木座,座底刻乾隆御题诗。最宽八·六公分,最长一二·三公分,最高一·六公分。

  宋章龙泉窑葱翠青象耳壶一件。原名豆青直口瓶。颈有璺。口径二·七公分,高二八·四公分,最大腹围四四·三公分,底径七·九公分。

  附说明

  一、据出品目录瓷器概说,龙泉窑建于宋初,地名琉田市,在今浙江龙泉县。

  二、哥弟窑据出品目录瓷器概说,宋有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在龙泉琉田市,分窑制器,故以哥窑、弟窑别之。

  三、据中国实业志,龙泉现有瓷窑,名通和工厂,及土窑十一座,年产量价二万元,职工六九人。

  (选自[民国]《龙泉县新志稿》卷十二古物)

  宋官窑所出瓷器多仿哥窑

  琉田市在琉华山下,即宋章生一、生二。哥弟窑故址也。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目录瓷器概说云,宋有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在龙泉琉田市,分窑制器,故以哥窑弟窑别之。观此可了然矣。

  宋官窑所出瓷器多仿哥窑如:

  宋官窑粉青花觚,原名哥窑花觚。

  宋官窑粉青三登方壶,原名哥瓷三节瓶。

  宋官窑粉青笔筒,原名哥瓷笔筒。

  宋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原名哥窑并蒂莲蓬水盛。

  宋官窑月白小水注,原名哥瓷水盛。

  南宋官窑粉青葵花式盘,原名仿哥窑瓷盘。

  南宋官窑粉青葵花式碗,原名哥窑葵瓣洗。

  南宋官窑月白葵瓣口碟,原名哥窑盘。

  南宋官窑翠青大圆洗,原名哥窑糖罗洗。

  南宋官窑粉青蔗段圆洗,原名哥窑竹式圆洗。

  以上具见参加国际展览会目录。

  琉田又作刘田。菽园杂记云,青瓷处于刘田,去龙泉县六十里。次有金村等窑,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不及刘田。

  弟窑即龙泉窑,七修类稿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窑,以地名也。

  (选自[民国]《龙泉县新志稿》卷二十二杂记)

  

  十一、[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是1942年5月,由浙江省通志馆聘余绍宋为主任委员,组织编纂的一部省志。1949年3月间,因通志馆解散而中止编纂,成未竟之作。现在流行于世的,是由浙江图书馆重抄,装订为125册。所辑据浙江省通志馆,浙江图书馆1983年誊录、杭州古籍书店1984年影印本录文。

  龙泉青瓷

  本省造瓷载籍所记,在晋曰缥,在唐曰越、曰秘色、曰婺州,在宋曰哥、曰龙泉、曰修内司官窑、曰郊台下、新窑及象山窑等,而以龙泉瓷器最负盛名。龙泉瓷器历隋、唐、五代至宋,而艺术更精。元、明时出品渐劣,此后技术失传,窑业衰落,清康熙、乾隆二帝倡导仿古,制造颇有成就。古代龙泉瓷器之保存于今日者,无分中外皆珍视之。

  龙泉东西南北四乡皆有古窑遗址,其规模最大,制品最精,釉色最佳者厥推硫田及溪口(龙泉南乡)二处。世称南宋时有章姓者,兄名生一弟名生二,各主一窑,即此地也。生一所出瓷尤佳,世称哥窑以别之,向被称为全国著名之柴、汝、官、哥、定五大窑之一也。略言之,哥窑胎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又即开片也。生二之窑,名章龙泉窑,亦名弟窑,与哥窑之别者,即哥有纹弟无纹为其特异之点也。

  龙泉古瓷种类有三:一曰家藏,古代民间不得私藏国宝,仅有家藏之物,年代既远亦难保存,殊不易得;二曰拾遗,乃明末清初居民于哥窑遗址(硫田)发掘而得,故名;三曰殉葬,为后人于发掘古冢时所得之殉葬物也。

  龙泉陶土韧洁,釉色葱翠,故所产瓷器精莹如玉,以雨过天青为上,以血筋白络、铁足铜边为超越。至冰纹、红斑、黑点、米色、苦练等色,则均为火候之变态所现之特点也。

  龙泉青瓷自元明以后,窑业日衰,清末尤甚。民国以后始有瓷业工场之设立,所出改良瓷器釉质光洁,艺术精良,销行中外市场,不亚于景德镇之瓷器,嗣以乏人主持又告中辍。现在宝溪乡各处,仅有仿制宋瓷出品,其仿哥窑古瓷诸品,颇为精美,外人争购。

  龙泉瓷器之制造程序分述之如下:

  甲、原料  (一)胎骨部分白瓷土、紫金泥两种,均须以水力碓捣,经淘洗沉淀后使水份稍干,即为制器原料。(二)釉药部分,分白瓷土、紫金泥、凤尾草、稻谷、石灰等,以凤尾草或稻谷百分之三十六比之石灰燃火烧化,亦以水力碓捣,淘洗后配以紫金泥十分之四五,成白瓷土之五比重,加细磨均匀即成釉药,惟颜色深浅与青绿,悉以紫金泥多寡为准。(三)匣钵部分,以耐火土置木盘车旋转而成,干后藏器以烧之。

  乙、制胎  以白瓷土十三比配,以紫金泥一比,即普通所谓硃砂底胎骨本色。以紫金泥与白瓷土各五比,即所谓铁骨,又称黑胎、灰胎制法。以胎泥配合均匀,以木盘车旋转而成,即所谓圆器也。其它以模型印就,或方或多角式及畸形与塑像者,此所谓琢器也。

  丙、款式  青瓷样品大都取范琉璃窑器、拾遗品及仿自历年发掘殉葬品、典家藏品及参阅其他图书所制,均为日用品、文玩、瓶、鼎、壶、洗等,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丁、上釉  以文火烧就之,硬胎层刷釉药约十余次之厚,修净底脚,备以泥垫,装入匣钵即竣事。有因釉药安素之多寡与胎骨本质土性配合不一,使表里元素化合成为各种不同之釉彩,如天青、蛋白、米黄、翠绿等。其上釉方法分刷釉、吹釉数种。

  戊、烧炼  俟制就胎骨晒干,首以文火烧炼,后刷上釉药,继装匣钵内进大窑以高度火力烧炼之即成器。因火力高度之不同,变化不一,而成各种不同之斑文色彩。龙泉瓷因土质特殊,得天独厚,故为外邦仿古家之力所不能及者。

  本文参考《县志》、《中国实业志》、陈万里著《瓷器与浙江》。

  (《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十二册物产下)

编辑:季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