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动态新闻 >>正文

粟裕六进披云山

2023-06-30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张路明 摄

  

  

  毛明库

  被誉为“战神”的杰出军事家粟裕,80多年前曾经六次率领红军部队进出披云山区域,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浙西南革命斗争的重要内容,在浙西南这片革命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粟裕一进披云山 赴北上抗日

  时间:1934年9月 所任职务: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

  1934年,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前,为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队,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红七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简称抗日先遣队),约6000人,长短枪3000余支。抗日先遣队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边挺进。7月7日,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转战闽东、闽北,于8月28日进入浙江,占领庆元县城,8月30日取得庆元竹口战斗胜利后,于8月31日进入龙泉小梅镇,进而先后进入查田镇、八都镇。9月3日,抗日先遣队从八都镇出发,沿公路至木岱口转走山路,进入披云山区域。

  抗日先遣队将指挥机关设在披云山下坑口村天主教堂,随军银行设在溪头村一家杂货店,红军队伍则分散在庙宇、碗厂等地住宿。红军使用的是“红军票”(苏维埃纸币),村民收到“红军票”后,可到红军随军银行兑换银元、铜板。抗日先遣队沿路宣传抗日救国革命主张,散发北上抗日传单,张贴抗日宣传标语,打击土豪,开仓济贫,纪律严明,为民伸张正义。群众深受教育,深为感动,对红军交口称赞。

  9月4日,抗日先遣队离开披云山区域,翻越浙闽边界到达闽北苏区。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抗日先遣队在披云山区域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后来红军挺进师入浙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粟裕二进披云山 打响入浙第一仗

  时间:1935年3月 所任职务:红军挺进师师长

  1934年11月初,抗日先遣队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会合,奉命编为红十军团。因敌我力量悬殊,红十军团在皖浙赣边地区战斗中损失严重。1935年1月,红十军团遭敌伏击,先头部队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出重围。根据中央指示,由抗日先遣队余部500多人整编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3月25日,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翻越闽浙边界,进入披云山区域。

  当时,在披云山下的溪头村驻扎着一个国民党保安中队的3个分队,村周围的七峰山、寺后岙、后垟、葫芦门、大堂庙等处修筑了碉堡工事。粟裕、刘英了解敌情后,立即决定兵分三路,直取溪头村:一路攻占七峰山碉堡,一路攻占寺后岙工事,一路攻占大堂庙敌驻点。战斗打响后,红军以优势的兵力猛烈攻击敌人,七峰山、寺后岙、大堂庙等处的敌碉堡、工事迅速被攻破占领。敌人看见红军迅猛到来,乱作一团,慌忙逃命。退逃路上,有的敌兵丢了枪支,躲进路旁的灰寮里,用稻草盖在身上;有的钻到田野的草堆里,如惊弓之鸟,丑态百出。红军进攻到大堂庙,架起机枪,正欲追击敌人时,看到敌军中混有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停止了追击。红军在溪头葫芦门打死一名敌兵,俘虏20多名,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战斗胜利结束。

  红军在溪头村贴出安民告示和宣传标语,躲避在附近的村民群众陆续回村。根据当地群众举报,红军在溪头村把两个地方反动分子抓获,召开群众大会,公诉了他们的罪行,并当即予以处决,大快人心。

  溪头战斗,打响了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枪、第一仗,拉开了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革命斗争、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帷幕。

  

  粟裕三进披云山 建立根据地

  时间:1935年7月 所任职务:红军挺进师师长

  1935年4月底,红军挺进师在庆元县斋郎村以少胜多取得斋郎战斗的胜利,进一步提振了红军在浙西南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士气。5月初,挺进师政委会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宗孟平带领二纵队,开往披云山区域及周边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一路由粟裕、刘英率领,往北挺进云和、松阳等地,扩大活动范围,发展革命力量。

  6月上旬,红军挺进师在松阳县小吉村召开政委会会议,会议决定“深入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会后,粟裕随即带领部队进入浙西南中心区域,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7月下旬,粟裕带领部队攻打龙泉八都后,随即率部进驻披云山区域的住龙镇住溪村,在此筹备建立苏维埃政权,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建立稳固的中心区域。在住溪期间,粟裕根据进入浙西南后开展革命斗争的实践,研究总结出“迷攻”(即以迷惑方法攻打敌人)、“文攻”(即喊话攻心瓦解敌军)、“水攻”(即走水道攻占敌阵地)等作战方法,总结提高了浙西南革命斗争实际经验,并成功指导一次次战斗取得胜利,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粟裕的精心部署指导下,披云山区域内“打土豪,分田地”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县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得到迅猛发展。

