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 今日龙泉 >>正文

“小木耳”何以撬动“大发展”?

2023-12-04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7月,上垟镇源底村食用菌种植大户徐俊伟从食用菌工厂购买了8万多棒黑木耳。接种、发菌、下田,忙碌了4个多月,如今黑木耳迎来了丰收。按每棒收入5元算,预计可采收40多万元。

  听着徐俊伟欣喜地算着经济账,不少村民又对种植黑木耳产生了兴趣。

  黑木耳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农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小木耳”何以撬动“大发展”?又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魅力?

  

  一

  龙泉被誉为中国黑木耳之乡,有1800多年的黑木耳栽培历史,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地区之一。

  龙泉生态环境优良,产出的黑木耳具有耳片单片、色泽灰黑、胶质饱满、口感松脆等品质特征,深受外地客商喜爱。

  当前,我市黑木耳栽培规模达1.295亿袋,年产干耳1.57万吨,产值约9.4亿元,黑木耳产量和产值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因在种植收获季节上天然与东北地区黑木耳错位互补,故而也有“北有东宁,南有龙泉”之说。

  一茬茬采收的黑木耳,比需要每日采收的香菇省事不少。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赚钱。

  在八都镇青山村,种植黑木耳的村民有200多户,每家种植菌棒3—5万棒,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种植大户廖学权,承租了村里20多亩稻田用于放置菌棒,17万棒黑木耳正迎来丰收。

  廖学权有着20多年的黑木耳种植经验。他告诉记者,早年,从准备原料,到装袋、杀菌、接种、采收等,都靠人工。每年夏季开始,就得忙完东家忙西家,帮完别家帮自家,忙得不可开交。如今,食用菌工厂多了,在森旺菇业购买的液体接种菌棒可直接下田培育,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

  黑木耳种植,不仅是村民增加收入的“香饽饽”,也是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法宝”之一。

  走进竹垟畲族乡盖竹村,只见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一排排菌棒井然有序地摆在田间。去年,这里被畲小妹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承租用来种植水稻和黑木耳,每年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不少经济收入。盖竹村有50多户农户参与了黑木耳的种植和采摘工作,每年每户可增收6万多元。

  2022年,全市黑木耳栽培面积达到1.6万亩,种植农户5000余户、种植人员15000余人。同时,还有6000余龙泉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黑木耳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黑木耳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9个省市,并出口欧美、东南亚各国。

  产地市场、销地市场、网上市场……多年来,我市黑木耳产业已形成了多种交易形式,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最高年交易额曾达35亿元。

  “龙泉黑木耳”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浙江省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龙泉黑木耳优势区入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小小木耳,虽说只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但背后托起的是民生与“营生”。

  

  二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随着生态工业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步伐的推进,我市乡村旅游、高山蔬菜种植、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也蓬勃兴起,除了进厂打工,百姓增收致富有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全国各地黑木耳生产规模迅速扩张,技术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加剧。龙泉黑木耳产业正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比如,产业规模相对萎缩,2013—2016年间,全市黑木耳生产量从1.80亿袋迅速下降至1.05亿袋。2017年后黑木耳生产量虽然实现回升,但生产量长期徘徊在1.2亿袋左右。

  又如,产业市场中心地位岌岌可危,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年度销售额,从2014年35亿元大幅下降到2022年的近20亿元。

  共同富裕,鼓足老百姓的钱袋子是关键。在转型升级、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黑木耳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产业“把脉问诊开良方”,激活发展“新细胞”。

  “金点子”走出“新路子”。找专家、引人才,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等知名院校就品种选育、难题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加强市校合作、校企对接,龙泉成功引进、推广黑木耳黑山等新菌株,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成功探索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应用,打造省级特色菌园3个、省级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点3个。

  黑木耳里的“科技与狠活”。推出政策组合拳,深化“双强”行动,落实补助政策,培育食用菌设备制造企业2家,建成液体菌种菌包培育中心2家、规模化菌棒加工厂5家、设施化养菌大棚34万余平方米。

  通过集黑木耳液体菌种生产、质量检测、应用及菌包生产、全自动接种、智能化养菌的成套技术,平均每棒可以采75克干木耳。

  “冬闲田”变身“冬宝田”。大力推行“稻耳轮作”,在5月至10月种植水稻,10月至次年4月开始地栽黑木耳。利用时节差,高效培育稻耳,去除成本,每亩地的净收益有1万余元。

  

  

  

  

  三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上,市委创造性地提出,要突出产业富民,优化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项目带动,深化产业技术支撑,全力打造“双增”硬核支撑。

  9月份以来,市委书记带队,集中到黑木耳产业链相关村镇、企业、单位进行调研,对黑木耳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如何让老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是市委、市政府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连片带动,全域发展。聚力打造以八都、竹垟、上垟区块为中心,壮大发展锦溪—住龙、石达石—安仁—道太、兰巨—查田—小梅等3条产业带,推动黑木耳产业集群建设、连片带动、错位发展,致力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食用菌(黑木耳)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文化的核心区。

  突破“旧模式”,重构新格局。以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打造黑木耳产业集聚区为总目标,提升建设“三区”和“三中心”。“三区”,即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食用菌(黑木耳)精深加工科创区、食用菌(黑木耳)休闲颐养区;“三中心”,即食用菌研究中心、南方食用菌(黑木耳)交易中心、食用菌(黑木耳)文化传承中心。

  重大项目“牵引”,打造发展“发动机”。提速推进森旺二期、双益二期等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加快打造一批黑木耳规模化菌种场、智能化菌包培育中心、集约化料棒加工厂、废菌棒处理中心,全力补齐菌棒集约化加工生产、液体短包集中养菌、黑木耳全程机械化生产等短板与不足。大力支持重点企业积极研发黑木耳精深加工产品,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农旅融合特色园、示范基地创建,加快黑木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变科研“才富”为产业“财富”。大力开展新型高效接种技术、实用性机械设备、黑木耳成分提取等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关键共性难题,形成一批推动产业发展壮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专利。在黑木耳生产全流程中大力推广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方式,全面降低栽培成本、提高栽培利润,让“才富”源源不断地变为“财富”。

  破解发展难题,注入“源头活水”。聚焦产业平台建设,抓好“龙头”引育,发挥国企带动作用,健全“三位一体”协作机制,加强市场建设和品牌推广,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助力黑木耳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效破解桎梏,充分释放黑木耳产能。

  解锁新“玩法”,创造新机遇。木耳文化从古写到今,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打造有灵魂、有内涵的文旅精品,有望引来大流量。比如,依托黑木耳生产基地、历史文化遗址,拓展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文旅产业,让食用菌产业插上文旅的“翅膀”。

  黑木耳里还有什么“乾坤”?我们在挖掘、在探索、在实践……

  钟樟晓 王苏珍