  

  粟裕四进披云山 恢复巩固根据地

  时间:1936年6月 所任职务:红军挺进师师长兼浙西南独立师师长、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军区司令员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蒋介石慌忙将罗卓英的十八军调往湖南,浙江的敌情有所缓解。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新的形势,决定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根据地。为恢复浙西南根据地,粟裕第四次来到披云山区域。

  粟裕率领部队驻扎在宝溪乡塘源村、披云山天师庙、住龙镇西坑村等地,开展群众发动、理论研讨、军事训练等工作。期间,粟裕率领挺进师主力部队扫清了披云山区域国民党地方武装,重建了以许信焜为书记的中共浙西南特委。为寻找挺进师二纵队失散人员,粟裕率部队来到宝溪乡西部的飞云山,与闽北独立师第三纵队和红军挺进师二纵队失散人员等几十人会师,并在飞云山合力打击尾随而来的国民党保安部队,取得飞云山战斗的胜利。

  根据闽浙边临时省委关于战略转变的指示精神,粟裕、许信焜结合本地实际总结了上年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新的斗争策略,把公开的武装斗争和隐蔽的群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农红军”改称“人民红军”,把“打土豪筹款”改为“向土豪借款”,争取国民党保甲长成为“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在宝溪塘源村金铭大院,挺进师师部召开会议,决定挺进师留下一个大队组成肃反工作队随浙西南特委行动。

  

  粟裕五进披云山 反“围剿”斗争

  时间:1937年2月 所任职务:红军挺进师师长、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军区司令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却背弃诺言,采取“北抚南剿”的方针。1937年1月,国民党部队对浙西南进行疯狂“围剿”。国民党“围剿”部队在江山、浦城、松溪、庆元等西南一线和遂昌、松阳、丽水、云和、龙泉等东北一线构成封锁线,由外围向中心,步步逼进,企图用拉网式战术聚歼红军挺进师,扑灭浙西南革命烈火。

  在此紧要关头,为使浙西南根据地革命斗争走出困境,1937年2月,粟裕紧急赶往浙西南,第五次来到披云山区域。粟裕秘密走访了披云山及周边党组织和红军活动的各据点,详细调研了反“围剿”准备情况。在披云山下的住龙镇水塔村水碓坑,粟裕召集了反“围剿”部署会议,特委书记许信焜、龙浦县委书记张麒麟以及特委、县委、区委、二纵队骨干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贯彻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探讨反“围剿”策略,研究如何运用游击战术,灵活机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此,粟裕提出了“敌人梳过来,我们钻过去,你要我的山头,我要你的后方,部队化整为零,有分有合,进退自如,灵活作战”的游击战术。通过此次会议的严密部署,使浙西南根据地在敌人重兵“围剿”中免遭重大损失。

  

  粟裕六进披云山 赴抗日前线

  时间:1937年10月 所任职务:红军挺进师师长、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军区司令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经过谈判,实现了共同抗日。9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浙江当局经过谈判达成协议。坚持在浙西南开展革命斗争的粟裕得知消息后,随即着手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10月,经与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后,粟裕带领部队从遂昌门阵出发开往浙南平阳集中,奔赴抗日前线。在奔赴浙南的途中,粟裕第六次来到披云山区域。

  粟裕此次来到披云山,一是要与在披云山区域坚持革命斗争的张麒麟等率领的挺进师二纵队会合,一起奔赴抗日前线;二是他深感披云山革命群众的深切情谊,要与披云山根据地人民群众告别。挺进师自入浙以来,一直把重要主力二纵队部署在披云山及周边一带坚持革命斗争,使披云山区域成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但由于革命斗争的特殊环境,张麒麟等还未得知国共合作抗日的消息。粟裕带领部队迂回行进于披云山区域的一个个他所熟悉的村落,与村落里的群众依依惜别,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国共合作抗日的消息告知张麒麟等率领的挺进师二纵队。

  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挺进师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已经确定的北上抗日的愿望,从此红军挺进师胜利完成历史使命,投身抗日救国战斗,浙西南的革命斗争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所处背景

  披云山,是武夷山系仙霞岭山脉中段的一座著名山峰,最高峰海拔1675米,地处龙泉西北部、浙闽边际,与福建省浦城县毗邻。神秘的披云山,一水流向瓯江、闽江、钱塘江,号称三江圣源。在披云山脚下,龙泉市宝溪乡、住龙镇、竹垟畲族乡、上垟镇数十个村庄星罗棋布。从披云山出发,可通往龙泉市锦溪镇、岩樟乡、城北乡,遂昌县王村口,松阳县安岱后,浦城县忠信乡等地。

  披云山上有着奇峰叠起、怪石嶙峋、万木葱笼、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因其山顶常常是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故名披云山。同时披云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历史上披云山曾是浙闽赣三省边际的道教始发地,在披云山及周边地区,还广泛留传着朱元璋避难披云山、黄粿慰劳黄巢义军等传说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初,披云山区域山高林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虽然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但披云山区域因毗邻福建、江西,时常有共产党领导的闽北红军、赣东北红军的活动,从而成为苏区的范围。披云山区域群众对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较早有了领悟。1934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但自从接受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引导教育,特别是红军挺进师入浙后,披云山区域众多革命群众誓死紧跟党和红军进行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全国革命低潮阶段,披云山区域却出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态势。

  

  历史意义

  粟裕六进披云山对粟裕此后军事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粟裕军事思想形成的“摇篮”,同时,其间所开展的艰苦卓绝革命斗争成为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元素。粟裕六进披云山所留下的许多至今广为传扬的动人革命斗争故事以及众多革命遗址,为我们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从而为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粟裕六进披云山对粟裕军事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粟裕戎马一生,军事指挥能力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精湛,军事思想深邃独特,被誉为“战神”。纵观粟裕的革命历程,在1934年至1937年六进披云山时期,他从此前的执行者、谋划者转变为领导者、决策者,既要指挥部队打仗,又要组织领导创建根据地,这是他军事指挥能力的快速提升期、军事思想形成的关键期。披云山被称为浙江的“井冈山”,在地理环境上与江西井冈山相类似,经历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粟裕,在披云山区域进进出出,历经艰险,其中有大兵团的行动,有关键性的战斗,有细致的群众动员,有艰苦环境的磨练,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使其军事指挥艺术更趋成熟。可以说,六进披云山对粟裕的军事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粟裕军事思想形成的“摇篮”。

  

  ★粟裕六进披云山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元素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在粟裕六进披云山的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粟裕六进披云山的明确目标,就是为完成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策应红军长征、创建革命根据地、坚持反“围剿”斗争、支持国共合作抗日等这些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任务。忠诚党的使命,贯穿于粟裕在披云山的整个斗争历程。在披云山区域的革命斗争中,粟裕带领部队不惧艰险,英勇善战,成功地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并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恢复巩固根据地,坚持开展反“围剿”斗争,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求是挺进的内在要求。在粟裕六进披云山的过程中,党组织与红军始终与披云山区域的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连,建立了鱼水深情。粟裕六进披云山,既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元素,又是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生动范例。

  

  ★粟裕六进披云山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粟裕六进披云山历程不仅留下许多动人的革命斗争故事,成为广为传扬的佳话,而且还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如宝溪乡溪头村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塘源村挺进师师部会议旧址金铭大院,住龙镇住溪村粟裕办公旧址、西坑村红军指挥部等。到目前为止,住溪村粟裕办公旧址已经过整修和布展,可供大家参观学习;在挺进师入浙第一仗的发生地宝溪乡溪头村,已建成挺进师入浙第一仗纪念馆,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抗日先遣队随军银行旧址等也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此同时,粟裕六进披云山的故事广为传扬。粟裕六进披云山留下的众多革命故事、革命遗址,已经成为我们开展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党史、革命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其所发挥的作用还将越来越大。

  

  ★粟裕六进披云山对浙西南红色旅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粟裕六进披云山所流传的生动革命斗争故事和留下的珍贵革命旧址遗迹,给披云山区域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为披云山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指挥艺术为人们所仰慕,粟裕六进披云山的历程,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传颂和赞誉,为打造披云山红色旅游品牌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来,披云山区域正依托粟裕六进披云山所留下的丰富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并将红色资源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绿色产业相结合,深度做好“红绿”融合文章,推进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使披云山区域正逐渐形成为浙西南一个难得的红色旅游胜地。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设的推进剂。披云山区域红色旅游的发展,将有力推进披云山区域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产业优化、文明建设,使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